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飛香:為中國製造贏得尊嚴

為中國製造贏得尊嚴

——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鐵建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飛香

湖南日報記者 黃利飛 鄒靖方

2008年, 他來到長沙, 從零開始, 幹起了高端地下裝備製造。 我國盾構機的“逆襲”之路, 由此開啟:打破壟斷、替代進口、直至走出國門“攻城掠地”。

如今, 他掌管的企業, 生產基地從長沙、株洲, 擴散到烏魯木齊、包頭、蘭州、四川隆昌等地;產品從盾構機、高速鐵路道岔, 延伸到智慧大型養路機械、新型軌道交通裝備……一艘從“地下”到“地上”的高端裝備製造航母, 已然成形。

他, 就是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飛香。

他, 矢志為中國製造贏得尊嚴!

敢為人先“霸得蠻”

4月26日, 記者來到位於長沙經開區的鐵建重工採訪。 裝備車間, 4台帶著紅色大圓盤的龐然大物, 引人注目。

鐵建重工掘進機綜合班班長田海乾介紹, 紅色大圓盤是盾構機的“利齒”——刀盤, 車間同時有5台盾構機在裝配。

從2010年第一台盾構機下線至今, 鐵建重工共研發了7大系列、50餘個規格的盾構機。

在北京軌道交通新機場線, 在華電銀川集中供熱項目穿越黃河隧道等工地, 鐵建重工盾構機正在大顯身手。

10年前, 中國盾構機市場, 還是進口貨的天下。

“進口的盾構機, 上億元一台, 貴;而且配件供應不及時, 服務也跟不上。 中國的高端地下裝備不能受制於人!”劉飛香介紹,

自己搞工程出身, 長年用國外產品沒少受氣。

鐵建重工佈局盾構機, 是2008年。

那時, 國內基本沒有盾構技術基礎, 鐵建重工嘗試與外企合作。 但外方條件苛刻、談判艱難, 劉飛香拍案而起:“談不下去, 就不談了;既然要幹, 就自己幹!”

劉飛香意識到, 中國高端地下裝備自主創新已刻不容緩!

“創業之初條件很艱苦, 辦公室就是幾間臨時搭建的‘鐵皮屋’。 夏天, 熱得像蒸籠;冬天, 凍得直打哆嗦。 邊研發邊建設。 ”劉飛香回憶。

2010年, 由鐵建重工自主研製的國產首台複合式土壓平衡盾構機——“開路先鋒19號”, 橫空出世。

“這台盾構機國產化率達到87%, 創造了當時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盾構機的最高紀錄。 ”談及這一成果, 劉飛香自豪難掩。

首台盾構機“首秀”就選在家門口:參與長沙地鐵建設!

在長沙地鐵盾構機採購競標中, 鐵建重工的產品憑藉與長沙地鐵地層高度吻合適應, 低碳、環保、雜訊小、安全性能好以及完善的售後服務方案, 比國外同等配置的產品便宜約500萬元的性價比優勢, “完勝”國外知名品牌。

原本均價在1.5億元左右的“洋盾構機”, 在中國市場被迫降價30%。

此役一炮打響, 鐵建重工盾構機名聲大振, 隨即在市場一騎絕塵。

如今, 鐵建重工盾構機, 已連續4年佔據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TBM(岩石隧道掘進機)和大直徑盾構機的市場佔有率, 達到85%以上。

“吃得苦、霸得蠻、不怕死、耐得煩”, 在鐵建重工技術總監劉在政看來, 劉飛香生就了一副典型的湖南人性格。

重視科研“技術控”

從零起步,

10年做到國內最大的高端地下裝備製造企業, 鐵建重工成功秘訣何在?

“好產品、產品好!”劉飛香回答擲地有聲。

“好產品”, 就是公司只做最有競爭力的產品。

為做到無可替代且充分掌握市場定價權, 劉飛香對全員下達了硬邦邦的命令:鐵建重工只做非標產品, 而且只研製能填補國內外空白的產品, 產品市場佔有率和科技水準必須處於國內行業前兩名。

依靠顛覆式技術創新, 鐵建重工研製的數百台盾構機, 每一台都根據專案不同的地質條件、施工要求, 量身訂制。

“產品好”, 就是公司提供給使用者的都是品質性能一流產品。

好產品、產品好, 靠的是科技創新!

國產首台常壓換刀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沅安號”, 是常德穿越沅江隧道的“鑽地神器”,

常壓換刀是其“獨門絕技”。

以前, 泥水盾構機更換刀具, 工作人員需“全副武裝”在高於正常氣壓2倍以上的環境下作業;“沅安號”設置一個閘門, 切斷刀盤位置與外部的聯繫, 工作人員得以在常壓環境下作業, 避免了風險, 提高了效率, 降低了成本。 鐵建重工常德沅江隧道專案服務經理張克強介紹, 帶壓換1把刀, 需要1天;常壓換1把刀, 只需40分鐘。

大直徑全斷面岩石隧道掘進機(TBM), 採用液壓馬達和電機雙驅動, 徹底解決了一個世界級難題——“卡機”。 能夠從容應對極易塌方的“蝕變破碎帶”, 讓地質條件複雜地帶“鑽山打洞”變成現實。

國產首台鐵路大直徑盾構機, 突破了自動泥漿保壓技術等關鍵技術。

全球首台永磁電機驅動盾構機, 能效等級高於國際能效超高效等級和國標2級……

鐵建重工“無往不勝”,制勝“利器”即強大的科研能力。

鐵建重工首席專家何其平介紹,劉飛香就是一個十足的“技術控”。他親自兼任公司技術中心主任,10多年來邊學邊幹,醉心鑽研技術難題,已成中國地下裝備領域名稱符其實的“技術權威”。而為了搜羅頂尖技術人才,他更是“掘地三尺、不拘一格”。

程永亮,鐵建重工總經理。2008年進鐵建重工時,是河南一家企業的技術科長,才30歲。為了將這個在國內盾構領域嶄露頭角的年輕人收入麾下,劉飛香“三顧茅廬”,還給出了集團副總工程師的位置,讓他管理一支400多人的研發團隊。

科技創新,在鐵建重工有著不可撼動的優先地位。多年來,企業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始終在5%以上,2018年達到了6%;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重,始終在20%以上。

如今,鐵建重工研發團隊已有1200人。在劉飛香帶領下,公司主持和參與國家科技計畫12項,累計獲得專利授權1000餘件,連續4屆摘獲中國專利獎。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劉飛香建議,在湖南組建“國家地下工程智慧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推動我國成為行業國際標準的締造者。

思維超前“看得遠”

10年前,鐵建重工從株洲到長沙,原本計畫建設一個盾構機維修基地,為隧道工程施工提供技術保障。

劉飛香瞭解到,未來10年,我國鐵路、公路、地鐵等非開挖建設工程將達6000公里以上;而當時盾構機市場基本為國外產品佔據。

“僅地鐵建設這一塊,市場空間就大得很!”劉飛香信心篤定,決心自己製造盾構機,吃下這塊香噴噴的“大蛋糕”。

那時,國內通用工程機械市場一片紅火,有人建議鐵建重工生產挖掘機等產品。

劉飛香斷然拒絕。他對自身的優勢劣勢,心中有數。

“工作前24年,我一直在工程施工現場,在盾構機需求側,懂工法、知道需求痛點,這對後來11年轉到產品供給側,提供了很好的經驗與參考;通用工程機械領域,需要鋪天蓋地的行銷和服務網路,而且當時做的企業太多了,競爭已是白熱化,鐵建重工毫無優勢,只能一直做跟隨者。”

從一開始,劉飛香就立志做中國高端地下裝備製造的“領跑者”。

揚長避短,決勝千里。盾構機需求井噴之時,早有準備的鐵建重工,勢不可擋。

在不少人眼中,鐵建重工已是中國高端地下裝備的“帶頭大哥”,劉飛香已是功成名就,應該可以放慢腳步喘口氣了。

“還有好多事情要做!”劉飛香說。

目前,我國90%以上的隧道施工,仍然採用傳統人工鑽爆法。這種方式施工速度慢、安全係數低、環境污染重。

對此,鐵建重工正在打造隧道施工裝備智慧機群系統,讓每一台裝備都具有機器人特徵,最終實現鑽爆法施工隧道“黑燈”“無人”作業。

2016年7月,鐵建重工長沙第二產業園區開工建設,智慧化鑿岩台車、混凝土噴射台車等隧道施工高端裝備,先後從該園區下線。

推動中國隧道智慧化施工,鐵建重工責無旁貸。

鐵建重工在高端地下裝備市場突飛猛進的同時,還在著手佈局“地上”高端裝備產業。

2017年11月,鐵建重工宣佈,擬投資100億元,在長沙建設新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生產磁浮列車、磁浮貨運系統、懸掛式單軌列車等產品。

■短評

把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裡

黃利飛

鐵建重工從零起步,經過10年發展,以顛覆式創新,擎起自主創新大旗,在高端地下裝備領域,徹底打破國外產品壟斷,從跟跑、並跑到領跑,實現了我國高端地下裝備從技術到市場在國內的全面主導。

這是一個立志“為中國製造贏得尊嚴”的企業家的情懷與夢想,這是湖湘文化敢為人先的又一生動詮釋,也是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鮮明體現。

我國的科技創新,在諸多領域已經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升級。數位時代、資訊社會,完全可以通過“彎道超車”,不斷突破“大國重器”的核心技術瓶頸。

創業之時,鐵建重工沒有盾構技術基礎、缺少盾構研發人才,劉飛香自己也是這個領域的“門外漢”。為擴大“見識”,劉飛香帶隊技術團隊,將世界上最頂尖的盾構機生產廠家走了個遍。比較方知差距;知差距才有更高追求;與此同時,鐵建重工重視人才,將企業的科研創新,放在不可撼動的優先地位,依靠企業懂得隧道施工工法、瞭解市場需求痛點和難點的優勢,劉飛香帶領技術團隊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力氣、用真功夫,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最終成為中國高端地下裝備的“領頭羊”。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考察長江經濟帶時強調,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

把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裡,方能在與世界的開放融通中,領跑行業、領舞全球。

劉飛香率領的鐵建重工,為中國製造樹立了榜樣!

能效等級高於國際能效超高效等級和國標2級……

鐵建重工“無往不勝”,制勝“利器”即強大的科研能力。

鐵建重工首席專家何其平介紹,劉飛香就是一個十足的“技術控”。他親自兼任公司技術中心主任,10多年來邊學邊幹,醉心鑽研技術難題,已成中國地下裝備領域名稱符其實的“技術權威”。而為了搜羅頂尖技術人才,他更是“掘地三尺、不拘一格”。

程永亮,鐵建重工總經理。2008年進鐵建重工時,是河南一家企業的技術科長,才30歲。為了將這個在國內盾構領域嶄露頭角的年輕人收入麾下,劉飛香“三顧茅廬”,還給出了集團副總工程師的位置,讓他管理一支400多人的研發團隊。

科技創新,在鐵建重工有著不可撼動的優先地位。多年來,企業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始終在5%以上,2018年達到了6%;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重,始終在20%以上。

如今,鐵建重工研發團隊已有1200人。在劉飛香帶領下,公司主持和參與國家科技計畫12項,累計獲得專利授權1000餘件,連續4屆摘獲中國專利獎。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劉飛香建議,在湖南組建“國家地下工程智慧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推動我國成為行業國際標準的締造者。

思維超前“看得遠”

10年前,鐵建重工從株洲到長沙,原本計畫建設一個盾構機維修基地,為隧道工程施工提供技術保障。

劉飛香瞭解到,未來10年,我國鐵路、公路、地鐵等非開挖建設工程將達6000公里以上;而當時盾構機市場基本為國外產品佔據。

“僅地鐵建設這一塊,市場空間就大得很!”劉飛香信心篤定,決心自己製造盾構機,吃下這塊香噴噴的“大蛋糕”。

那時,國內通用工程機械市場一片紅火,有人建議鐵建重工生產挖掘機等產品。

劉飛香斷然拒絕。他對自身的優勢劣勢,心中有數。

“工作前24年,我一直在工程施工現場,在盾構機需求側,懂工法、知道需求痛點,這對後來11年轉到產品供給側,提供了很好的經驗與參考;通用工程機械領域,需要鋪天蓋地的行銷和服務網路,而且當時做的企業太多了,競爭已是白熱化,鐵建重工毫無優勢,只能一直做跟隨者。”

從一開始,劉飛香就立志做中國高端地下裝備製造的“領跑者”。

揚長避短,決勝千里。盾構機需求井噴之時,早有準備的鐵建重工,勢不可擋。

在不少人眼中,鐵建重工已是中國高端地下裝備的“帶頭大哥”,劉飛香已是功成名就,應該可以放慢腳步喘口氣了。

“還有好多事情要做!”劉飛香說。

目前,我國90%以上的隧道施工,仍然採用傳統人工鑽爆法。這種方式施工速度慢、安全係數低、環境污染重。

對此,鐵建重工正在打造隧道施工裝備智慧機群系統,讓每一台裝備都具有機器人特徵,最終實現鑽爆法施工隧道“黑燈”“無人”作業。

2016年7月,鐵建重工長沙第二產業園區開工建設,智慧化鑿岩台車、混凝土噴射台車等隧道施工高端裝備,先後從該園區下線。

推動中國隧道智慧化施工,鐵建重工責無旁貸。

鐵建重工在高端地下裝備市場突飛猛進的同時,還在著手佈局“地上”高端裝備產業。

2017年11月,鐵建重工宣佈,擬投資100億元,在長沙建設新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生產磁浮列車、磁浮貨運系統、懸掛式單軌列車等產品。

■短評

把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裡

黃利飛

鐵建重工從零起步,經過10年發展,以顛覆式創新,擎起自主創新大旗,在高端地下裝備領域,徹底打破國外產品壟斷,從跟跑、並跑到領跑,實現了我國高端地下裝備從技術到市場在國內的全面主導。

這是一個立志“為中國製造贏得尊嚴”的企業家的情懷與夢想,這是湖湘文化敢為人先的又一生動詮釋,也是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鮮明體現。

我國的科技創新,在諸多領域已經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升級。數位時代、資訊社會,完全可以通過“彎道超車”,不斷突破“大國重器”的核心技術瓶頸。

創業之時,鐵建重工沒有盾構技術基礎、缺少盾構研發人才,劉飛香自己也是這個領域的“門外漢”。為擴大“見識”,劉飛香帶隊技術團隊,將世界上最頂尖的盾構機生產廠家走了個遍。比較方知差距;知差距才有更高追求;與此同時,鐵建重工重視人才,將企業的科研創新,放在不可撼動的優先地位,依靠企業懂得隧道施工工法、瞭解市場需求痛點和難點的優勢,劉飛香帶領技術團隊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力氣、用真功夫,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最終成為中國高端地下裝備的“領頭羊”。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考察長江經濟帶時強調,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

把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裡,方能在與世界的開放融通中,領跑行業、領舞全球。

劉飛香率領的鐵建重工,為中國製造樹立了榜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