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經的歐洲火藥桶,獨立後為何變得如此和平

說起巴爾幹半島, 最出名的, 就是“歐洲火藥桶”的綽號。 近代以來, 這塊土地頻繁發生戰亂, 並且每一次戰爭, 都對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格局產生重大的影響。

1914年, 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被塞爾維亞青年開槍刺殺, 這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而也正是這次大戰, 使得“巴爾幹火藥桶”的稱謂名揚全球。

而離我們最近的, 則是冷戰結束後的前南斯拉夫內戰, 以及後來的科索沃戰爭, 引發南斯拉夫的最後一次解體, 讓這個國家稱謂成為歷史。

1999年北約轟炸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解體分裂戰爭正式結束。

從南斯拉夫分裂出六個受到國際承認的主權國家:包括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簡稱波黑)、馬其頓共和國、黑山共和國和塞爾維亞。 科索沃在聯合國管理下。

2008年, 南斯拉夫解體後獨立的諸國地圖與首都位置:

自2000年以來, 所有巴爾幹國家的政府都親近歐盟和美國。

在軍事上, 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和斯洛維尼亞是北約成員國。

在政治和經濟上, 斯洛維尼亞在2004年成為歐盟成員國, 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于2007年成為歐盟成員國, 克羅埃西亞于2013年成為歐盟成員國。

其餘國家也都是在排隊等待加入歐盟。

奇怪的是, 這些地方分裂成一堆小國家後, 卻迎來了和平, 以至於我們在新聞上也看不到這個地方發生衝突的消息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