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讀點|父愛深沉如山,卻為何總給人沉重的壓迫感?

文|雨茂

朋友中高級知識份子居多, 每當與他們談起父親, 似乎都有很多話要說, 有一肚子苦水要倒。

人們常說父愛如山, 雖然父愛深沉蘊藉,

但也給人沉重的壓迫感。 我的同齡朋友中, 與父親關係緊張的居多。 在他們眼中, 父親總是固執、不善於溝通、不懂得表達感情的人, 在處理與兒女的關係上簡單粗暴, 家長作風明顯。 但在他們心裡, 父親也有另一面, 勤勞善良, 正直誠實, 大多是性情中人, 有著不自欺也不欺人的美好品質。

中國古代文藝作品中的父親形象大致有兩類:一類是不近人情型, 父子關係形同水火;一類是縱容溺愛型, 父親為了兒子可以徇私枉法, 甚至不惜殺人。

小時候喜歡看章回體小說, 也喜歡聽評書, 看傳統戲曲, 發現正面人物對兒子狠的居多, 比如嶽飛杖責嶽雲。 最接受不了的橋段是轅門斬子。 兒子犯了軍法, 罪不至死, 做統帥的薛仁貴居然喝令刀斧手把薛丁山推出轅門斬了,

最後經人說情, 免了死罪, 但活罪難逃, 還是要打一頓板子。 長大後我想, 轅門斬子也許有作秀演戲的嫌疑, 表現的是一種姿態, 並不是真要殺兒子。 這其實是一種賭博, 是賭有面子的人會說情, 最後體面地借坡下驢。 要是在場的人都奉行軍令如山的遊戲規則, 父親賭上的也許就是兒子的性命。

轅門斬子縱然是作秀, 也不合人情, 是反人道的。 現代社會有完善的回避制度, 一個人犯了罪過, 連普通親屬都不能參與處理, 何況父親!這是為了防止徇私枉法, 也是奉行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 父親判兒子死罪, 在現代社會, 于法於情, 都無法讓人接受。

反面人物對兒子則一味縱容,

不講原則, 包庇袒護, 養虎為患。 比如高俅的兒子高衙內迷戀林沖夫人, 當街調戲, 還要強姦霸佔。 高俅不僅不阻擋兒子的荒唐行為, 還指使陸謙等人設計陷害林沖, 搞得林衝刺配滄州、家破人亡。

嚴嵩、嚴世蕃則是父子開店, 權傾一時, 狼狽為奸, 專權禍國, 最後搞得天怒人怨。 嚴世蕃被判死罪, 嚴嵩本人不僅白髮人送黑髮人, 還被削職為民, 最後寄食墓舍, 淒慘地死去。

中國人有一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 或者說“嚴父出孝子”, 上述故事似乎就是為了驗證這個道理而存在的。 問題是無論哪一類父親形象, 其實都是不健康的、不能效仿的。

古代文藝作品中的父親, 不僅控制子女的私人生活, 還介入子女的社會生活, 雖說藝術作品是虛構的, 但也有現實的影子, 同時對現實中的父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那麼, 健康的父親形象應該是怎樣的呢?

近百年前, 魯迅先生在《新青年》發表過一篇文章《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其中觀點耐人尋味。 “覺醒的父母, 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

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 中國覺醒的人, 為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 便須一面清結舊賬, 一面開闢新路。 就是開首所說的‘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 肩住了黑暗的閘門, 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 合理的做人’。 這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 也是一件極困苦艱難的事。 ”

魯迅眼中的父親是利他的、富有犧牲精神的, 但並不是一本正經、滿臉嚴肅的, 因為魯迅還講“無情未必真豪傑, 憐子如何不丈夫”。

我父親愛好傳統戲曲,喜歡聽評書,他是一個脾氣古怪、急躁暴烈的人,不僅與母親經常吵架,也與兒子關係緊張。

進入青春期後,我基本不與父親說話,有事請母親轉述。無論是思維方式,還是行為方式,我與父親從不在一個頻道上,我們往往說不了三句話就會吵起來。

我主張寬容,認為要包容別人的錯誤;父親主張鬥爭,對他認定是錯誤的決不寬容。

我認為人應該多反省自己,學會心理調節;父親則認為應該反省的是別人,因為老子說得都對。

父親經常一個人在家生悶氣,看不慣的總想說、總想罵,好好的一頓團圓飯,往往在罵聲中失去了意義。父親常常得罪人,但得罪人的父親常常像一個犯錯誤的孩子,總是怯怯地悔過,但是下次還這樣,於是就在怕得罪人與總是得罪人之間搖擺。

瞭解父親的都知道他是性情中人,他正直有擔當,重視對子女的教育,能吃苦,肯為家庭付出。但時代變了,人也要變,這是父親無法理解的,他屬於他那個時代。

父親文化淺,沒讀過多少聖賢之書,也沒讀過現代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書,不懂得怎樣修身養性、調適心理。他不明白性格可以改變,屢屢以“我就這樣”來為自己的臭脾氣開脫。

與很多朋友一樣,我雖然與父親關係緊張,但與自己的孩子卻相處和諧。

父輩性如烈火,有時口無遮攔,但我們卻懂得控制情緒,信奉“君子不出惡聲”的理念。這一方面源於我們所受的現代教育,另一方面源於相對生活穩定,可能還有父輩參照的警示。我們不再認可棍棒底下出好人,信奉以理服人,順從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當然,問題也來了,我們對孩子總是嚴厲不起來,偶爾也會沒有原則,放任自流。

從這個角度看,父輩們仍然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我父親愛好傳統戲曲,喜歡聽評書,他是一個脾氣古怪、急躁暴烈的人,不僅與母親經常吵架,也與兒子關係緊張。

進入青春期後,我基本不與父親說話,有事請母親轉述。無論是思維方式,還是行為方式,我與父親從不在一個頻道上,我們往往說不了三句話就會吵起來。

我主張寬容,認為要包容別人的錯誤;父親主張鬥爭,對他認定是錯誤的決不寬容。

我認為人應該多反省自己,學會心理調節;父親則認為應該反省的是別人,因為老子說得都對。

父親經常一個人在家生悶氣,看不慣的總想說、總想罵,好好的一頓團圓飯,往往在罵聲中失去了意義。父親常常得罪人,但得罪人的父親常常像一個犯錯誤的孩子,總是怯怯地悔過,但是下次還這樣,於是就在怕得罪人與總是得罪人之間搖擺。

瞭解父親的都知道他是性情中人,他正直有擔當,重視對子女的教育,能吃苦,肯為家庭付出。但時代變了,人也要變,這是父親無法理解的,他屬於他那個時代。

父親文化淺,沒讀過多少聖賢之書,也沒讀過現代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書,不懂得怎樣修身養性、調適心理。他不明白性格可以改變,屢屢以“我就這樣”來為自己的臭脾氣開脫。

與很多朋友一樣,我雖然與父親關係緊張,但與自己的孩子卻相處和諧。

父輩性如烈火,有時口無遮攔,但我們卻懂得控制情緒,信奉“君子不出惡聲”的理念。這一方面源於我們所受的現代教育,另一方面源於相對生活穩定,可能還有父輩參照的警示。我們不再認可棍棒底下出好人,信奉以理服人,順從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當然,問題也來了,我們對孩子總是嚴厲不起來,偶爾也會沒有原則,放任自流。

從這個角度看,父輩們仍然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