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民國女神,康橋如故,雲如故,唯愛已非故

徐志摩。 與他相識相知的時日, 是林徽因在倫敦最好的記憶片段之一。 縱日後多年, 再憶及當年往事, 兩人心中還都是溫柔至極的。 那時光, 溫柔似夢中白蓮, 卻實在皎潔得耀眼。

她猶記得那次, 他雨後看虹帶給自己的浪漫驚動。 是緩緩慢慢, 卻又浩浩蕩蕩。 那日, 她從姐夫也是徐志摩同學的溫源甯口中得知, 徐志摩竟曾頭頂大雨跑去溫源寧的宿舍喊他看虹。 彼時, 溫源寧只覺得眼下這男子是果真與旁人不同的, 心極摯純。

他骨子裡便不時會流出一種虛華的浪漫衝動。 而那浪漫卻又是極深穩沉實的。 似是與常人沖茶飲水、穿衣行路一般, 是很自然也是理所應當的事。 也就在那一晚, 林徽因抑制不住心中的好奇, 便惴惴跑去問他怎就能判定那雨後必有彩虹之時, 不想他答道:

“完全詩意的信仰。 ”

不是所有的浪漫都令人著迷, 亦不是所有的詩意都值得回憶。 但一切自他處散發出來, 便總令林徽因覺得是格外不同的。 彼時, 她不過是十六七歲的素衣少女, 是春日梔子, 蓬勃芳香。 如此年紀, 孤寂一人在異國他鄉, 心中所缺, 往往便只是一個溫柔懷抱, 或是浪漫依靠。

父親依舊是極忙碌的, 並不能時時伴她左右,

與她閒話。 那段時日, 對於林徽因而言, 時而如春草溫柔, 時而也似荒野寂寞。 正如她日後給沈從文寫的信中所言:

我獨自坐在一間頂大的書房裡看雨, 那是英國的不斷的雨。 我爸爸到瑞士國聯開會去, 我能在樓上嗅到頂下層樓下廚房裡炸牛腰子同洋鹹肉, 到晚上又是在頂大的飯廳裡(點著一盞頂暗的燈)獨自坐著(垂著兩條不著地的腿同剛剛垂肩的髮辮), 一個人吃飯一面咬著手指頭哭——悶到實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老希望著生 活有點浪漫的發生, 或是有個人叩下門走進來坐在我對面同我談話, 或是同我同坐在樓上爐邊給我講故事, 最要緊的還是有個人要來愛我。 我做著所有女孩做的夢。 而實際上卻只是天天落雨又落雨,

我從不認識一個男朋友, 從沒有一個浪漫聰明的人走來同我玩——實際生活上所認識的人從沒有一個像我所想像的浪漫人物, 卻還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糾紛。

恰逢此時, 他便來了。

徐志摩兼具林徽因少女時期孤自獨處時分對親密伴侶的所有嚮往:浪漫、匆忙、溫柔、詩意、瀟灑、自若。 且, 熱烈。 於是, 那一晚, 她與他討論雨後的虹、康橋的夢。 並在閨閣隱秘角落, 深夜闃寂時分, 寫下那一首《那一晚》。 來回想, 並紀念。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托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飄,

細弱的桅杆常在風濤裡搖。

到如今太陽只在我背後徘徊,

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

到如今我還記著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

到如今我還想念你岸上的耕種:

紅花兒黃花兒朵朵的生動。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頂層,

蜜一般釀出那記憶的滋潤。

那一天我要挎上帶羽翼的箭,

望著你花園裡射一個滿弦。

那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靜候著你的讚賞。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

在古老滄桑又自由浪漫的歐洲大陸,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情來情往,看過去原本是極妥帖極美妙的。只是,天不遂人願。世事美好的背後,總有另外的人孤自在失去和傷痛當中煎熬,並且悲苦至無可救藥。在林徽因和徐志摩的關係裡,失意的是張幼儀。

徐志摩家中的妻。

與林徽因相識之時,徐志摩已是人夫,亦是人父。徐志摩與妻子張幼儀早在1915年便已結為夫妻。那一年,張幼儀一如而今的林徽因,亦不過只有十六

歲。

張幼儀是上海寶山縣羅店巨富張潤之的次女。張潤之有八子二女,張幼儀排行第八。寶山張家是名門望族,因此張幼儀與徐志摩亦可謂門當戶對。但這樁婚事因是父母之命家庭包辦,所以,二人全無感情基礎。徐志摩對張幼儀更是極冷淡。

感情事,向來是全無道理可言。愛與被愛皆是極難預料的事。碧玉女子會愛上粗野莽夫,書香子弟亦可能沉迷煙花之地。而看上去極匹配的倜儻公子、妙麗小姐許一生一世也難生髮出半點情之漣漪。徐志摩對張幼儀,便是如此。

不喜歡便是不喜歡了。

若是徐志摩果真能夠棄道德、信義、原則於不顧,而與林徽因愛成眷屬,倒也令人無話可說。他就是對她這樣愛了,對髮妻寡情傷她至極深之處了,甘願做一回惡人了。但他卻又沒有。他與她終究也沒有。

一來,他不是漠視倫理道德的人,他有君子操守,心知自己已是有家室有妻子的人,於是,他後來甚至寫書信一封寄回國內,懇請妻子來英國陪讀,以此斷絕自己岔出的念想。

1920年,張幼儀果真應丈夫徐志摩請求,迢迢抵達馬賽港,後輾轉至倫敦。當張幼儀真正出現在徐志摩面前時,他又悔了。張幼儀曾回憶自己當年抵達馬賽時的境況道:

我斜倚著船舷,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裡,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來的表情的人。

張幼儀抵達倫敦的次年9月,林徽因與父親的倫敦寓所租期便滿。10月,林徽因便隨同父親回國。張幼儀和林徽因之間的取捨,大約是徐志摩那一世所作的極艱難的選擇之一。但正是林徽因的突然回國,讓徐志摩越發確證了自己對林徽因無可撼搖之感情。

彼時,他是真真將一顆心都放置在林徽因那一頭,不管不顧。於是,徐志摩最後終究敗給了心中對林徽因熾烈的愛。1922年,徐志摩在德國柏林和張幼儀協議離婚。

友人胡適曾在徐志摩去世之後縮寫的《追悼志摩》一文中寫道:

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出離婚,他告訴她,他們不應該繼續他們的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他提議“自由之償還自由”,他認為這是“彼此重見生命之曙光,不世之榮業”。他說:“故轉夜為日,轉地獄為天堂,直指顧間事矣……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止 絕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二來,林徽因對徐志摩與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情,又實在是有些不同。這亦是讓徐志摩心知自己予林徽因的那份情之前路渺茫。

這一段感情,之于林徽因,是少女之溫暖初夢。粉色。潔淨。無限廣闊。所謂友人之上,愛亦未滿。之于徐志摩,是成年男子久覓不得之愛情理想。無色。蓬勃。無可拔除之誘惑。

道如今:

康橋如故。

雲如故。

唯愛已非故。

那一天我要挎上帶羽翼的箭,

望著你花園裡射一個滿弦。

那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靜候著你的讚賞。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

在古老滄桑又自由浪漫的歐洲大陸,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情來情往,看過去原本是極妥帖極美妙的。只是,天不遂人願。世事美好的背後,總有另外的人孤自在失去和傷痛當中煎熬,並且悲苦至無可救藥。在林徽因和徐志摩的關係裡,失意的是張幼儀。

徐志摩家中的妻。

與林徽因相識之時,徐志摩已是人夫,亦是人父。徐志摩與妻子張幼儀早在1915年便已結為夫妻。那一年,張幼儀一如而今的林徽因,亦不過只有十六

歲。

張幼儀是上海寶山縣羅店巨富張潤之的次女。張潤之有八子二女,張幼儀排行第八。寶山張家是名門望族,因此張幼儀與徐志摩亦可謂門當戶對。但這樁婚事因是父母之命家庭包辦,所以,二人全無感情基礎。徐志摩對張幼儀更是極冷淡。

感情事,向來是全無道理可言。愛與被愛皆是極難預料的事。碧玉女子會愛上粗野莽夫,書香子弟亦可能沉迷煙花之地。而看上去極匹配的倜儻公子、妙麗小姐許一生一世也難生髮出半點情之漣漪。徐志摩對張幼儀,便是如此。

不喜歡便是不喜歡了。

若是徐志摩果真能夠棄道德、信義、原則於不顧,而與林徽因愛成眷屬,倒也令人無話可說。他就是對她這樣愛了,對髮妻寡情傷她至極深之處了,甘願做一回惡人了。但他卻又沒有。他與她終究也沒有。

一來,他不是漠視倫理道德的人,他有君子操守,心知自己已是有家室有妻子的人,於是,他後來甚至寫書信一封寄回國內,懇請妻子來英國陪讀,以此斷絕自己岔出的念想。

1920年,張幼儀果真應丈夫徐志摩請求,迢迢抵達馬賽港,後輾轉至倫敦。當張幼儀真正出現在徐志摩面前時,他又悔了。張幼儀曾回憶自己當年抵達馬賽時的境況道:

我斜倚著船舷,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裡,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來的表情的人。

張幼儀抵達倫敦的次年9月,林徽因與父親的倫敦寓所租期便滿。10月,林徽因便隨同父親回國。張幼儀和林徽因之間的取捨,大約是徐志摩那一世所作的極艱難的選擇之一。但正是林徽因的突然回國,讓徐志摩越發確證了自己對林徽因無可撼搖之感情。

彼時,他是真真將一顆心都放置在林徽因那一頭,不管不顧。於是,徐志摩最後終究敗給了心中對林徽因熾烈的愛。1922年,徐志摩在德國柏林和張幼儀協議離婚。

友人胡適曾在徐志摩去世之後縮寫的《追悼志摩》一文中寫道:

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出離婚,他告訴她,他們不應該繼續他們的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他提議“自由之償還自由”,他認為這是“彼此重見生命之曙光,不世之榮業”。他說:“故轉夜為日,轉地獄為天堂,直指顧間事矣……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止 絕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二來,林徽因對徐志摩與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情,又實在是有些不同。這亦是讓徐志摩心知自己予林徽因的那份情之前路渺茫。

這一段感情,之于林徽因,是少女之溫暖初夢。粉色。潔淨。無限廣闊。所謂友人之上,愛亦未滿。之于徐志摩,是成年男子久覓不得之愛情理想。無色。蓬勃。無可拔除之誘惑。

道如今:

康橋如故。

雲如故。

唯愛已非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