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iOS和Android規範解析:提示框(Toast)對比

在交互設計稿中Toast是其中很常用的一種用戶回饋手段, 但是作者卻發現在iOS中根本沒有toast這種部件, 那麼在設計該如何處理呢?一起來看看作者的解讀。

交互設計師在設計交互稿的時候, 時常需要一些回饋手段, 以提示用戶操作的結果。 Toast是其中很常用的一種:它簡單、小巧、對用戶的打擾小。 然而現在很多應用中, 存在對於toast過度使用的情況, 並且常常出現Android樣式的toast出現在iOS應用中(反之亦然)的情形。 在研究了iOS和Android的規範之後, 筆者驚人地發現iOS中其實是沒有toast這種部件的。 到底我們在設計的時候應該如何處理這種部件呢?且看下麵的分解。

Google Material Design Guideline

Google的Material Design規範中, 將toast和snackbars歸為一類。 下面是規範中對snackbars的定義:

Snackbars包含一行與進行的操作直接相關的文案(文案前不可有icon)。 它可以包含一個操作。

Snackbar示例

規範中對toast的定義:

Toast優先適用於系統提示。 它也在螢幕下方出現, 但是不能被劃出螢幕外(而被清除)。

Toast示例

Snackbars/toast該如何使用呢?以下幾點是從Google MD規範中歸納出來的:

行為:Snackbars/toast從螢幕底部向上出現, 經過設定的秒數後消失, 或者用戶進行了別的操作它們也會消失。

Snackbar出現和消失

簡潔:提示的文案要簡短, 包含的操作按鈕最多只有一個, 或者沒有。 (注意, snackbar不能包含使其消失的“取消”按鈕!)

左邊是正確的, 右邊是錯誤的(因為多了“取消”按鈕)

不可重疊:snackbar與floating action button不能重疊

snackbar與floating action button不能重疊

一次只出現一個:如果出現了一個snackbar,

這時候使用者進行了操作, 需要出現另一個, 則第一個snackbar從上向下退出, 之後第二個snackbar從下向上出現。

反例:不能同時出現兩個snackbars

以上是Google Material Design中對於snackbars和toast的介紹。

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

對於iOS系統, 在研究了iOS的規範之後, 筆者有個驚人的發現:嚴格地說, iOS規範中沒有Toast這個部件。 筆者找遍了iOS的人機交互設計規範,都沒有找到對於Toast這種部件的介紹,在iOS系統中,與toast功能相似的是“HUD”(透明指示層)。

iOS系統中的HUD彈窗

將iOS的HUD與Android的Toast經過對比,它們的區別有以下4點:

HUD出現在螢幕的中央,Toast在底部;HUD可以由icon,Toast不能有icon,只能用文字;HUD一般是毛玻璃透明,Toast一般是灰黑或者黑色半透明;HUD中內容可以變化(如調節音量時),Toast中內容不可變化。

另外,在iOS的設計規範,與toast關係最緊密的“feedback(回饋)”一節中,也沒有提到Toast或者HUD。筆者分析後認為,蘋果對於Toast這種形式,是比較謹慎的,也就是不鼓勵大量使用這種元件。在介紹“回饋”原則時,蘋果提到:

潛移默化地將狀態改變或者其它類型的回饋放進你的介面中。理想的情況是:用戶可以不用進行操作或者被打擾,就能得知重要的資訊。

Unobtrusively integrate status and other types of feedback into your interface.Ideally, users can get important information without taking action or being interrupted.

並且還祭出了蘋果自家郵件應用的例子:

該應用在更新狀態後的回饋,是在應用的底部操作欄,展示了當前郵件的狀態:“剛剛更新,2封未讀”。這正是符合蘋果“不操作、不打擾”的原則。相比之下,在螢幕中間出現HUD,雖然也不用操作,但是打擾的程度卻嚴重了許多。

因此,在對iOS的應用進行設計的時候,操作的回饋最好是這種打擾程度比較小的,或者通過操作本身就能看到結果的,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用戶進行刪除操作之後,短信就消失了,這時候就不需要再彈出HUD提示“已刪除”。

以上對比了iOS和Android設計規範中對Toast這類提示框的用法說明。有一點還想提醒大家:規範是官方給出的最標準的做法,但是具體的運用還是要看場景的需要。很喜歡初中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學數學要會‘死去活來’,要死死地掌握住公式,然後靈活運用”。對於規範,也是這個道理。

嘔心瀝血寫了這篇,真心希望聽到大家的想法。歡迎留言交流。讓我們在討論中共同成長。

本文由 @新設計青年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筆者找遍了iOS的人機交互設計規範,都沒有找到對於Toast這種部件的介紹,在iOS系統中,與toast功能相似的是“HUD”(透明指示層)。

iOS系統中的HUD彈窗

將iOS的HUD與Android的Toast經過對比,它們的區別有以下4點:

HUD出現在螢幕的中央,Toast在底部;HUD可以由icon,Toast不能有icon,只能用文字;HUD一般是毛玻璃透明,Toast一般是灰黑或者黑色半透明;HUD中內容可以變化(如調節音量時),Toast中內容不可變化。

另外,在iOS的設計規範,與toast關係最緊密的“feedback(回饋)”一節中,也沒有提到Toast或者HUD。筆者分析後認為,蘋果對於Toast這種形式,是比較謹慎的,也就是不鼓勵大量使用這種元件。在介紹“回饋”原則時,蘋果提到:

潛移默化地將狀態改變或者其它類型的回饋放進你的介面中。理想的情況是:用戶可以不用進行操作或者被打擾,就能得知重要的資訊。

Unobtrusively integrate status and other types of feedback into your interface.Ideally, users can get important information without taking action or being interrupted.

並且還祭出了蘋果自家郵件應用的例子:

該應用在更新狀態後的回饋,是在應用的底部操作欄,展示了當前郵件的狀態:“剛剛更新,2封未讀”。這正是符合蘋果“不操作、不打擾”的原則。相比之下,在螢幕中間出現HUD,雖然也不用操作,但是打擾的程度卻嚴重了許多。

因此,在對iOS的應用進行設計的時候,操作的回饋最好是這種打擾程度比較小的,或者通過操作本身就能看到結果的,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用戶進行刪除操作之後,短信就消失了,這時候就不需要再彈出HUD提示“已刪除”。

以上對比了iOS和Android設計規範中對Toast這類提示框的用法說明。有一點還想提醒大家:規範是官方給出的最標準的做法,但是具體的運用還是要看場景的需要。很喜歡初中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學數學要會‘死去活來’,要死死地掌握住公式,然後靈活運用”。對於規範,也是這個道理。

嘔心瀝血寫了這篇,真心希望聽到大家的想法。歡迎留言交流。讓我們在討論中共同成長。

本文由 @新設計青年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