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社論]公檢法紮堆“尬戲”,民眾透過藝術看現實

年度“現象級”影視劇《人民的名義》即將劇終, 多部由國家法律部門參與制作的影視作品提上播出日程。 據媒體梳理, 製作方背景均“很有來頭”的影視劇, 包括公安部參與的、“尺度比《人民的名義》還大”的《國家行動》。 資料顯示, 僅公安部下屬的金盾影視文化中心, 從2007年至今的10年裡, 就製作了至少44部電視劇。

一部《人民的名義》開播至今, 不僅伴隨劇情進展直接帶熱了很多衍生話題, 比如不斷新番連載、漸次在各地冒出的“光明區政務視窗”, 甚至諸多熱點新聞的討論視角也以蹭電視劇熱度的方式推進, 網友遇到事情以前喜歡@新聞媒體,

現在開始@達康書記……一部劇引發公共表達方式的變化, 本身同樣耐人尋味。

多部反腐劇集在同一時間段推出, 不僅各類老戲骨們在隔著頻道“尬戲”, 參與影視劇製作和指導的執法部門之間, 也是一次展現其開放程度、文宣能力的競爭。 不同反腐劇, 都在強調“尺度之大”, 把賣點聚焦於劇情的信息量, 製作方終於悟到了此類影視作品的宣傳引導職能首先在於公眾的接受度和討論熱情。 辦案機關掌握詳盡的案情資訊, 在符合法律規範和司法流程的前提下, 以藝術的方式透更多料給民眾, 並非壞事。 劇中對現行法律規定和各部門法定職能的呈現, 也直指現實中的改革命題。

反腐劇大多有現實藍本,

比如即將推出的《國家行動》, 就以此前熱議的某涉黑大案為原型, 票房成績不俗的《湄公河行動》同樣將鏡頭對準真實事件。 “藝術來源於生活, 又高於生活”, 現在的情況是, 公眾試圖透過藝術作品更直觀地瞭解和審視現實生活。 一部影視劇, 甚至可以達到教育和警示公職人員的客觀作用, 陸續有地方黨政機關要求公務員撰寫觀後感, 影視作品的輻射力可見一斑。

文藝作品不回避現實, 也不應回避現實, 熱絡的反腐劇背後是時間和力度均持續數年(且至今不減速)的國家反腐狂飆。 一些媒體曾經披露的腐敗大案查處細節, 可以在熱播劇中有更刺激人們感官的呈現方式, 這或許可以被看作是另一種方式的資訊公開。

民眾對國家不同部門的法定職能、使命包括日常化的運作過程有知情需求, 在常規的資訊公開的刻板互動中, 製作單位權威的影視劇客觀上也增加了資訊供給。 一定程度上可以說, 反腐熱播劇的價值, 也在推動和促進民眾對反腐局勢、執法行動的理解和支持。

揭露腐敗現象本身也是一種建設, 是國民社會心理在反腐共識上的一次加強。 當公民的現實體驗跟影視劇劇情撞上, 居然可以帶來現實生活細節的改變, 這只是熱播影視劇干預現實的一個細微表現。 圍繞反腐劇的公共討論, 同樣是一次權力與權利的對話, 職責部門在輿情鼎沸的熱絡中應當看到民眾的期待與態度。 公眾關切反腐進程, 相關的資訊可以通過影視劇的方式呈現,

還有賴權力運行過程中的制度化公開, 對真實的反腐進展有更充分瞭解和參與, 這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遍要求, 日常反腐工作和相關制度層面應該對此給予回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