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
“來啦, 坐會不?”“不啦, 老嬸子, 還有事。 ”“來啦, 有啥安排招呼一聲。 ”“好嘞, 好嘞, 有事忘不了老哥你。 ”……一進和風社區,
馬宗良和蔣奇軒打個招呼, 簡單聊了兩句, 要回社區門崗守著。 四營社區以前是城市村莊。 和風社區裡住的1000多戶居民, 全部是四營行政村下轄的3個自然村的拆遷安置戶。
馬宗良種了半輩子的地。 2014年1月, 他作為第一批安置戶入住和風社區後, 也成為在社區56個公益性崗位在崗工作人員中的一員, 開始拿起了工資。 “現在這社區好得很, 比以前那村莊強多啦。 ”馬宗良有點興奮:“老話說‘進了四營莊, 泥裡水裡趟, 淺的沒腳脖, 深的到腚膀’, 現在沒這事了。 ”
在社區曬太陽的幾位老人碰見蔣齊軒也是誇個不停。
從生活環境比較, 和風社區與四營村已是雲泥之別。 但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來得並非一帆風順。 安置戶剛剛搬進和風社區時, 依然保留著鄉村生活方式——養豬養雞,
趙言明經過培訓, 成為了社區水電工, 為居民提供收費和維修服務。 不遠處的日間照料中心, 打牌、按摩的老人天天聚成堆。 “四點半學校”每天下午放學後開學, 為雙職工家庭提供孩子看管服務。 “紅白理事會”尊重老傳統……
說起從自然村到現代社區, 從村民到居民的轉變, 蔣齊軒興致高昂:“這才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