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南明實力遠勝東晉和南宋,為什麼沒能偏安南方?主要是這三個方面出了問題

考察中國歷史, 有一個令人深省的現象, 那就是原本立國于北方或中原的王朝, 在遭到外敵的毀滅性打擊後, 往往都會退往南方再圖中興。

比如西晉為前趙所滅後, 司馬睿即逃往建康, 以偏安方式再續晉朝大統一百餘年;再比如北宋為金所滅後, 趙構逃往臨安, 也以偏安的方式再續宋朝大統一百餘年。

甲申之變, 北中國落入清朝手中, 坐鎮南京的袞袞諸公們都有理由相信, 由於南京原本就有一套留守的政府班底, 在南京延續大明國祚的把握要遠遠勝過倉惶奔赴南方的司馬睿和趙構。

首先, 儘管中原地區和陝西、四川、湖北等地遭受了多年戰爭和災害的創傷, 但富甲天下的江南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 這裡仍然是帝國物產最豐富、人口最密集、賦稅最主要的地區;

其次, 因為長期作為陪都, 南京的政府班子很容易擴建;

第三, 南京有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

在我們今天看來, 雖然並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但在古人那裡, 這是正統的象徵, 對帝國治下的臣民, 是一個心理上的鼓舞。

但叫人意外的是, 與東晉和南宋相比, 南明政權存續的時間短得可憐。 清代學者戴名世對此大為感慨:嗚呼, 自古南渡滅亡之速, 未有如明之弘光者也。 地大於宋端, 親近于晉元, 統正于李昪, 而其亡忽焉。

——與東晉和南宋相比, 南明的政權基礎、物質積累和軍隊保有量都更為優越, 卻沒能像東晉和南宋那樣偏安上百年, 而是曇花一現, 這裡面一定有一些因由。

這因由, 歸納起來不外乎三點:君王昏庸, 奸臣弄權, 武將私鬥。

1、君王昏庸

弘光在登基之前, 乃世襲的福王。 其父就是被李自成煮食的體重達三百多斤的老福王。 這位地道的官二代, 治國無策, 對享受卻很在行。

登基後, 為了給自己營造幸福生活, 一是大選秀女入宮, 二是以原來的宮殿漏水為名, 大事營造。 , 由於他只當了一年皇帝就作了清軍俘虜, 許多基建在他下臺時還在建設之中。 當他舉行大婚時,

其鋪張達到了極點:單是一頂鑲有貓眼石和祖母綠的禮冠, 價值就高達白銀十萬兩――相當於五千名士兵一年的費用。

當時宮中轄下的負責制作金銀器的銀作局, 就有工匠多達千名, 單是每個月的伙食費, 就多達三千六百兩, 這還不算這千名工匠每天製作金銀器具的花費。

弘光的新宮殿興甯宮落成之際, 他令大學士王鐸書寫了一幅對聯, 這幅對聯繫弘光親擬:萬事不如杯在手, 一年幾見月當頭。

2、奸臣弄權

弘光系馬士英所擁立, 由於擁立之功, 弘光命馬士英為兵部尚書兼鳳陽總督, 入京主持中央政府工作, 而原本主持中央政府工作的史可法, 被火速到前線督戰。

馬士英掌權後, 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回報他的鐵哥們兒阮大鋮。 當罷官多年的阮大鋮得以複出後, 。 阮最大的舉動就是報復壓制了他近二十年、要把他斬盡殺絕的東林黨人。

東林黨人與馬士英本來沒有什麼大的過節, 但馬士英是個講義氣的人, 既然東林黨人與他的鐵哥們過不去, 那也就等同於與他老馬過不去;既然他的鐵哥們要收拾東林黨, 他當然得幫著呐喊助陣。

於是乎,南明這個擁有富庶江南在內的大半個中國的小王朝,繼續糾纏于自萬曆年間便嶄露頭角的派系之爭。

財政困難,主政的馬士英公開出售官職和生員身份。他先是從廣大士子開始,規定各府州縣童生只要交一定的銀子,就可以免試取得秀才資格,直接參加科舉考試。此後,又明碼實價地賣官,如武英殿中書九百兩,文華殿中書一千五百兩,拔貢一千兩,內閣中書二千兩。

一時之間,江南有幾個閒錢的富戶,紛紛向朝廷納錢買官,乃至於鄉下的地主們竟把土地賣了,跑到城裡買個官做。這種做生意式的買官,到任後必然要通過權力加倍地收回投資,吏治如何,不言自明。

賣官的收入,一部分入了政府的國庫,一部分成了弘光後宮的開支,還有一部分則落入馬士英、阮大鋮之流的私囊。當時南京的一首民謠一針見血地諷刺說:

中書隨地有,都督滿街走。

監紀多如羊,職方賤如狗。

蔭起千年塵,拔貢一呈首。

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

3、武將私鬥

史可法審時度勢,設立了江北四鎮。所謂江北四鎮,是指將高傑、劉良佐、黃得功和劉澤清四位原本活動于今天的山東、河南和江蘇一帶的總兵及所轄軍隊,在長江以北劃分為四個相對獨立的戰區。

江北四鎮每鎮定員三萬,共計十二萬軍隊。四鎮之外,史可法以督師的身份駐揚州,居中調遣,直屬三萬餘人。這總共十五萬人,算是南明軍隊的主力。

此外,還有原駐紮於湖廣一帶的左良玉部五萬多雜牌軍,再加上南京附近長江之畔的江防軍及城防部隊,總共計三十萬人左右。

但是,明軍武將之間關係複雜,互相視為仇讎者甚多。以四功為例,高傑和黃得功就向來不和。後來,高傑被調瓜州,他懷疑是仇人黃得功在整他,於是趁黃得功不備,發動突然襲擊,如果不是親兵死命保護,再加上黃得功本人勇猛異常,黃得功差點就死在這場突襲中。

黃德功本來脾氣就暴躁,他如何咽得下這口氣呢?史可法只得出面和稀泥,當和事佬,自己拿出一筆錢賠付給黃得功。

四鎮將領不和,黃得功和高傑更是勢同水火。當四鎮之間發生嚴重對立甚至仇殺時,史可法只能像幾個兒子們打架,自己在一旁痛哭流涕,至朵拉拉架的老母一樣無計可施。

高傑死後,黃得功和劉澤清都想把他的部下和地盤占為己有,劍拔弩張的局面隨時可能演變成同室操戈,史可法只得又出來調停——可以想像,無休無止的內訌與調停,已經使這位身材矮小的督師心力交悴。

4、短暫的弘光時代

1645年五月,清軍破南京,之前,弘光等人逃跑。半個月後,弘光被俘,清軍將其押回南京。其時,他被安置在一個沒有布幔的小轎中,沿途百姓要麼指著他破口大駡,要麼撿起瓦礫向他投擲,羞愧的弘光只得用布包住頭,再以一把油扇掩面。

是年九月,弘光被押往北京,次年被清政府處死。魯王監國時,追諡弘光為赧帝。赧者,按《古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乃是:“因慚愧而臉紅”。如此江山如此下場,弘光僅僅臉紅一回恐怕是說不過去的。

至於史可法,他在南京城破之前,已在揚州殉國。馬士英在逃跑中做了俘虜,被清軍處死。多才多藝的阮大鋮降清,隨清軍進攻福建時,死於途中。

從史可法到弘光,再到馬士英和阮大鋮,這些南明小朝廷曾經叱吒風雲的要人,當其初起之時,天下寄予了他們中興的希望,然而僅僅一年時間,這些風雲人物要麼身敗,要麼名裂,要麼身敗兼名裂。

許多年以後,當後人回顧這段歷史時,感歎之餘更多的是惋惜。弘光之沉溺酒色,馬士英之擅權無能,阮大鋮之挾私報復,史可法之志大才疏,凡此種種致命弱點,竟然集中于南明核心領導層身上,與其感歎天意如此,毋寧說是晚明幾十年間黨同伐異與道德淪喪結下的惡果。

他當然得幫著呐喊助陣。

於是乎,南明這個擁有富庶江南在內的大半個中國的小王朝,繼續糾纏于自萬曆年間便嶄露頭角的派系之爭。

財政困難,主政的馬士英公開出售官職和生員身份。他先是從廣大士子開始,規定各府州縣童生只要交一定的銀子,就可以免試取得秀才資格,直接參加科舉考試。此後,又明碼實價地賣官,如武英殿中書九百兩,文華殿中書一千五百兩,拔貢一千兩,內閣中書二千兩。

一時之間,江南有幾個閒錢的富戶,紛紛向朝廷納錢買官,乃至於鄉下的地主們竟把土地賣了,跑到城裡買個官做。這種做生意式的買官,到任後必然要通過權力加倍地收回投資,吏治如何,不言自明。

賣官的收入,一部分入了政府的國庫,一部分成了弘光後宮的開支,還有一部分則落入馬士英、阮大鋮之流的私囊。當時南京的一首民謠一針見血地諷刺說:

中書隨地有,都督滿街走。

監紀多如羊,職方賤如狗。

蔭起千年塵,拔貢一呈首。

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

3、武將私鬥

史可法審時度勢,設立了江北四鎮。所謂江北四鎮,是指將高傑、劉良佐、黃得功和劉澤清四位原本活動于今天的山東、河南和江蘇一帶的總兵及所轄軍隊,在長江以北劃分為四個相對獨立的戰區。

江北四鎮每鎮定員三萬,共計十二萬軍隊。四鎮之外,史可法以督師的身份駐揚州,居中調遣,直屬三萬餘人。這總共十五萬人,算是南明軍隊的主力。

此外,還有原駐紮於湖廣一帶的左良玉部五萬多雜牌軍,再加上南京附近長江之畔的江防軍及城防部隊,總共計三十萬人左右。

但是,明軍武將之間關係複雜,互相視為仇讎者甚多。以四功為例,高傑和黃得功就向來不和。後來,高傑被調瓜州,他懷疑是仇人黃得功在整他,於是趁黃得功不備,發動突然襲擊,如果不是親兵死命保護,再加上黃得功本人勇猛異常,黃得功差點就死在這場突襲中。

黃德功本來脾氣就暴躁,他如何咽得下這口氣呢?史可法只得出面和稀泥,當和事佬,自己拿出一筆錢賠付給黃得功。

四鎮將領不和,黃得功和高傑更是勢同水火。當四鎮之間發生嚴重對立甚至仇殺時,史可法只能像幾個兒子們打架,自己在一旁痛哭流涕,至朵拉拉架的老母一樣無計可施。

高傑死後,黃得功和劉澤清都想把他的部下和地盤占為己有,劍拔弩張的局面隨時可能演變成同室操戈,史可法只得又出來調停——可以想像,無休無止的內訌與調停,已經使這位身材矮小的督師心力交悴。

4、短暫的弘光時代

1645年五月,清軍破南京,之前,弘光等人逃跑。半個月後,弘光被俘,清軍將其押回南京。其時,他被安置在一個沒有布幔的小轎中,沿途百姓要麼指著他破口大駡,要麼撿起瓦礫向他投擲,羞愧的弘光只得用布包住頭,再以一把油扇掩面。

是年九月,弘光被押往北京,次年被清政府處死。魯王監國時,追諡弘光為赧帝。赧者,按《古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乃是:“因慚愧而臉紅”。如此江山如此下場,弘光僅僅臉紅一回恐怕是說不過去的。

至於史可法,他在南京城破之前,已在揚州殉國。馬士英在逃跑中做了俘虜,被清軍處死。多才多藝的阮大鋮降清,隨清軍進攻福建時,死於途中。

從史可法到弘光,再到馬士英和阮大鋮,這些南明小朝廷曾經叱吒風雲的要人,當其初起之時,天下寄予了他們中興的希望,然而僅僅一年時間,這些風雲人物要麼身敗,要麼名裂,要麼身敗兼名裂。

許多年以後,當後人回顧這段歷史時,感歎之餘更多的是惋惜。弘光之沉溺酒色,馬士英之擅權無能,阮大鋮之挾私報復,史可法之志大才疏,凡此種種致命弱點,竟然集中于南明核心領導層身上,與其感歎天意如此,毋寧說是晚明幾十年間黨同伐異與道德淪喪結下的惡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