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習近平同印度總理莫迪 在武漢舉行非正式會晤

4月27日和28日,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武漢東湖賓館同印度總理莫迪舉行非正式會晤。 這是4月28日, 習近平同莫迪散步交談。 新華社發

新華社武漢4月28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27日和28日在武漢東湖賓館同印度總理莫迪舉行非正式會晤。

4月的東湖, 春山如黛, 煙霞似海。 兩國領導人在輕鬆友好的氣氛中就中印關係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問題全面深入交換意見。

習近平指出, 過去3年多, 我同總理先生實現互訪, 並在多邊場合多次會面, 形成很多重要共識, 共同引領中印關係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雙方建立了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關係, 各領域交流合作取得積極進展, 雙邊關係正在更高水準上向前發展。

習近平強調, 當前, 國際形勢正處在變革調整的關鍵期, 各國相互聯繫和依存日益加深, 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 中印作為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10億以上人口級別的新興市場經濟體,

都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都是促進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中堅力量。 一個良好的中印關係是維護世界穩定的重要積極因素, 對促進全人類的發展進步意義重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 總理先生也提出了建設“新印度”目標。 在發展振興的道路上, 中印兩國面臨著相似的任務。 我們要堅定聚焦發展, 深化互利合作, 共同實現民族復興, 共同打造穩定、發展、繁榮的21世紀亞洲, 共同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習近平指出, 中印關係要穩定、要發展, 基礎是互信。 要從戰略上把握中印關係, 不斷增進彼此瞭解和信任, 推動兩國各界和兩國人民加深相互理解、培育友好感情。

要把握好3個關鍵點:第一, 中印應該是好鄰居、好朋友, 要將彼此視為世界力量對比變化中的積極因素, 當作自身實現發展夢想的合作夥伴。 第二, 中印兩國的發展壯大是大勢所趨, 對彼此是重要機遇。 第三, 中印都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要本著積極、開放、包容的心態, 正確分析和看待彼此意圖。 中印兩國在國際事務中許多理念相近。 (下轉5版)

(緊接1版)中方在處理大國關係時, 堅持戰略自主, 堅持不衝突不對抗, 堅持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 這同中印兩國上世紀50年代共同宣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一脈相承的。

習近平強調, 下階段, 中印兩國要共同做好兩國全方位合作規劃。 要進行更加密切的戰略溝通,

及時就雙方關心的重大問題進行協商, 牢牢把握兩國關係發展大方向, 確保對話機制有效運行;要開展更加深入的務實合作;要促進更加廣泛的人文交流;要以更加成熟方式處理好分歧問題;要加強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協調與合作, 帶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和互聯互通建設。 雙方要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全球治理觀, 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支持多邊貿易體制, 開展更積極的國際合作, 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中方願同印方共同努力, 打造穩定、發展、繁榮的21世紀亞洲, 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莫迪表示, 感謝習近平主席邀請我來到武漢。 兩天來, 我同習近平主席進行了坦誠、深入交流,

還領略了悠久博大的荊楚文化, 我進一步感受到習近平主席對發展印中關係的高度重視和親力引領。 印度和中國都是文明古國, 兩國互為重要鄰居, 必須加強對話、交流、合作, 和平相處, 世代友好。 我高度關注中共十九大宣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 印度也有自己的“新印度”目標。 我完全同意習主席所指出的, 作為擁有26億人口的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個龐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 印中是世界的穩定因素, 兩國的發展對世界有重要影響,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具有積極意義。 在21世紀, 印中要攜手為和平、穩定與繁榮的亞洲和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我贊同印中要保持高層戰略溝通。 我們對發展印中關係有共同理念、共同決心、共同願景, 雙方要加強接觸,加強合作,增進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妥善處理和管控分歧,促進民間友好,將兩國關係提升到新水準。印度堅定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支持全球化,支持維護多邊體系,支持國際關係民主化。印方願同中方攜手促進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等參加上述活動。

雙方要加強接觸,加強合作,增進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妥善處理和管控分歧,促進民間友好,將兩國關係提升到新水準。印度堅定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支持全球化,支持維護多邊體系,支持國際關係民主化。印方願同中方攜手促進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等參加上述活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