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靠什麼消除“起跑線恐慌”?

三言堂

■斯涵涵

據報導,孩子5歲學英語被問“怎麼這麼晚”,小學面試因為沒回答出“唐宋八大家是誰”而被排除在名單之外,有家長嫌幼稚園大班不教小學內容而退園……起跑線恐慌充斥著社會,而教師表示,小學知識提前學,優勢會很快消失。

在人口眾多、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大背景下,在白熱化的升學競爭面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共識,高瞻遠矚的規劃亦不可缺,各種補習班便是付諸實施的常規動作,生怕孩子跟不上,是一種極易在家長之間傳遞的焦慮情緒。

有上海3歲小寶寶帶穿著尿不濕聽英語課的,也有武漢5歲半男孩經過17項培優,每週只有半天休息的,“成功”家長所介紹的經驗無不與智力培訓、考試分數有關,所感受到的熱捧與豔羨,又無形地帶動下一輪培訓熱潮,如此循環往復,“起跑線”恐慌就是這種大環境下的極端反映。

教育部門早有規定,嚴禁小學、少年宮、社會團體及社會培訓機構等舉辦學前班,認為過早強化小學知識,對學齡前一年的兒童來說是違背成長規律、損害幼兒身心健康的做法。 但被明令禁止的學前班,其實都改頭換面變成“素質教育”“藝術培養”“創造力訓練”等名目,實際學的還是小學那些課。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很多早期智力開發所依據的理論基礎,大都是上個世紀的研究結果。

最新研究結果表明,人為的早期智力開發,並不能取得提高智商的預期效果。 相反,過早讓孩子學習抽象知識,會影響孩子自主學習和思維能力的建立,這無疑給熱心搶跑的家長敲響警鐘。

實踐也證明,那些提前上學前班的孩子,因為已經學過了以記憶為主的低年級知識,確實在一開始會容易得高分,但這種優勢保持的時間並不會太長,“最多到三年級,優勢就不再了”。 啟蒙教育不規範、家長的“智力控”及群體性的急功近利心理,很容易促成孩子的不良習慣,導致後勁不足。

實際上,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最後取得成功的選手都知道在起跑之初如何保存良好的體力和耐力,而對規則的敬畏、良好習慣的養成和健全的人格,才是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當孩子的童年裡除了上課就是上課,沒有人蹲下來耐心聽聽孩子的心聲,“補課”填滿了焦慮家長的時間與空間,使人無暇思考,一路疾行,而孩子又無力反抗,本該快樂的童年也就成為家長的強力把控而失去了天真爛漫的底色。 而消弭“起跑線”恐慌,還有賴於社會大環境的有效監管、理性教育觀的不斷普及以及每個個體的意識覺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