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普魯士為何能夠逆襲奧地利成為德國統一的中流砥柱?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以後, 普魯士和奧地利成為德意志邦國裡面最有實力的兩個邦國。 不過就當時的實力來看, 奧地利明顯占優, 因此德意志民族統一的大業的重任極有可能會落到奧地利頭上, 然而歷史的發展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最終普魯士逆襲奧地利, 扛起了德意志統一的大旗, 並且把奧地利排除在德國以外。 偏距東北地區的普魯士為何能夠逆襲實力強大的奧地利呢?銘蘇先生今天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第一、工業革命使普魯士具備了逆襲奧地利的地緣實力。

從地緣結構來看, 普魯士位於波德平原, 包括現在的德國東北部、波蘭、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一帶的沿海地區。 普魯士靠近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多為低窪地區, 湖泊沼澤密佈, 多為砂質土地和鹽鹼地, 因此這一地區長期都是蠻荒之地, 開發價值較低, 開發較晚。

在農業文明時代,

由於受當時生產力水準所限, 這片區域多被沼澤湖泊所覆蓋, 因此普魯士並不具有很好的開發價值, 因此在中世紀時期分佈著零散的古普魯士人建立的定居點。

而奧地利位於波德平原的南部, 佔據了有利的地形, 西部和南部是山區, 北部和東北地區是平原和丘陵地帶。 地緣格局相對獨立, 有著天然的地緣屏障, 因此可以憑藉居高臨下的地緣優勢統攝北部平原地區。

所以, 從普魯士和奧地利兩者的地緣優勢來說, 奧地利明顯好于普魯士。

不過, 隨著工業革命在歐洲的推進, 普魯士借著這股西風將自身的地緣劣勢轉變為地緣優勢, 使普魯士具備了開發潛力和開發價值。

在先進機器大工業的推廣和普及下, 大大提高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 北歐地區的地緣潛力逐漸釋放, 北歐平原在不斷提高的人類技術水準下, 地緣實力逐漸增強。

雖然在農業文明時代奧地利有壓制普魯士的地緣優勢, 但是進入工業革命以後, 普魯士的地緣實力得以啟動和釋放。

隨著經濟活動中機器的採用, 大大提高了普魯士的生產力水準。 蒸汽機輪船開始航行在普魯士的河道上和沿海地區, 使普魯士的貿易得到發展。 普魯士境內鐵路的修建, 將各邦國連為一體, 加強了各城邦的經濟聯繫。 這些因素都使普魯士的地緣實力大為增強, 具備了壓制奧地利的地緣優勢。

第二、交通條件的改善使普魯士統一德國具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普魯士地區地處波羅的海沿岸, 由於河網密集, 河海聯運便利, 在公路和鐵路修建以前, 水運成為該地區主要的運輸方式。 但是當時船隻缺乏現代化的動力, 如果沿河逆流而上的話比較困難, 需要借助人畜等外力, 而蒸汽機船的出現則大大提升了船舶運輸能力。

在19世紀初, 普魯士地區的公路狀況很差, 由於拿破崙和歐洲國家的數次戰爭, 使德國各邦領地成為歐洲交通的十字路口, 這促使普魯士境內的公路修建大大提速, 從1816年的3800公里提升至1852年的16600公里。 公路的修建使各邦之前的聯繫大大加強, 促進了各地的密切合作。

鐵路的修建使更是加速了德國的統一步伐。鐵路連接了各地區的重要城鎮和市場,並同外部鐵路網相連接,這大大提高了貨物的周轉速度,降低了運輸成本,激發了經濟活力。將絕大多數的人口聚居地,製造業和生產中心連入鐵路網路,促進了各地區經濟上的融合,為國家統一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普魯士和周邊各邦國地區,由於水運、公路和鐵路的發展,使彼此的經濟聯繫和合作大大加強。再加上普魯士率先和霍亨索倫家族領地建立關稅同盟,其他邦國紛紛加入,關稅同盟有助於消除各邦存在的貿易保護壁壘,尤其改善了原材料和加工成品的交通運輸網路,使物資得以快捷地在各邦間邊境暢行無阻,進而大幅降低成本。這些條件,使普魯士在統一德意志北方各邦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奧地利所不具備的。

第三、普魯士強權人物的推動,使普魯士走上強軍和統一的道路。

普魯士王國具有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在普魯士統一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人物——“鐵血宰相”俾斯麥。在“鐵血宰相”俾斯麥推動下,普魯士主要靠三場軍事勝利——普丹戰爭(1864年)、普奧戰爭(1866年)和普法戰爭(1870-1871年間)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

而最初普奧兩個邦國都有統一德意志的雄心,但兩國卻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方案:普魯士提出了小德意志方案,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德意志;奧地利提出了大德意志方案,一個包含普魯士的德意志。

對於這兩種方案,顯然普魯士的小德意志方案更具有可行性。

雖然普魯士和奧地利同為日爾曼人,並且都說德語,但是在德意志統一之前,包括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在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解散以後,奧地利牽頭組建了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聯邦,也把普魯士作為其中一員。

而作為新崛起的普魯士明顯沒有得到奧地利的認可和照顧,並且這只是一個鬆散的聯邦,各邦國還是各自為政,這顯然不符合普魯士的利益。因此,普魯士只有另起爐灶,如果把奧地利吸納進來,那誰做國王這就會成為難題,所以乾脆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聯邦以外。

最終,普魯士通過普奧戰爭打敗了奧地利,成功地將奧地利排除在外,普魯士帶領周邊邦國于1871年建立起沒有奧地利的統一的德意志。

鐵路的修建使更是加速了德國的統一步伐。鐵路連接了各地區的重要城鎮和市場,並同外部鐵路網相連接,這大大提高了貨物的周轉速度,降低了運輸成本,激發了經濟活力。將絕大多數的人口聚居地,製造業和生產中心連入鐵路網路,促進了各地區經濟上的融合,為國家統一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普魯士和周邊各邦國地區,由於水運、公路和鐵路的發展,使彼此的經濟聯繫和合作大大加強。再加上普魯士率先和霍亨索倫家族領地建立關稅同盟,其他邦國紛紛加入,關稅同盟有助於消除各邦存在的貿易保護壁壘,尤其改善了原材料和加工成品的交通運輸網路,使物資得以快捷地在各邦間邊境暢行無阻,進而大幅降低成本。這些條件,使普魯士在統一德意志北方各邦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奧地利所不具備的。

第三、普魯士強權人物的推動,使普魯士走上強軍和統一的道路。

普魯士王國具有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在普魯士統一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人物——“鐵血宰相”俾斯麥。在“鐵血宰相”俾斯麥推動下,普魯士主要靠三場軍事勝利——普丹戰爭(1864年)、普奧戰爭(1866年)和普法戰爭(1870-1871年間)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

而最初普奧兩個邦國都有統一德意志的雄心,但兩國卻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方案:普魯士提出了小德意志方案,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德意志;奧地利提出了大德意志方案,一個包含普魯士的德意志。

對於這兩種方案,顯然普魯士的小德意志方案更具有可行性。

雖然普魯士和奧地利同為日爾曼人,並且都說德語,但是在德意志統一之前,包括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在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解散以後,奧地利牽頭組建了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志聯邦,也把普魯士作為其中一員。

而作為新崛起的普魯士明顯沒有得到奧地利的認可和照顧,並且這只是一個鬆散的聯邦,各邦國還是各自為政,這顯然不符合普魯士的利益。因此,普魯士只有另起爐灶,如果把奧地利吸納進來,那誰做國王這就會成為難題,所以乾脆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聯邦以外。

最終,普魯士通過普奧戰爭打敗了奧地利,成功地將奧地利排除在外,普魯士帶領周邊邦國于1871年建立起沒有奧地利的統一的德意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