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掖雙創系列微紀錄片之十:《創業時代》

“跟我們同一時期的國企都死了, 現在就剩我們一家了。 ”54歲的河西製藥廠董事長劉峰反復強調這件事。

他所在的河西製藥廠創始於1958年, 當時使用過的禮堂還保留在公司的一角。 禮堂的門牌上保留著一顆大大的紅星, 作懷念之用。

劉峰這樣形容藥廠的影響力:幾乎所有在張掖的老百姓都知道河西製藥廠, 可以說吃著河西藥廠的藥長大的。 正是這樣一個老牌的企業, 在2015年, 決定“二次創業”。

劉峰在藥廠待了27年, 之前是一名鄉村老師, 後來成了校長。 在他工作的27年裡, 藥廠每一次重大變革,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國企改制等,

他都是親歷者。

一次次變革的經歷告訴他, 企業要想提高競爭力, 在浪潮中存活下來, 就必須創新。 他曾在公開場合說過很多次:“這個企業能活到今天是我太怕死, 就怕企業死掉, 我失業沒事幹。 ”

1998年, 市場經濟大潮, 過去的銷售管道漸漸被取代, 藥廠捉襟見肘。 這是藥廠最接近生死線的一次。 許多外面的企業來談判, 但劉峰覺得他們“好像撿破爛的, 不想這個企業通過他的資金或者利用他的品牌做起來”。 他決定自己做。

2004年, 國企改制。 一些企業改制完成後急功近利, 不願意投入資金研發產品, 也不願意引進高新技術人才。 “很快可能在競爭過程中處於劣勢, 存在不下去了。 ”劉峰說。

2015年, 在張掖大力支持雙創的背景下,

劉峰決定重來, 在工業園區開發了一塊地, 計畫投資3億元, 占地60畝, 分三年建成, 目前已經完成第一期的施工擴建工作。 劉峰稱這次調整是“二次創業”。

至於初衷, 他是這樣解釋的:把企業做大做強, 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讓企業存活下來。 幾乎每一次轉變, 都是不希望近60年的藥廠砸在自己手中, 他想把它辦成百年老字型大小。

再次出發, 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地。 他現在辦公的地方, 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建築, 走進去有一股陰冷和陳舊的味道。 要“二次創業”, 就必須有新場地, 有新的流水線和新的設備。 這一次, 要大變動。

經過政府考察, 藥廠被評定為高新技術產業, 一次性獎勵10萬元。 雖然金額不高,

但藥廠可以用每畝11萬元的價格購得一塊土地。

此外, 政府還幫助企業在融資環節牽線搭橋:銀行貸款6000萬元, 中小企業發展資金3000萬元, 還有張掖市新興產業2000萬元。 有了這些資金, 再加上已經投資的5000多萬, 劉峰堅信, 把新廠子建起來沒問題。

公司目前年產值1個億, 等新產地建好, 劉峰的目標是一年6個億, 中藥片劑20億片, 膠囊5億粒, 藥丸750噸, 口服液5000萬支, 顆粒500噸。 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員工500人, 納稅額將超過5000萬元。

在劉峰看來, 所謂創新, 在任何時期都是研發新產品, 找到高科技人才, 再加上企業先進的管理帶來的員工間的團結。

產品研發是他最重視的。 近五年, 藥廠研發了9款新品——這是非常快的反覆運算, 一般情況下藥品行業兩三年才能出一款新品。

藥廠和中科院、蘭州大學、河西學院的醫學院進行深度合作, 將科研成果轉化成具體藥品。 對核心技術人員的招聘需求是本科以上學歷, 工資也開到四五千元。

除了不斷研發新品之外, 人的問題也是劉峰非常關注的。 “我們活下來, 核心的問題還是人, 人在企業競爭中起了決定性因素。 ”

員工的來源之一是國企下崗職工, 藥廠已經找了接近50名國企下崗職工作為生產工人。 劉峰知道, 下崗工人四五十歲, 再找工作很難, 但他們有集體榮譽感, 很珍惜工作機會, 跟現在的年輕人不一樣。 “年輕人思想活躍, 穩定性差, 易於流動, 他沒有企業歸宿感, 不把自己當作企業主人。 ”

另一個來源是政府幫助企業招聘的10個高新技術人才。

他們的工資, 2/3是公司給, 1/3是政府給。 這種做法既引進了人才, 也緩解了企業支付高薪的壓力。 政府還專門派了政府官員當公司副總, 幫扶企業。

劉峰還參加了政府組織的領軍人才學習班, 到清華、北大、復旦參加管理人才培訓班, 這讓他認識到“人才管理”也是一種創新。 他不懼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創業行列, “我還是喜歡競爭, 國企的氛圍是養懶人, 人的活力激發不出來。 ”

為了繼續保有創業所需的精力, 他戒了煙, 戒了酒, 甚至麻將、鬥地主都不再玩了。 他改打乒乓球, 每天早晨起來打1小時, “有個健康的體魄, 對幹好工作作用太大了”。

等新產地全部建好, 藥廠現在所在的這片廠房就要推倒重建。 他不覺得辛酸, “時代在發展, 老是懷舊沒用”。

老是懷舊沒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