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學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讓孩子在課文中玩遊戲

1

《發展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小學兒童的主導活動, 教和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 教師是傳道者、受業者、解惑者;學生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

而不應被視為被動的接受者。

如何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我們都知道那個答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的來源廣泛。 但有一個來源, 可以說是不少孩子們共同的最愛:遊戲。

遊戲是一個人在幼兒期的主導活動, 這一觀點也是不爭的事實, 同時也被《發展心理學》所驗證。

2

那麼一個人從3歲到6、7歲這個幼兒期, 過度到6、7歲到12、13歲這個童年期的過程, 其主導活動也是從幼兒期的遊戲過度到童年期的學習這樣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中, 一個人進入小學後, 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 自然是此前戀戀不捨的東西:遊戲。

於是, 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人的心理發展規律, 給孩子們提供“遊戲”的機會和平臺, 讓孩子在學習中玩遊戲,

在遊戲中學習。

這個遊戲當然不是電子遊戲, 更不是網路遊戲, 而是讓孩子們在課文的情節裡遊戲。

這有點像孩子們小時候過家家的升級版。

3

比如《狼牙山五壯士》。 如果一個老師講得搖頭擺尾、頭頭是道、唾沫橫飛, 但孩子們可能感覺很枯燥。

現在假設你讓孩子們來更加課文的內容做遊戲, 讓他們扮演文中的班長馬寶玉, 副班長葛振林, 戰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學義, 來情況可能大不一樣。

扮演班長的同學, 估計他會認真體會什麼叫沉著地指揮戰鬥, 什麼時候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扮演副班長的同學, 估計他會認真琢磨什麼叫打一槍就大吼一聲, 什麼是好像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的滿腔怒火。

扮演戰士宋學義的同學,

同樣會認真感受什麼是扔手榴彈總要把胳膊掄一個圈, 什麼是好使出渾身的力氣。

扮演小戰士胡德林和胡福才的同學, 同樣會認真尋找什麼是把臉繃(běng)得緊緊的, 什麼是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

4

讀過千遍, 不如扮演一遍, 他們的角色還可以互換。

扮演戰士的時候, 孩子們會更加懂得什麼是執行;扮演副班長的時候, 孩子們會更加懂得什麼是配合;扮演班長的時候, 孩子們會更加懂得什麼叫領導, 什麼是指揮。

這種感覺是不是很好?這樣讓大家去學習, 不用說課文的情節、主旨什麼的, 更不用說生字詞什麼的。

5

孩子們會在這種互動學習中, 進一步加深對課文認識和理解。 比如說, 你真正讓同學們體會了一把狼牙山的崎嶇和三面懸崖的味道,

估計“崎嶇”這兩個字, 他們永遠不會陌生, 一定會記得更准更好, 成為終身難忘深刻的體驗。

關鍵是, 咱們的老師, 想不想得到這樣做?願不願意這樣做?會不會這樣做?

或許, 這就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分水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