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孫中山有多少個名字,為何總是變來變去?晚清陳卿美 昨天00:10

孫中山有多少個名字, 為何總是變來變去?

晚清陳卿美 昨天00:10

文|陳卿美

普通人都知道孫中山也叫“孫文”, 就如同魯迅也叫“周樹人”一樣。 但孫中山遠不止有這兩個名字。 根據目前的史料, 筆者統計發現, 包括英文名在內, 孫中山至少有10個名字。 每個名字都有什麼來歷, 什麼時候換的名字, 相信這是一段有意思的歷史。

孫中山的第一個名字, 是乳名, 叫“孫帝象”。 中國人都喜歡給小孩起乳名, 或叫小名, 如通俗的“狗剩”、“二狗”。 孫中山的乳名比較霸氣, 帶著帝王色彩。 是不是此名字與孫中山後來成為革命先驅有很大關係呢?真沒有。

“帝”字, 在孫中山的老家香山縣翠亨村很普遍, 就像中國的輩分用字一樣。 “帝”字輩很多, 但並不都是同族同姓。

為何要用“帝”字, 原因是村裡有座廟, 供奉著北帝。 村民都希望北帝來庇護子孫, 於是紛紛在名字中加入“帝”字。 什麼孫帝象、孫帝景、孫帝晏、楊帝賀等等, 總之, 各種“帝”。 那時, 小孩夭折的多, 起這麼霸氣的名字無非就是想祈求保佑而已, 根本沒有其它含義。 “孫帝象”這個名字就成了孫中山的第一個名字。

當他上村塾時, 老師又為他取了一個書名“文”, 讀書人, 都要起個文雅一些的書名。 這就是“孫文”名字的來歷。 當時教育落後, 文盲很多, 老師的希望就是他今後成為有文化的青年。 “孫文”成為孫中山的第二個名字。

但“孫文”這個名字並沒有取代“孫帝象”, “孫帝象”仍然是常用名, “孫文”只是當作一種高雅的東西收藏起來。 小孩子也沒啥用處, 到了革命時期, 孫中山就經常使用“孫文”這個名字。 人們熟知的“天下為公”書法的落款就是“孫文”。

年輕的孫中山

後來, 13歲的孫中山跟隨母親去了檀香山,

就讀英式寄宿學校--意奧蘭尼學校。 在這裡, 孫中山使用的名字仍然是“孫帝象”。 如今, 相關的檔案資料發現後, “孫帝象”的名字赫然在列。 由於讀的是英式學校, 孫中山自然也就有了英文名--Sun Tui-chew。 筆者英語水準有限, 實在不知道這個英文名怎麼讀才算標準。

孫中山在檀香山接受的是西方教育, 受此西方文化影響, 逐漸成為基督教信徒。 1884年12月14日, 孫中山接受領洗。 領洗, 是入教的一種儀式。 此時, 孫中山又換了名字, 改名“孫日新”。 日新, 意為日日新, 而真正的含義確實這個意思。 “日新”一名正是取自《大學》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至此, “孫日新”就成為了孫中山第四個名字。 1891年, 孫中山曾在上海《中西教會報》上發表文章《教友少年會紀事》,

報導此教會在香港的活動。 而此文章使用的名字正是“孫日新”。 至於這個名字是誰起的, 有說是孫中山自己, 也有說是他的漢文老師區鳳墀。

區鳳墀也是教會的人, 同時還是孫中山的廣東老鄉, 也是孫中山的漢文老師。 中國人自古就有為名字取“號”的傳統, 區鳳墀就根據“日新”粵語的發音, 給孫中山取號“逸仙”。 “孫逸仙”一名由此而來, 孫中山在澳門行醫時, 無論是醫院廣告, 還是朋友寫信, 都稱呼他為“孫逸仙”。 後來, “逸仙”成為人們熟知的名字。 如今, 為了紀念孫中山, 很多地方都有以“逸仙”命名的醫院。 無論是“孫日新”還是“孫逸仙”, 翻譯成英文都是Sun Yat Sen。

至於“孫中山”這個人們最熟悉的名字, 其實是孫中山最後一個正式中文名。

使用這個名字時, 孫中山已經31歲, 而且是在日本, 時間為1897年。 此時的孫中山已經開始四處宣揚革命, 秘密建立興中會, 策劃組織廣州起義。 孫中山赴日本一是逃亡, 二是結交日本的革命派, 尋求力量支援。

孫中山逃亡日本時, 用的是化名“中山樵”。 樵夫, 就是砍柴的人, 這個似乎與革命有關。 但為何用“中山”呢?原來中山是日本姓氏, 或許孫中山是為了更好在日本隱藏、偽裝自己。 在此期間, 孫中山多次用“中山樵”活動, 周圍朋友也稱他為“中山先生”。 後來, 孫中山又給自己起個一個真正的日本名字“高野長雄”, 由於的用的很少, 知曉者並不多。

人們熟知的“孫中山”一名卻是意外而來。 當時, 日本作家宮崎寅藏寫了一本書, 叫《三十三年落花夢》。 書中關於孫中山的事蹟又被中國人單獨出版成書《大革命家孫逸仙》。章士釗在翻譯時,為了避諱“孫文”一名,在“中山樵”的基礎上,直接改名為“孫中山”。該書再版後就成了《大革命家孫中山》。沒想到,《大革命家孫中山》這書成了暢銷書,孫中山也火了。最後,孫中山也就默認了此名字。

“孫中山”的名字最響亮,但在各種史料中根本沒有這個名字。清政府通緝孫中山,稱他為“孫汶”。據說是故意加了三點水,“汶”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是個貶義詞,意為昏暗不明、或為污垢。總之,取名“孫汶”就是一種污蔑。

這還沒完,其實孫中山還用兩個“字”。一個是“載之”,一個是“德明”。“載之”據說誕生于“孫文”一名,含“文以載之”的意思。而“德明”一名則是孫中山家譜中的名字,具體含義不清。

出生名叫“孫帝象”;上村塾又叫“孫文”;入基督教改名“孫日新”;澳門行醫時叫“孫逸仙”;幹革命後又得名“孫中山”。如果加上字型大小、假名,日本名、英文名,孫中山至少有十個名字。以孫中山這種複雜的經歷,相信還有其它短暫使用過的名字不為人知曉。

中國古人講,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有時多換幾個名字,沒准就會成為偉人。

書中關於孫中山的事蹟又被中國人單獨出版成書《大革命家孫逸仙》。章士釗在翻譯時,為了避諱“孫文”一名,在“中山樵”的基礎上,直接改名為“孫中山”。該書再版後就成了《大革命家孫中山》。沒想到,《大革命家孫中山》這書成了暢銷書,孫中山也火了。最後,孫中山也就默認了此名字。

“孫中山”的名字最響亮,但在各種史料中根本沒有這個名字。清政府通緝孫中山,稱他為“孫汶”。據說是故意加了三點水,“汶”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是個貶義詞,意為昏暗不明、或為污垢。總之,取名“孫汶”就是一種污蔑。

這還沒完,其實孫中山還用兩個“字”。一個是“載之”,一個是“德明”。“載之”據說誕生于“孫文”一名,含“文以載之”的意思。而“德明”一名則是孫中山家譜中的名字,具體含義不清。

出生名叫“孫帝象”;上村塾又叫“孫文”;入基督教改名“孫日新”;澳門行醫時叫“孫逸仙”;幹革命後又得名“孫中山”。如果加上字型大小、假名,日本名、英文名,孫中山至少有十個名字。以孫中山這種複雜的經歷,相信還有其它短暫使用過的名字不為人知曉。

中國古人講,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有時多換幾個名字,沒准就會成為偉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