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濟南明湖畔匯波情緣有晚照

大明湖北岸有座匯波樓,樓旁還有個匯波橋,濟南老八景中的“匯波晚照”就源於此。

北宋時,曾鞏在任“濟南市長”期間,為了防範城內的洪水肆虐,特意在大明湖北岸修建了北水門,用以調節大明湖的水位,確保城內防洪安全。 大明湖的湖水是彙集眾多泉流而成,“萬派千波競一門”,所以北水門亦被稱為匯波門。

舊時的濟南老城有四座城門,匯波門是濟南城的北城門,但由於不通陸路,所以它僅具有泄水功能,平常不開,只有泄水時才開啟。 舊時的濟南,東門和西門,南門和北門,都不在一條軸線上,所以就有了“四門不對,北門不開”的說法。

在匯波門南側,有一座小石橋,名為匯波橋,是當初為方便百姓通行所建造。 舊時的匯波橋為單孔雕欄拱橋,不長,不寬,緩坡,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可是,假如夕陽下站在匯波橋上向西南眺望,夕陽的餘暉光芒萬丈,遠處的群山綠黛如翠,腳下的湖水碧波蕩漾,這就有了匯波晚照的美景。

或許是為了登高望遠,讓遊客更好地欣賞美景,蒙元初年,在匯波橋旁的北水門上,又興建起了匯波樓。 匯波樓的得名與匯波橋是同樣的緣由,元代的張養浩在《重修匯波樓記》中寫得很清楚:“吾鄉山水之勝名天下……其基城水北門,翹然而屋者,為匯波樓。 蓋濟南形勝,惟登此樓,可得其全焉。 由吾鄉多名泉,眾流至此而合,故以名之。 ”

匯波樓面闊七間,進深五間,為木構重簷歇山頂式的城樓建築,正脊是玻璃花脊,雜色琉璃瓦覆面。 正脊兩端的吻獸為龍尾,其尾部卷起向外高翹,形制頗具金元風格。 匯波樓由於坐落在高高的城牆台基之上,所以看似只有兩層,實則距地平面足有十米以上的高度。 匯波樓建成初期,就屢有損毀,僅在蒙元時期,就曾進行過數次重修,明清兩朝也是再三重建。民國時期,匯波樓又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時下的匯波樓為上世紀80年代在舊址上重新修建的。

重建後的匯波樓基本上是仿照舊制,整座建築由88根紅柱承托,飛簷斗拱,綠瓦明甍,翹角挑梁上懸掛風鈴;上下兩層均環以回廊,門窗扇雕以傳統花樣圖案,點金彩繪,讓人看了賞心悅目。樓南二層簷下,懸“匯波樓”金字匾額,為當代書畫家黎雄才題寫;樓西二層簷下,懸有“匯波晚照”金字匾額,為藝術大師劉海粟題寫。

古時各地的八景、十六景、三十二景等等,都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大都以山、水、泉、林、亭、台、樓、閣為實景依託,並糅以鮮明的人文特色,名稱文雅且富有詩意,因而成為當地文化的象徵。它們雖然產生于文人墨客的閒情雅致,但也體現了故鄉人熱愛故鄉的情懷。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水泉城濟南,盛景不勝枚舉,濟南老八景只不過是擇其精華,匯波晚照能位列其中,可見其美景之勝。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匯波晚照能得到名士們認可,皆因當年它曾迷倒了很多文人墨客。張養浩為此曾寫過《登匯波樓》的詩作:

何處登臨思不窮,城樓高倚半天風。

鳥飛雲錦千層外,人在丹青萬福中。

景物相誇春亙野,古人皆夢水連空。

濃妝淡抹坡仙句,獨許西湖恐未公。

明湖景色雖說不能勝過西湖,但也不遜於西湖,而匯波晚照則是明湖景色的濃縮。“濃妝淡抹”是蘇東坡寫西湖的仙句,但他“獨許西湖恐未公”,因為他沒有看到過匯波晚照,難怪張養浩說他“不公”了。

匯波樓亦作“會波樓”,與張養浩同為蒙元時代的張之翰,曾寫過一篇《會波樓賦》,讚美匯波晚照的勝景。

覽山東之勝概,獨濟南之為多;萃湖秀之尤著,又皆輸乎會波。問茲樓之安在?壓水門以峨峨。通中外之諸泉,亦豈特北渚之淩清河?華峰劍倚絕阿附,鵲山壁立無陂陀。或浮嵐滴翠於交流,或顛光倒影於回渦……

鵲華秋色·鵲華橋,這是人們都知道的情形,可是,清代山東提督學政使阮元在登臨匯波樓後,發現此處觀賞鵲華秋色比鵲華橋更為明晰清秀,於是便題寫了“鵲華秋色”的匾額,懸掛在匯波樓上。同時,他還以“鵲華秋色”為題,用來測試秀才們的真才實學,讓他們登樓遠眺,述其感懷。“鵲華秋色”的匾額今已不存,說來甚是遺憾。如今,匯波樓西、南兩面懸掛有匾額,東、北兩面尚無,但願今人能重做“鵲華秋色”,再把它懸掛上去。

匯波晚照不是匯波“朝”照,感受和欣賞它的美妙,需要在夕陽西下的那刻。時下由於高樓大廈的遮擋,匯波晚照的景色已經打折,但即便如此,景色依然有九分優美。

沐浴著夕陽的霞光登臨匯波樓,憑欄遠眺,但見群山疊翠,綿延如屏,金色的輕紗讓遠山在朦朧中更顯蒼鬱;俯瞰明湖,但見碧波蕩漾,畫舫遊弋,夕陽霞光的照射,讓湖水反射出粼粼波光;再看遠近高低的亭臺樓閣,錯落有致且皆掩映于楊柳飄拂之中。匯波晚照惹人醉,最喜夕陽西下時。厲害了,我的泉城;厲害了,我的大明湖。

匯波門,匯波橋,匯波樓,成就了濟南的“匯波晚照”。雖說如今的勝景可能有別于古時,但只要站在了匯波樓上,人們不免會遙想當年,感歎歲月:古人不見今時景,今景曾經照古人……

匯波樓建成初期,就屢有損毀,僅在蒙元時期,就曾進行過數次重修,明清兩朝也是再三重建。民國時期,匯波樓又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時下的匯波樓為上世紀80年代在舊址上重新修建的。

重建後的匯波樓基本上是仿照舊制,整座建築由88根紅柱承托,飛簷斗拱,綠瓦明甍,翹角挑梁上懸掛風鈴;上下兩層均環以回廊,門窗扇雕以傳統花樣圖案,點金彩繪,讓人看了賞心悅目。樓南二層簷下,懸“匯波樓”金字匾額,為當代書畫家黎雄才題寫;樓西二層簷下,懸有“匯波晚照”金字匾額,為藝術大師劉海粟題寫。

古時各地的八景、十六景、三十二景等等,都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大都以山、水、泉、林、亭、台、樓、閣為實景依託,並糅以鮮明的人文特色,名稱文雅且富有詩意,因而成為當地文化的象徵。它們雖然產生于文人墨客的閒情雅致,但也體現了故鄉人熱愛故鄉的情懷。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水泉城濟南,盛景不勝枚舉,濟南老八景只不過是擇其精華,匯波晚照能位列其中,可見其美景之勝。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匯波晚照能得到名士們認可,皆因當年它曾迷倒了很多文人墨客。張養浩為此曾寫過《登匯波樓》的詩作:

何處登臨思不窮,城樓高倚半天風。

鳥飛雲錦千層外,人在丹青萬福中。

景物相誇春亙野,古人皆夢水連空。

濃妝淡抹坡仙句,獨許西湖恐未公。

明湖景色雖說不能勝過西湖,但也不遜於西湖,而匯波晚照則是明湖景色的濃縮。“濃妝淡抹”是蘇東坡寫西湖的仙句,但他“獨許西湖恐未公”,因為他沒有看到過匯波晚照,難怪張養浩說他“不公”了。

匯波樓亦作“會波樓”,與張養浩同為蒙元時代的張之翰,曾寫過一篇《會波樓賦》,讚美匯波晚照的勝景。

覽山東之勝概,獨濟南之為多;萃湖秀之尤著,又皆輸乎會波。問茲樓之安在?壓水門以峨峨。通中外之諸泉,亦豈特北渚之淩清河?華峰劍倚絕阿附,鵲山壁立無陂陀。或浮嵐滴翠於交流,或顛光倒影於回渦……

鵲華秋色·鵲華橋,這是人們都知道的情形,可是,清代山東提督學政使阮元在登臨匯波樓後,發現此處觀賞鵲華秋色比鵲華橋更為明晰清秀,於是便題寫了“鵲華秋色”的匾額,懸掛在匯波樓上。同時,他還以“鵲華秋色”為題,用來測試秀才們的真才實學,讓他們登樓遠眺,述其感懷。“鵲華秋色”的匾額今已不存,說來甚是遺憾。如今,匯波樓西、南兩面懸掛有匾額,東、北兩面尚無,但願今人能重做“鵲華秋色”,再把它懸掛上去。

匯波晚照不是匯波“朝”照,感受和欣賞它的美妙,需要在夕陽西下的那刻。時下由於高樓大廈的遮擋,匯波晚照的景色已經打折,但即便如此,景色依然有九分優美。

沐浴著夕陽的霞光登臨匯波樓,憑欄遠眺,但見群山疊翠,綿延如屏,金色的輕紗讓遠山在朦朧中更顯蒼鬱;俯瞰明湖,但見碧波蕩漾,畫舫遊弋,夕陽霞光的照射,讓湖水反射出粼粼波光;再看遠近高低的亭臺樓閣,錯落有致且皆掩映于楊柳飄拂之中。匯波晚照惹人醉,最喜夕陽西下時。厲害了,我的泉城;厲害了,我的大明湖。

匯波門,匯波橋,匯波樓,成就了濟南的“匯波晚照”。雖說如今的勝景可能有別于古時,但只要站在了匯波樓上,人們不免會遙想當年,感歎歲月:古人不見今時景,今景曾經照古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