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水棲南沙」85後女孩鏡頭裡的候鳥天堂,記錄鳥兒的詩意棲居

“天空不曾留痕, 但我驕傲, 我飛翔過。 ”

泰戈爾筆下的鳥兒, 充滿詩意與哲理, 而現實中的候鳥, 它們跨過高山和大海, 也跨過沙漠和原野, 來到溫暖的南方時, 早已經歷過“死亡之旅”。

南沙濕地公園——這個位於南沙最南、十八湧和十九湧之間的人工濕地, 成了廣州市域範圍內最大的候鳥聚居地, 和香港米埔、深圳福田共同構成珠三角濕地水鳥遷徙繁殖的“候鳥天堂”。

南沙濕地景區位於廣州最南端,

總面積約10000畝, 是珠三角地區保存較為完整、保護較為有力、生態較為良好的濱海河口濕地。

20年前的這個決定, 大概在候鳥圈中“口耳相傳”, 至去年10月, 累計已有180種鳥類來南沙濕地公園越冬(按鳥類數量最大值統計, 2016年11月-2017年10月, 園區記錄到的鳥類約1.9萬隻, 包括候鳥及留鳥), 有些更是拿了“南沙戶口”, 留下來繁衍生息。

資料圖

2012年以來, 每個月, 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野生動物生態與恢復研究中心的袁倩敏都會和她的夥伴, 帶著觀鳥單筒望遠鏡和照相機, 來到南沙濕地公園對鳥類進行觀測, “數量、種類、行為”, 每年12次的觀測會集成一份厚重的南沙濕地鳥類監測報告。

跟隨這名“85後”女孩的眼睛, 走出鋼筋水泥的日常藩籬, 我們將看到一個河網密佈看到一個河網密佈樹叢交織的美麗新世界——鳥, 詩意棲居, 在廣州南沙。

遊船河 最愛駐足覓食區

2017年9月11日下午, 雲淡風輕, 南沙濕地公園荷花池區, 初秋的陽光灑在渾綠色的河水面, 遊船沿著秋茄樹“噠噠噠噠”向前徐行。

資料圖

“一隻‘大白’而已”, 袁倩敏咕嚕了一句, 放下雙筒望遠鏡, 提起4斤重的佳能長焦相機向空中的大白鷺“哢嚓”了三下, 站在她身旁的朱倩用鉛筆在觀測本上記錄著:物種名稱, 大白鷺;距離, 50;時間, 15:32;高度, 4;行為, 飛行;生境, 紅樹林空中。

這已是袁倩敏對南沙濕地公園做鳥類監測的第五個年頭。 每個月來一次, 每次待上兩天, 通過“樣點法”和“樣線法”監測園區鳥兒的種類、數量、習性。

每年春天,袁倩敏都在南沙濕地公園的紅樹林區和白鷺相遇。春日,滿樹滿樹都是成雙成對求偶交配的情景。

四時不同,觀測的重點也不同。但每次,袁倩敏和同伴“遊船河”的蹤跡卻是相同的——覓食區、水黃皮區、荷花池、鷺鳥棲息區、鷺鳥繁殖區、琵鷺棲息區。除了“一期”的區域,越來越多鷺鳥棲息的“二期”也成為她們遊船的行徑。“二期遊人少,鷺鳥繁殖的時間會比一期的延遲一到兩個月”。

資料圖

袁倩敏最期待的,是秋冬季節的“覓食區”,從中國北方、西伯利亞飛來的越冬水鳥都在這裡“碰頭”。到那時,1200畝覓食區內的水位將被人工調到灘塗之上的5-10公分高,遠渡重洋的鳥兒在這片鹹淡水混合地帶尋魚覓蝦。

“2012年剛開始學觀鳥的時候,師傅讓我數反嘴鷸的個數,從左到右數著數著,一整排突然飛起來,又要重新開始數,最後它們終於乖乖不動了,我連續數了大概10分鐘,有超過2000只”,這是袁倩敏記憶中,同種鳥類數得最多的一次,而反嘴鷸所在的位置,就是覓食區。

數鳥、雙筒望遠鏡和高倍單筒望遠鏡觀測、拍下清晰的鳥照,這些觀鳥“三板斧”,經過5年來月複一月的淬煉,如今的袁倩敏已了然於心,而不像初來時那樣容易“犯暈”,她可以一次過說出五六種鳥的名字、數量、生境等細節,“徒弟”朱倩就會馬上記下來。

資料圖

普通翠鳥、褐翅鴉鵑、白胸翡翠、黑水雞、牛背鷺、蒼鷺,一個個熟悉的名字躍動在朱倩的觀鳥本上。

十一二月,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將如約而至,袁倩敏也會在“覓食區”和它們相遇。黑臉,長腳,長著一張酷似湯勺又似琵琶的扁平大嘴,即便只看剪影,她都能一眼認出琵鷺的輪廓來,“但到底是黑臉琵鷺還是白琵鷺,要看仔細一點”。

袁倩敏的筆記寫著,來南沙越冬的黑臉琵鷺,2008年時有3只,2017年已有25只,而2017年全球只有3900多隻,屬“全球性易危物種”。

踏小徑 慢行聽聲辨“老友”

下午5點左右,結束遊船河的“樣點法”,袁倩敏和朱倩上岸,拾階而上,沿著濕地公園北面的榕蔭大道往東走,開始超過2公里長的“樣線法”觀測。

南沙濕地公園“岸上”最可愛的時刻,是夏末暴雨過後,陽光傾灑在榕蔭大道,鴨腳木的大葉子波光粼粼,水中淺黃色的荷花肆意綻放,榕樹根在風中“颯颯”作響,河水對面,成群白鷺在無瓣海桑的枝頭嬉戲飛翔。

資料圖

“白頭鵯、珠頸斑鳩、白胸苦惡鳥、大山雀、普通翠鳥、鵲鴝……”,身穿墨綠色戶外速幹衣、頭戴灰色遮陽帽的袁倩敏走在榕蔭大道上,不到兩分鐘的“傾聽”,她就對身旁的朱倩說出五六種鳥的名稱和數量。

鳥兒行為改變,聲音也會變,歡樂、求偶、遇警,叫法各有不同。“聽鳥”,是袁倩敏的另一項看家本領。

在南沙濕地公園,“觀”的更多是像白鷺、野鴨、反嘴鷸這樣的水鳥,“聽”的則更多的是暗綠繡眼鳥、棕背伯勞、大山雀等這樣的“林鳥”。

無論是遊船還是步行,袁倩敏和朱倩的對話聲音都輕得幾乎聽不見,她們之間的“鳥語”默契不已,旁人卻未必能懂——“大白”(大白鷺)、“小白”(小白鷺)、“非主流”(紅翅鳳頭鵑)、乃至一串英文,或者是“亞成體”、“成體”、“繁殖羽”、“白化”這樣的術語,月複一月的記錄在不斷描摹著南沙濕地公園的生態輪廓。

資料圖

她從不用手指“指”鳥,因為“鳥的視力特別銳利,一‘指’就會馬上察覺並飛走”,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參照物描述,“白胸翡翠一個,最高那棵樹上”。

走著,聽著,記錄著,拍攝著,偶爾抓起雙筒望遠鏡瞅一瞅林中的歌者。

28歲的袁倩敏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24歲的朱倩畢業于東北農業大學,她們工作時的樣子,不禁讓你想起英國詩人薩松那句著名的詩歌“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剛時不懼烈日,柔時又如此輕聲細語說話總想著如何不擾鳥兒安寧。

尋仙子 屏息苦等逐歡情

每個月都來南沙濕地公園觀測一次鳥兒,對袁倩敏來說,就是定期來“見見老朋友”,每多見一種鳥兒,就多一個認知和一陣興奮,“感覺應該像集郵”。

每一年的鳥類監測報告中,袁倩敏都會記錄新增加的物種,而2016年,她的觀察記錄多增加了9種鳥:白腹鷂、斑頭鵂鶹、紅腳苦惡鳥、長嘴半蹼鷸、流蘇鷸、金眶鴴、八聲杜鵑、灰喜鵲和黃眉姬鶲。

關於南沙濕地公園的最愛,她會向你娓娓道來水雉的故事。

“最驚喜的瞬間是看到水雉在荷花池裡交配,那是五六月份過來監測的時候”,夏季,是袁倩敏和小夥伴期待水雉的時光,“每到荷花池必看水雉”。

濕地公園的荷花池上星星點點漂著芡實葉子,一妻多夫的水雉在長滿刺尖的芡實葉子上生蛋孵卵,然後在紫荷綠葉中起舞,每到夏天求偶季節,水雉的脖子背部就換上鮮黃的羽毛和褐色長尾的“繁殖羽”,水雉又叫“淩波仙子”。

袁倩敏曾在夏日的鏡頭前苦等水雉交歡,“如果你足夠幸運,你會恰好看到它們交配,就那麼一下,真的很快”,從交配、下蛋、水雉爸爸帶著毛絨絨的小水雉在芡實葉上蹣跚學步,袁倩敏的鏡頭都不曾錯過。

廣州市陽光鳥類保護協會會長“博鳥”組織了6個團共160餘人專門來 “觀水雉”,一身繁殖羽的淩波仙子在綻放的荷花池中躍動飛舞,這些“仙子粉”拍的照片早已傳遍圈內。

走野蹤 生命軌跡從此變

幾年前,海景長廊對面的龍穴島集裝箱碼頭片區附近曾經有成群的白額燕鷗和鴴鷸,袁倩敏和同伴就直接開車到龍穴島的西南面去觀測和記錄,“當時是片爛地,還能允許我們進去,現在已經對外封閉了”。

資料圖

每當知道附近有新的種群或者鳥類聚居地,她“都會儘量去看一看”,這種規定動作之外的自發尋覓,可算是對觀鳥這個行當的喜愛。

“做這行整個人生都改變曬”,袁倩敏咯咯咯地笑出聲來。

資料圖

5年以來,她覺得南沙濕地公園的生態越來越好,因為一直維持著平衡的狀態,“鳥兒的種類和數量比較穩定,最多時,一次調查記錄有50多種、共7000多隻鳥,而且,每年調查都會發現新記錄。

她的觀測筆記寫著,2016-2017年南沙濕地的冬候鳥有41種,留鳥有40種,夏候鳥有6種,旅鳥或迷鳥2種,冬候鳥的數量占了絕大多數。

對來此棲居的鳥兒而言,濕地公園不是唯一的選擇。未來,南沙的濕地範圍將不斷延伸。比如,市中心將建成鳳凰湖,鳳凰湖南面的一大片低窪地將規劃成濕地區,那裡未來將建紅樹林濕地、湖泊濕地、河湧濕地,這意味著,以後造訪南沙的鳥兒會有更多的選擇。

但對於候鳥,現實卻是殘酷的,“鳥為食亡”。

資料圖

從北到南的遷徙,每天飛行6-8個小時,候鳥至少跨過三個“檻”——遭遇捕鳥的鳥網、吃到有農藥或不乾淨的食物導致中毒、被猛禽吃掉,千難萬難之後,才到達魚蝦豐盛的南沙濕地。

所以,冬天,若來南沙,能與你相見的鳥兒,大多都是“倖存者”。

南沙濕地觀鳥指南

1、如果只帶一個工具,寧可不帶手機,都要帶望遠鏡,圈內比較奢侈的推薦是施華洛世奇的系列出品。

2、不要穿鮮豔顏色的衣服,綠色、灰黑色等黯淡顏色是不錯的選擇。

3、遊船觀鳥時,輕聲細語,看到鳥兒不要用手來指,不要驚擾鳥兒,最好只看不說。

4、一年中,候鳥數量最多是春節前後,11月至來年3月之間;一天裡,最好的乘船觀鳥時刻是上午8點或下午4點(注:南沙濕地公園園區開放時間:上午9點至下午5點)。

5、法國導演雅克·貝漢拍攝的紀錄片《遷徙的鳥》,裡面豐富的鳥類遷徙故事、美妙的配樂和極其唯美的畫面會給你啟發。

相關薦讀:

編輯:Ava

每年春天,袁倩敏都在南沙濕地公園的紅樹林區和白鷺相遇。春日,滿樹滿樹都是成雙成對求偶交配的情景。

四時不同,觀測的重點也不同。但每次,袁倩敏和同伴“遊船河”的蹤跡卻是相同的——覓食區、水黃皮區、荷花池、鷺鳥棲息區、鷺鳥繁殖區、琵鷺棲息區。除了“一期”的區域,越來越多鷺鳥棲息的“二期”也成為她們遊船的行徑。“二期遊人少,鷺鳥繁殖的時間會比一期的延遲一到兩個月”。

資料圖

袁倩敏最期待的,是秋冬季節的“覓食區”,從中國北方、西伯利亞飛來的越冬水鳥都在這裡“碰頭”。到那時,1200畝覓食區內的水位將被人工調到灘塗之上的5-10公分高,遠渡重洋的鳥兒在這片鹹淡水混合地帶尋魚覓蝦。

“2012年剛開始學觀鳥的時候,師傅讓我數反嘴鷸的個數,從左到右數著數著,一整排突然飛起來,又要重新開始數,最後它們終於乖乖不動了,我連續數了大概10分鐘,有超過2000只”,這是袁倩敏記憶中,同種鳥類數得最多的一次,而反嘴鷸所在的位置,就是覓食區。

數鳥、雙筒望遠鏡和高倍單筒望遠鏡觀測、拍下清晰的鳥照,這些觀鳥“三板斧”,經過5年來月複一月的淬煉,如今的袁倩敏已了然於心,而不像初來時那樣容易“犯暈”,她可以一次過說出五六種鳥的名字、數量、生境等細節,“徒弟”朱倩就會馬上記下來。

資料圖

普通翠鳥、褐翅鴉鵑、白胸翡翠、黑水雞、牛背鷺、蒼鷺,一個個熟悉的名字躍動在朱倩的觀鳥本上。

十一二月,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將如約而至,袁倩敏也會在“覓食區”和它們相遇。黑臉,長腳,長著一張酷似湯勺又似琵琶的扁平大嘴,即便只看剪影,她都能一眼認出琵鷺的輪廓來,“但到底是黑臉琵鷺還是白琵鷺,要看仔細一點”。

袁倩敏的筆記寫著,來南沙越冬的黑臉琵鷺,2008年時有3只,2017年已有25只,而2017年全球只有3900多隻,屬“全球性易危物種”。

踏小徑 慢行聽聲辨“老友”

下午5點左右,結束遊船河的“樣點法”,袁倩敏和朱倩上岸,拾階而上,沿著濕地公園北面的榕蔭大道往東走,開始超過2公里長的“樣線法”觀測。

南沙濕地公園“岸上”最可愛的時刻,是夏末暴雨過後,陽光傾灑在榕蔭大道,鴨腳木的大葉子波光粼粼,水中淺黃色的荷花肆意綻放,榕樹根在風中“颯颯”作響,河水對面,成群白鷺在無瓣海桑的枝頭嬉戲飛翔。

資料圖

“白頭鵯、珠頸斑鳩、白胸苦惡鳥、大山雀、普通翠鳥、鵲鴝……”,身穿墨綠色戶外速幹衣、頭戴灰色遮陽帽的袁倩敏走在榕蔭大道上,不到兩分鐘的“傾聽”,她就對身旁的朱倩說出五六種鳥的名稱和數量。

鳥兒行為改變,聲音也會變,歡樂、求偶、遇警,叫法各有不同。“聽鳥”,是袁倩敏的另一項看家本領。

在南沙濕地公園,“觀”的更多是像白鷺、野鴨、反嘴鷸這樣的水鳥,“聽”的則更多的是暗綠繡眼鳥、棕背伯勞、大山雀等這樣的“林鳥”。

無論是遊船還是步行,袁倩敏和朱倩的對話聲音都輕得幾乎聽不見,她們之間的“鳥語”默契不已,旁人卻未必能懂——“大白”(大白鷺)、“小白”(小白鷺)、“非主流”(紅翅鳳頭鵑)、乃至一串英文,或者是“亞成體”、“成體”、“繁殖羽”、“白化”這樣的術語,月複一月的記錄在不斷描摹著南沙濕地公園的生態輪廓。

資料圖

她從不用手指“指”鳥,因為“鳥的視力特別銳利,一‘指’就會馬上察覺並飛走”,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參照物描述,“白胸翡翠一個,最高那棵樹上”。

走著,聽著,記錄著,拍攝著,偶爾抓起雙筒望遠鏡瞅一瞅林中的歌者。

28歲的袁倩敏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24歲的朱倩畢業于東北農業大學,她們工作時的樣子,不禁讓你想起英國詩人薩松那句著名的詩歌“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剛時不懼烈日,柔時又如此輕聲細語說話總想著如何不擾鳥兒安寧。

尋仙子 屏息苦等逐歡情

每個月都來南沙濕地公園觀測一次鳥兒,對袁倩敏來說,就是定期來“見見老朋友”,每多見一種鳥兒,就多一個認知和一陣興奮,“感覺應該像集郵”。

每一年的鳥類監測報告中,袁倩敏都會記錄新增加的物種,而2016年,她的觀察記錄多增加了9種鳥:白腹鷂、斑頭鵂鶹、紅腳苦惡鳥、長嘴半蹼鷸、流蘇鷸、金眶鴴、八聲杜鵑、灰喜鵲和黃眉姬鶲。

關於南沙濕地公園的最愛,她會向你娓娓道來水雉的故事。

“最驚喜的瞬間是看到水雉在荷花池裡交配,那是五六月份過來監測的時候”,夏季,是袁倩敏和小夥伴期待水雉的時光,“每到荷花池必看水雉”。

濕地公園的荷花池上星星點點漂著芡實葉子,一妻多夫的水雉在長滿刺尖的芡實葉子上生蛋孵卵,然後在紫荷綠葉中起舞,每到夏天求偶季節,水雉的脖子背部就換上鮮黃的羽毛和褐色長尾的“繁殖羽”,水雉又叫“淩波仙子”。

袁倩敏曾在夏日的鏡頭前苦等水雉交歡,“如果你足夠幸運,你會恰好看到它們交配,就那麼一下,真的很快”,從交配、下蛋、水雉爸爸帶著毛絨絨的小水雉在芡實葉上蹣跚學步,袁倩敏的鏡頭都不曾錯過。

廣州市陽光鳥類保護協會會長“博鳥”組織了6個團共160餘人專門來 “觀水雉”,一身繁殖羽的淩波仙子在綻放的荷花池中躍動飛舞,這些“仙子粉”拍的照片早已傳遍圈內。

走野蹤 生命軌跡從此變

幾年前,海景長廊對面的龍穴島集裝箱碼頭片區附近曾經有成群的白額燕鷗和鴴鷸,袁倩敏和同伴就直接開車到龍穴島的西南面去觀測和記錄,“當時是片爛地,還能允許我們進去,現在已經對外封閉了”。

資料圖

每當知道附近有新的種群或者鳥類聚居地,她“都會儘量去看一看”,這種規定動作之外的自發尋覓,可算是對觀鳥這個行當的喜愛。

“做這行整個人生都改變曬”,袁倩敏咯咯咯地笑出聲來。

資料圖

5年以來,她覺得南沙濕地公園的生態越來越好,因為一直維持著平衡的狀態,“鳥兒的種類和數量比較穩定,最多時,一次調查記錄有50多種、共7000多隻鳥,而且,每年調查都會發現新記錄。

她的觀測筆記寫著,2016-2017年南沙濕地的冬候鳥有41種,留鳥有40種,夏候鳥有6種,旅鳥或迷鳥2種,冬候鳥的數量占了絕大多數。

對來此棲居的鳥兒而言,濕地公園不是唯一的選擇。未來,南沙的濕地範圍將不斷延伸。比如,市中心將建成鳳凰湖,鳳凰湖南面的一大片低窪地將規劃成濕地區,那裡未來將建紅樹林濕地、湖泊濕地、河湧濕地,這意味著,以後造訪南沙的鳥兒會有更多的選擇。

但對於候鳥,現實卻是殘酷的,“鳥為食亡”。

資料圖

從北到南的遷徙,每天飛行6-8個小時,候鳥至少跨過三個“檻”——遭遇捕鳥的鳥網、吃到有農藥或不乾淨的食物導致中毒、被猛禽吃掉,千難萬難之後,才到達魚蝦豐盛的南沙濕地。

所以,冬天,若來南沙,能與你相見的鳥兒,大多都是“倖存者”。

南沙濕地觀鳥指南

1、如果只帶一個工具,寧可不帶手機,都要帶望遠鏡,圈內比較奢侈的推薦是施華洛世奇的系列出品。

2、不要穿鮮豔顏色的衣服,綠色、灰黑色等黯淡顏色是不錯的選擇。

3、遊船觀鳥時,輕聲細語,看到鳥兒不要用手來指,不要驚擾鳥兒,最好只看不說。

4、一年中,候鳥數量最多是春節前後,11月至來年3月之間;一天裡,最好的乘船觀鳥時刻是上午8點或下午4點(注:南沙濕地公園園區開放時間:上午9點至下午5點)。

5、法國導演雅克·貝漢拍攝的紀錄片《遷徙的鳥》,裡面豐富的鳥類遷徙故事、美妙的配樂和極其唯美的畫面會給你啟發。

相關薦讀:

編輯:Ava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