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看到哭泣,你願意捐獻孩子的器官嗎?

17 歲美少年遇車禍變植物人, 悲痛父母被建議棄療捐器官, 另一城中年母親患嚴重心衰急等換心——這一網上天天上演的人間悲喜劇, 卻被法國人拍出了罕有的複雜人性情感。

《修復生命》2016 年在法國上映, 爛番茄新鮮度保持在 88%, 如今新出了藍光資源。

本片是卡黛兒 · 基耶維蕾的第三部導演作品, 相對於前作, 這一部打磨得更加細膩, 但在人性表達的水準卻絲毫沒有減弱。 《修復生命》秉承了基耶維蕾一貫的浸入式視覺和音效衝擊, 把一個傳統上悲情的醫院故事拍出了作為人的尊嚴。

這一部的名聲也更響亮:故事改編自 2014 年的同名獲獎小說, 主演是塔哈 · 拉希姆(《總而言之》《預言者》)和艾瑪紐爾 · 塞尼耶(羅曼 · 波蘭斯基的妻子 + 御用女主)。

影片一開頭就是一段觸及靈魂的音樂和舞蹈, 在流暢輕快的鏡頭下, 少年西蒙露著紋身, 從他的 " 秘密通道 " 爬進了女友的臥室, 在深夜中狂歡地騎著自行車穿過小城, 清晨到達海邊的約定地點, 與朋友們衝浪。

衝浪的畫面堪稱唯美, 少年們在深藍廣闊的大海中暢遊, 極限運動被以這種快樂、熱情的方式表現, 完全沒有好萊塢強加刺激的提心吊膽。

整部電影裡有多個此類驚險卻樸實的場面,

用於展現角色正在經歷的感情——而海洋在本片中也是強烈的象徵, 展現著一瞬的生死, 卻拜託了套路的形式。

開車回家的路上, 筋疲力盡的少年開始眼皮打仗——我們從他昏昏欲睡的視角看到了天旋地轉, 一個眨眼、一聲撞擊, 17 歲的西蒙被甩出了擋風玻璃。

之後的事情非常生活化(至少符合你在網上看到的各種橋段)——但導演展現它們的順序卻出人意料, 沒有馬上去呈現痛苦, 而是優雅地繞了一個彎, 回到了事故之前, 開始向我們展示一位二級受害者的內心活動。

西蒙的媽媽瑪麗安(艾瑪紐爾 · 塞尼耶飾)到了中午還在睡覺——原因只能由觀者去揣測——然後從天真爛漫的小女兒手裡接過電話, 第一個得知了悲劇的發生。

鏡頭集中在母女兩人迥異的面部表情上, 仿佛是在做情感的前後對比。

而當這對離婚已久的父母在醫院見面, 談起的卻是兒子的生死時, 導演又一次後退了——仿佛是在給這對震驚、悲痛的父母一點隱私——開始左顧右盼地展現醫院的員工:

疲憊、淩亂的高級外科醫生愛聽嘻哈音樂;

溫柔善良的器官捐獻顧問卻瀕臨崩潰, 需要對著網上的金魚視頻冥想打坐;

被性騷擾的新人護士在電梯裡發呆, 腦中做著春夢…

《修復生命》講的不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苦難,而是群體的交響曲,而這時又有一個樂章加進來了。

在首都巴黎,失去工作能力的音樂家克雷爾( 安娜 · 多爾瓦爾飾,賽維爾 · 多蘭的繆斯)得知自己的心臟沒有好轉,反而在迅速衰竭。兩個上大學的兒子懂事地照料著她,她做好了最壞準備的同時,卻又擔心自己遺漏了想說的話、想見的人——尤其是她分居已久的愛人。

這樣脆弱、特殊的家庭氛圍,被導演和演員們拿捏得很准,配上亞歷山大 · 迪斯普拉特(電影配樂師)的冷峻蒼白的鋼琴樂,把影片中的壓抑情感烘托得特別到位——在 2004 年的《重生》之後,這可能是配樂與畫面結合得最好的場景配樂了。

兩家人當然會因為心臟產生交集,這裡沒有複雜的敘事結構,而導演關注的卻是手術的過程——以及手術臺上的兩個身體。

這裡呈現出的是一種近乎神聖、有條不紊的儀式感,仿佛對觀眾緊張的感情視而不見。影片無需提醒觀眾這其中的生與死,也沒有烘托催淚的剪輯和配樂,我們聽到的只有醫生之間簡短果斷的祈使語句。

我們得以在肅靜中,旁觀每個人類所展現出來的細節:父母最後的呼喊進入腦死亡孩子的耳朵、在手術室外等候時彼此試探性的微笑…這是一個靜默的人性時刻。

" 小心,不要情緒激動。" 克雷爾面無表情地看著自己的家人,重複著醫生的話,卻知道孩子們鬱積的壓抑再也無法克制。

從導演的角度,基耶維蕾從沒在片中加入過多的情感操縱,因為故事本身已經充滿苦難,附加的情感手法並無必要——影片在手術過程中,加入了幾段西蒙與女友茱麗葉特的浪漫閃回,運用無言的記憶來增強我們失去這個大男孩的悲痛,這跟安排哭戲一樣好用。

角度剛好的手持攝影、流暢的剪輯、以及前面提過的配樂都完美地織入了電影的每個轉折、每個事件中。不過導演對原聲歌曲選擇也受到了一些爭議:大衛 · 鮑伊的《五年》("Five Years")貫穿全片,考慮到今年年初鮑伊剛剛去世,這是否有點不合時宜?

正面的悲痛融合了流暢的情感邏輯,不管怎麼說,這是一部不落俗套的人性小品。

《修復生命》講的不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苦難,而是群體的交響曲,而這時又有一個樂章加進來了。

在首都巴黎,失去工作能力的音樂家克雷爾( 安娜 · 多爾瓦爾飾,賽維爾 · 多蘭的繆斯)得知自己的心臟沒有好轉,反而在迅速衰竭。兩個上大學的兒子懂事地照料著她,她做好了最壞準備的同時,卻又擔心自己遺漏了想說的話、想見的人——尤其是她分居已久的愛人。

這樣脆弱、特殊的家庭氛圍,被導演和演員們拿捏得很准,配上亞歷山大 · 迪斯普拉特(電影配樂師)的冷峻蒼白的鋼琴樂,把影片中的壓抑情感烘托得特別到位——在 2004 年的《重生》之後,這可能是配樂與畫面結合得最好的場景配樂了。

兩家人當然會因為心臟產生交集,這裡沒有複雜的敘事結構,而導演關注的卻是手術的過程——以及手術臺上的兩個身體。

這裡呈現出的是一種近乎神聖、有條不紊的儀式感,仿佛對觀眾緊張的感情視而不見。影片無需提醒觀眾這其中的生與死,也沒有烘托催淚的剪輯和配樂,我們聽到的只有醫生之間簡短果斷的祈使語句。

我們得以在肅靜中,旁觀每個人類所展現出來的細節:父母最後的呼喊進入腦死亡孩子的耳朵、在手術室外等候時彼此試探性的微笑…這是一個靜默的人性時刻。

" 小心,不要情緒激動。" 克雷爾面無表情地看著自己的家人,重複著醫生的話,卻知道孩子們鬱積的壓抑再也無法克制。

從導演的角度,基耶維蕾從沒在片中加入過多的情感操縱,因為故事本身已經充滿苦難,附加的情感手法並無必要——影片在手術過程中,加入了幾段西蒙與女友茱麗葉特的浪漫閃回,運用無言的記憶來增強我們失去這個大男孩的悲痛,這跟安排哭戲一樣好用。

角度剛好的手持攝影、流暢的剪輯、以及前面提過的配樂都完美地織入了電影的每個轉折、每個事件中。不過導演對原聲歌曲選擇也受到了一些爭議:大衛 · 鮑伊的《五年》("Five Years")貫穿全片,考慮到今年年初鮑伊剛剛去世,這是否有點不合時宜?

正面的悲痛融合了流暢的情感邏輯,不管怎麼說,這是一部不落俗套的人性小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