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和民國年間,數次挖掘張獻忠“江中沉金”的往事

2017年3月20日, 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召開新聞發佈會, 初步介紹了在岷江彭山江口段河道, 發掘出上萬件張獻忠“江中沉金”的情況。

張獻忠, 陝西人, 於崇禎三年因當地多年饑旱的原因參加了農民起義。 後於1644年攻破成都, 在成都稱帝, 建國“大西”, 改元“大順”。

但稱帝僅僅兩年後, 張獻忠就與入關後南進的清軍展開了激戰, 1646年在與清軍的一次戰鬥時被箭射死。

民間傳說, 張獻忠兵敗四川時, 曾經把隨船攜帶的大量金銀珠寶沉于江中。 但由於沉船事件及具體位置正史上沒有進行記載, 故而數百年來, 後人對此始終存在爭議。

於是, 從民間到官方, 都在進行著各種嘗試, 進行了多次的挖掘。

【清代當地政府的三次挖掘】

在四川彭山文管所, 有一本清代末期的《彭山縣誌》, 上面記載了清代乾隆年間的一次挖掘活動。

“乾隆五十九年, 冬季, 漁者于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 轉報總督孫士毅, 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 獲銀萬兩並珠玉器等物”。

從“獲銀萬兩並珠玉器等物”的記載上來看, 清政府這次組織大規模打撈行動, 確有所得。

但是, 受當時人力、物力、技術等原因影響, 當時打撈上來的文物, 只是張獻忠沉金的很少一部分。

之後, 在1838年和1853年, 清政府又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江口挖寶, 但均無所得。

【民國時期的挖寶經歷】

1937年冬, 成都人楊白鹿將從他人手中得來的張獻忠藏銀圖, 向好友馬昆山透露, 後由範紹增出面奔走磋商, 成立“錦江淘金公司”, 開展打撈工作。

他們照原圖紙方位丈量、細密探索, 終於推斷出埋藏金銀的地點是望江樓下游對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的交叉點左側接近江心的江邊。

於是, 在1938年冬季趁 河水較小, 加速開挖, 結果一無所獲。

第二年秋水退後又繼續, 上百人前後歷時十多個月的辛勤勞動, 果真挖出一個大石牛, 還挖出了大石鼓!

經理宣稱:"石牛、石鼓都出來了 , '萬萬五'還跑得脫嗎?"

不久, 又傳來驚心動魄的"喜訊":坑旁安置的金屬探測儀突突直響。

沒有金銀, 哪來的響聲?

旋即,狂熱的浪潮席捲整個成都。

錦江淘金公司當即召開緊急會議,準備大批籮筐扁擔,訂購一部起重機,金銀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運,直接繳存銀行。

然而,歷史卻偏偏愛和人們開玩笑,工人們奮力挖出來的不是金銀,只有3大籮筐小銅錢。

"金銀萬萬五"杳無蹤影,轟轟烈烈的挖銀事件,也只好草率收場。

旋即,狂熱的浪潮席捲整個成都。

錦江淘金公司當即召開緊急會議,準備大批籮筐扁擔,訂購一部起重機,金銀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運,直接繳存銀行。

然而,歷史卻偏偏愛和人們開玩笑,工人們奮力挖出來的不是金銀,只有3大籮筐小銅錢。

"金銀萬萬五"杳無蹤影,轟轟烈烈的挖銀事件,也只好草率收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