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益州之戰時龐統給了上中下三策,為什麼劉備選了中策而不選上策?

劉備攻成都是在和劉璋反目之後的事情, 當時他向龐統問策, 龐統就給出了三個主意, 分上中下三等。 上策就是趁著劉璋還沒反應過來, 晝夜賓士不停直攻成功;中策就是佯裝會荊州, 然後把白水關的守將騙來殺掉, 拿下白水關之後在攻成都;下策就是退回白帝城, 和荊州聯手, 再慢慢想辦法圖謀成都。 按說上策最優也最便捷省事, 但是劉備偏偏選了中策, 這是為什麼呢?

劉備入川, 留下諸葛亮協助關羽守荊州, 讓龐統跟隨自己入川, 大的軍事行動都是和龐統商量, 偏偏在這件事上選了中策。

因為劉備是個保守的人, 作為白手起家的創業者, 他雖然屢敗屢戰, 但是做事也不得不慎重, 上策雖好, 但是太險, 一旦不成會全軍覆沒。

龐統的上策的關鍵點在於達到戰役的突然性, 在不被敵人覺察的情況下兵臨城下, 同時要一戰解決問題。 但實行這個計策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萬一中途有個 變故, 局面將一發不可收拾。

而且, 劉備本來兵馬就不多, 再要從中挑選出來一部分, 能有多人兵馬攻城。 劉璋固然無能, 但是一力敵十會, 列陣交戰勝算難料。

而且想要不被人發現, 就要繞開水、涪城、 綿竹、雒城這條大道走捷徑小道, 一旦被發現就會很危險, 戰役的突然性也就失去了, 就更不提攻蜀了。

一旦遭到前後夾擊, 必定是全軍覆沒, 連一個退路都沒有。 考慮到風險問題, 劉備最終沒有採納。

但是你說打仗, 當然是要冒風險的, 不然怎麼會有背水一戰之說?

但是那種情況是出現了毫無退路的時候, 劉備現在並不是這種情況。

龐統從戰役層面來考慮, 想以最快的方式取得成都;而劉備是從戰略層面考慮問題, 既要奪取成都, 還要考慮獲取益州全境, 將荊州和益州連成一體。

所以在劉備看來中策實際最為穩妥有利。

因為劉璋還沒打算跟劉備撕破臉, 所以是要送他走的, 他佯裝回荊州, 白水關守將前來作別, 兩人本就敬佩劉備的威名,

只要他們來, 不管是殺也好, 收編也好, 總之白水關拿下了, 後面的就好說了。 所以劉備才會同意了這個中策。

而且劉備入川, 劉璋手下的張松和法正等人其實有暗中支持, 張松暴露後, 被劉璋殺掉。 白水關守備因為不能把文書傳送給劉備而被殺掉,

劉備一邊進入關內, 一邊收編軍隊, 朝著成都進軍, 在雒城, 劉備圍而不攻, 一年後雒城破, 劉備來到成都城下, 十幾天後劉璋出城投降。

所以, 事實也證明, 劉備選擇的中策是非常有利的。 劉備選擇圍而不攻, 也是讓劉璋不能分兵, 給了諸葛亮、張飛等人攻城掠地的時間, 等到拿下成都, 益州的大部分城池已經掌握在劉備手中了。

至於龐統的下策就是讓劉備等待, 但是劉備是戰略家, 雖然保守, 但是還不是固守之人, 不然也不可能從賣草鞋的走到建立蜀國的那一天。

儘管很多作品都把劉備形容成一個中庸之人, 但是能著眼於大局勢、大框架的人, 胸中又豈會沒有一片丘壑, 主公和謀士的差別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謀士出主意, 而主公卻需要根據實際的戰略來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方式。劉備固然謹慎保守,但是不失為一個軍事家,也擁有一個戰略家該有的眼光。

而主公卻需要根據實際的戰略來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方式。劉備固然謹慎保守,但是不失為一個軍事家,也擁有一個戰略家該有的眼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