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春天讀好書,一年都順心——你有讀書的方向感嗎?

曾經開券有益,因為古代人們追求文章千古事,可是如今誰還為千古事而寫文章呢?在閱讀越來越隨便的今天,閱讀的方向感越來越重要,如果讀錯方向,越讀越糊塗,甚至深陷泥潭,就不要奇怪了,事實上,如果留心,就會發現,周圍這樣的人可是正在增加啊。

不過,我並不分類垃圾書和好書,讀書如同吸收食物一樣,並沒有絕對的好壞,有的不過是適合、不適合,你的美酒,很可能是別人的毒藥。

所以,方向感還是很重要的。

未來人類最重要的三大議題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在他的幾本書中總結了人類的歷史:曾經帶給人類巨大災難的三大難題——戰爭、瘟疫、饑餓,如今已經被人類攻克和掌控了。

未來衣食無憂的人類有很多議題可以去做,但是,赫拉利認為下面這三個議題是最重要的:長生不老,永久幸福,直升為神一般的存在。

我和很多專家、學者、企業家們聊這三個未來的議題,95%的人認為第一和第三個完全沒有可能,而第二個還可以努力實現。

《天幕:一個宇宙資訊記錄員的日記》的作者靈紫老師,則認為:第一和第三個毫無懸念,必將在不遠的將來,借助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而實現;而第二個更有可能會是人類需要永遠奮鬥的,幾乎不太可能完全實現的目標。

作為以讀書顧問為人生目標的職業編輯,多年的閱讀經歷讓我深切體會到,閱讀的最高境界就是和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我有幸能讀到赫拉利的幾本書,並與他的觀點強烈共鳴。 看到他行文解釋,為什麼世界上有些地區還存在戰爭,而他卻可以說,戰爭已經被人類攻克了。 我不由得驚歎折服,我曾經在我的好幾篇文章中,提出我的這個觀點:“人類曾經經歷武力致勝的時代,我們正在經歷金融致勝的時代,人類未來必將邁入文化致勝的時代”。 可是,為什麼“武力致勝”是曾經而不是現在,我的解釋遠不如赫拉利的翔實充分,可能我們中國人寫文章總想給讀者留下“悟”的空間,而美國人卻是打破砂鍋型的。 那些極為精巧的思辨視角,作者如果不展示,讀者是怎麼也悟不到的。

更為幸運的是,我和《天幕:一個宇宙資訊記錄員的日記》的作者不僅很多觀點莫名共鳴,而且還能和她見面共聊一些不能寫在書裡的探索,同時為她安排與骨灰級粉絲的溝通。

讀書帶給我的幸運可不止於此,後面繼續分享。

未來人類面對最大的困境——不幸福

未來戰爭、饑餓、生理疾病將不再是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過二十年左右,第一和第三的議題都成功實現之後,人類極有可能會因為第二個議題——“永遠幸福”無法實現而活不下去。

永遠幸福到底有多難呢?

我記不清是在哪本書裡讀到的,科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假設某一天,你從張開眼睛的那一刻開始,每一個小時都遇到的是平時會令你非常幸福和快樂的事情。

例如,與至親久別重逢,得到了期待了好幾年的升職,女兒考上了理想的大學,等等,最後,你在感覺困意的時候安然入睡。 即使這樣的一天裡,你真正感到幸福的時間大約也就在7-9分鐘內。 這個實驗讓我感到驚訝的同時,也想起了小時候遇到的神經病患者,他們從早到晚快樂無比的表情真的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幸福,尤其是永遠幸福,真的是一件複雜到人類至今可能都還不能想像的事情!

未來的人類可能最重頭的研究不是消除癌症,宇宙探索……而是究竟怎麼才能獲得真實的幸福!

我在2018年春節的一個新發現:越來越索然無味的春節各種美食、遊戲,已經不能給人們帶來曾經的節日快樂。

而獨獨在春節期間看了一本好書,和送了別人好書的人,倒是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喜悅,從他們的臉上,我看到了久違了的節日專有表情。

《幸福直通車》系列去年出版了一本書,這本書是積極心理學推廣第一人王薇華博士所著的《她幸福》。 王薇華博士和其他研究女性幸福的專家不同,除了專業知識之外,她是罕見的一位把寫書讀書從書房內做到書房外的作者。 她組織的閨蜜聚會,讓每個人收穫豐厚,原來女人們有了幸福美滿婚姻之後,還可以從閨蜜圈子裡獲得那麼多的意外驚喜。 這些驚喜被充分儲備後,再一次放進她的第六本新書——《她幸福》中,這本書春節期間幫助很多家庭實現了美好的幸福生活。 可惜的是,很多人還意識不到這本書對他們的意義,還不明白幸福的探索和追求對於自己和家人的重要性。 但是,不遠的將來,他們終將會意識到這個擺在人類面前最重要的議題。

科學、藝術、古文化將提升想像力和感受力

十幾年的出版生涯思考,大量閱讀調查,和對人工智慧發展的長期關注,我發現:有三類圖書對未來的人類進化至關重要。它們是:科學,藝術和古文化類圖書。

這個觀點我曾經在《想像力經濟時代,人類如何超越人工智慧》這篇文中提出過。那篇文章從人類超越人工智慧需要的兩大能力——想像力和感受力的角度,簡單說明了考慮這三類知識作為閱讀方向的起因。

古文化

遠古文化,古代文言文,古拉丁文,歷經人世滄桑,能保留下來的,都是上天留給人類在機器時代不至於滅亡的救命稻草。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句話有些讓人感到疑惑。因為我們還有其他比孔子毫不遜色的先賢。但是,讀了古拉丁文的《西塞羅曰》,就知道原來這句話的意思是”經緯光芒若不放,萬物至今處幽冥“。古文言文和古拉丁文留給人類幾乎完全一致的聖賢經文,為膚色種族完全不同的人類點亮了心靈之光,讓我們的心靈,依靠這些光芒而相通。

如果時間是宇宙間最大的秘密,那麼,古文化就是這個秘密最偉大的載體。古文化裡面太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秘密,對於人類的感受力和想像力開發極為有益。

古文化最初幫助人類建立人性,擺脫獸性,從而與其他動物分道揚鑣,開啟了人類文明。在機器對人類的控制日益增長的時代,人類借助古文化避免變成半機器人,遠離可能的機器性,並發展出神性,實現第三個議題,完成二次進化。

藝術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藝術專著《愛之痕》中提到,人類在7萬年前就誕生了岩洞壁畫藝術。

藝術,作為代表美的精神力量,貫穿於人類發展的全時空。有了它,人類可以無止境地向著無限美麗的世界前進。《丁紹光藝術範式》一書中一再提到,21世紀是“心的世紀”。而藝術對於心靈的滋養是無可替代的。日本有一家癌症治療中心,將“心療室”的一整面牆,貼上蜚聲世界畫壇的藝術大師丁紹光先生的畫作。相由心生。未來人類的顏值,是要靠一雙有藝術鑒賞力的眼睛,和一顆對藝術有強烈想像力和感受力的心來撐起的。

科學

曾經有個學者說過這樣的話:“科學之外,進步不過是一個神話”。這句話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提出了“證偽主義”的波普爾,在科學認識上刷新了人類的認識:敢於批判性思維,不斷被質疑,是科學精神的核心。這和傳統的科學認知“科學是經驗積累的產物,被證明或者被無數次重複驗證的科學理論就是永遠正確的”,很不一樣。

未來具備了這三類知識的人,將會顯示優越的競爭力。《科學美國人》的資深記者霍根,曾在他的著作《科學的終結:用科學究竟可以將這個世界解釋到何種程度》描寫到,不少思維活躍的美國前沿科學家都是人類學和古文化的愛好者。他們研究的科學決然不是宗教,但是,他們比任何人都敏感於那些古老民族的神秘文化和宗教,並從中大量汲取了養分。

不僅如此,幾乎每一個當代在創新領域有所建樹的人,都可以挖掘到他們從這三類知識體系汲取想像力和感受力源泉的痕跡。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在學習這類知識時,往往過於重視其實用性,忽略了其精神和思想,用這樣捨本逐末的方式學習,難免會適得其反。

在機器學習日新月異的未來,人們可以做到也需要做到,像曾經普及文字那樣將科學、藝術及古文化的知識普及到每個人,讓這三類知識體系所承載的精神和思想充滿未來人類的大腦,使更多人的人具備想像力和感受力,成為人工智慧不可替代的人,而選擇閱讀方向,將成為把控人生航向的重要抉擇。

但是,不遠的將來,他們終將會意識到這個擺在人類面前最重要的議題。

科學、藝術、古文化將提升想像力和感受力

十幾年的出版生涯思考,大量閱讀調查,和對人工智慧發展的長期關注,我發現:有三類圖書對未來的人類進化至關重要。它們是:科學,藝術和古文化類圖書。

這個觀點我曾經在《想像力經濟時代,人類如何超越人工智慧》這篇文中提出過。那篇文章從人類超越人工智慧需要的兩大能力——想像力和感受力的角度,簡單說明了考慮這三類知識作為閱讀方向的起因。

古文化

遠古文化,古代文言文,古拉丁文,歷經人世滄桑,能保留下來的,都是上天留給人類在機器時代不至於滅亡的救命稻草。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句話有些讓人感到疑惑。因為我們還有其他比孔子毫不遜色的先賢。但是,讀了古拉丁文的《西塞羅曰》,就知道原來這句話的意思是”經緯光芒若不放,萬物至今處幽冥“。古文言文和古拉丁文留給人類幾乎完全一致的聖賢經文,為膚色種族完全不同的人類點亮了心靈之光,讓我們的心靈,依靠這些光芒而相通。

如果時間是宇宙間最大的秘密,那麼,古文化就是這個秘密最偉大的載體。古文化裡面太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秘密,對於人類的感受力和想像力開發極為有益。

古文化最初幫助人類建立人性,擺脫獸性,從而與其他動物分道揚鑣,開啟了人類文明。在機器對人類的控制日益增長的時代,人類借助古文化避免變成半機器人,遠離可能的機器性,並發展出神性,實現第三個議題,完成二次進化。

藝術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藝術專著《愛之痕》中提到,人類在7萬年前就誕生了岩洞壁畫藝術。

藝術,作為代表美的精神力量,貫穿於人類發展的全時空。有了它,人類可以無止境地向著無限美麗的世界前進。《丁紹光藝術範式》一書中一再提到,21世紀是“心的世紀”。而藝術對於心靈的滋養是無可替代的。日本有一家癌症治療中心,將“心療室”的一整面牆,貼上蜚聲世界畫壇的藝術大師丁紹光先生的畫作。相由心生。未來人類的顏值,是要靠一雙有藝術鑒賞力的眼睛,和一顆對藝術有強烈想像力和感受力的心來撐起的。

科學

曾經有個學者說過這樣的話:“科學之外,進步不過是一個神話”。這句話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提出了“證偽主義”的波普爾,在科學認識上刷新了人類的認識:敢於批判性思維,不斷被質疑,是科學精神的核心。這和傳統的科學認知“科學是經驗積累的產物,被證明或者被無數次重複驗證的科學理論就是永遠正確的”,很不一樣。

未來具備了這三類知識的人,將會顯示優越的競爭力。《科學美國人》的資深記者霍根,曾在他的著作《科學的終結:用科學究竟可以將這個世界解釋到何種程度》描寫到,不少思維活躍的美國前沿科學家都是人類學和古文化的愛好者。他們研究的科學決然不是宗教,但是,他們比任何人都敏感於那些古老民族的神秘文化和宗教,並從中大量汲取了養分。

不僅如此,幾乎每一個當代在創新領域有所建樹的人,都可以挖掘到他們從這三類知識體系汲取想像力和感受力源泉的痕跡。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在學習這類知識時,往往過於重視其實用性,忽略了其精神和思想,用這樣捨本逐末的方式學習,難免會適得其反。

在機器學習日新月異的未來,人們可以做到也需要做到,像曾經普及文字那樣將科學、藝術及古文化的知識普及到每個人,讓這三類知識體系所承載的精神和思想充滿未來人類的大腦,使更多人的人具備想像力和感受力,成為人工智慧不可替代的人,而選擇閱讀方向,將成為把控人生航向的重要抉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