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開學了,最重的行李永遠在爸爸肩上

1

每次提及9.1開學日, 總有群小年輕跳出來幸災樂禍:我們大學生還在家癱著呢!

是了, 開學季很漫長, 最近幾天才是大學新生浩浩蕩蕩入學的日子。 多少人就是在這個夏末, 或頂著烈日、或淋著暴雨, 第一次離開呆了18年的故鄉, 來到新天地。

不少媒體踩準時機發快訊, 稱新生們匆忙地辦理著入學手續, 而最重的行李總在父親的肩上, 除了感歎“可憐天下父母心”, 還問到“你大學報到那天也是這樣嗎?”

想了想, 還真是。

不止我這樣, 大學的幾個室友也差不多, 只有一個廣東娃是自己背個書包、拉個箱子就踏上火車的,

到了學校又自己買齊了所有生活用品, 像個大人一樣, 把一切都佈置得井井有條。

這讓我們有一點羞恥, 還有一種自知不如同齡人獨立的挫敗感。

直到大二的某次寢室夜談, 廣東室友說起這事兒:後悔了, 當初不該攔著爸媽的, 讓他們看看我要待四年的地方, 確實會放心一些。

其餘的聊起爸媽送的原因, 一個說我爸怕我提不動行李, 路上又遇到壞人;一個說我媽沒上過大學, 非要跟我來看看;我說我爸媽就喜歡到處玩, 他倆安頓好我就去爬黃鶴樓了, 送我都是順帶的。

接著大家又回憶送走爸媽的場景, 大多都是當時毫無察覺, 如今分外鼻酸。

我腦海裡一片模糊, 就記得爸爸在宿舍樓下逛了一圈, 買回來一堆我只用過一次的東西;老媽一如既往地嘮叨,

捏著新辦的銀行卡, 一會兒說可不要亂花錢呀, 一會兒又說可不要捨不得花錢。

又是一年開學季, 網上又有人爭論到底該不該讓爸媽送自己去學校。 知乎上也有人提問:研究生開學爸媽要送, 會不會被同學和導師笑話?

被頂到第一的回答是:你就不能說你帶爹媽來玩一下?

嗯, 同學和導師知道了肯定會笑話你的, 都上研究生了, 還會因為爸媽送你而感到尷尬, 相當令人不解了。

事實上, 很多爸媽是心疼孩子提那麼重的行李、擔心孩子一個人出遠門, 但更多的, 是想借此機會瞭解孩子的生活, 和他們早就看不懂的世界。

有時候孩子會覺得丟人, 這麼大了還要爸媽幫, 其實到爸媽這裡就不一樣了,

能送的收穫了一次難得跟孩子如此親密的回憶, 不讓送的爸媽是十分羡慕的。

△2006-2014年開學季, 華中師範大學在體育館內為新生家長提供免費住宿

2

不能否認, 我們離開故鄉那天真的很興奮, 有對未知世界的瘋狂嚮往, 有即將逃離父母的陣陣竊喜,

卻沒有一絲退縮。

最能形容內心感受的, 應當是“撞破鐵籠逃虎豹, 頓開金鎖走蛟龍”, 至於網上流傳的那句“從此故鄉只有冬夏, 再無春秋”, 當時看著只覺得矯情。

現在回想起來才驚覺, 那一天多重要啊, 自己要從那天起開始獨立的新生活, 爸媽也要開始適應孩子不在身邊的日子。

只不過後者是被迫接受, 前者是蓄謀已久。

前兩天網上有一段很火的視頻, 馬薇薇在某個節目裡談起當年填高考志願, 說那時候只有兩個原則, 離男朋友最近, 離爸媽最遠;現在不一樣了, 希望工作能離家近一點, 再近一點。

就像女孩子小時候有多抗拒粉紅色, 長大了就有多迷戀粉紅色, 很多人小時候有多想逃離父母, 長大了就有多想賴在父母身邊,

多想回到故鄉。

毛不易在追光燈下動情地唱著:

一杯敬故鄉, 一杯敬遠方;守著我的善良, 催著我成長。 所以南北的路從此不再漫長, 靈魂不再無處安放。

或許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 奔赴遠方, 就是為了逃離故鄉, 但走過了五湖四海、走過了三山五嶽, 驀然回首, 發現故鄉才是每個人心裡的白月光。

你想啊, 從同一個地方走出去的人, 往往都帶著某些根深蒂固的印記, 或是一口外人不解的方言, 或是幾道別有風致的小吃, 就像一根風箏繩子, 一頭系著遊子, 一頭牽扯著故鄉。

但回過頭來我們看, 除了成為一個符號, 故鄉有什麼真實意義呢?好像也沒有, 它最大的意義, 就是記錄那裡存在過的人, 和發生過的事。

“小的時候不懂,長大了再去看,只會在夜裡流淚。”

因為已經畢業,媽媽再也不會給行李箱塞滿土特產;因為長期清淡飲食,也不再挑戰小時候常去的火鍋店;因為大肆拆遷,故鄉最讓人懷念的地方只存在於老照片裡。

3

馬薇薇還講了一件小事,說以前特別討厭喝酒,有段時間壓力特別大,就在家喝了一瓶小二鍋頭,她爸看見了也沒說啥,就拍拍她的肩膀,說“當家作主了,知道不容易了吧”。她握著爸爸手的那個瞬間,才知道自己長大了。

“我覺得我突然理解了爸媽。”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麼個瞬間,只不過有人早早就遇上了,有人過了而立之年都沒有等到。

說實話,至今跟爸媽還有隔閡的人也有很多理由在,孰是孰非講不清楚,但能肯定,那些已經放平心態跟爸媽交流的人,想到的都是:生活好難,大家都好不容易,不如就各退一步吧。

時隔多年,我們終於看懂了人情世故、學會了察言觀色;明白了職場上的齟齬、鄰居間的摩擦;知道了收到找零為什麼要多摸幾下、一個人住生病了怎麼辦……

那些18歲以前完全不用操心的、遙遠的事情,一不留神就擺在了眼前。

因為經歷了生活的難,理解了爸媽的苦,才會心疼他們,才會一邊想回到他們身邊當小孩,一邊又硬著頭皮在社會上裝大人。

前面說越長大越念家,我們在年輕時拼了命想從爸媽身邊逃開,而後又磨蹭著,再回到他們身邊。既然如此,那年輕時還需要嚮往遠方嗎?

恐怕還是要的,因為人只有在遠離故鄉的時候,故鄉情結才會特別嚴重,一直呆在故鄉的人,是沒有“落葉歸根”這個概念的。

同理,年輕人要經歷了對家庭的逃離,才能獲得獨立與成長;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才明白親情的定位應該是什麼。

重要的是距離,包括空間上的和時間上的。

這個距離會沖淡兒時的委屈、放大感受到的愛,讓我們更客觀、更理性地看待爸媽付出的感情。同時也不由得惶恐起來,當我們一步步走向盛年,故鄉的人卻在一步步走向衰老。

記得剛畢業那年的春節,我一大早出門給家人買早飯,發現可以買好多種、完全不用考慮其他的時候,覺得長大真好。

現在想想,這不就是“反哺的小激動”嗎?或許也可以算作一種自我救贖:

那些年的不懂事,希望現在說“抱歉”還來得及。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小的時候不懂,長大了再去看,只會在夜裡流淚。”

因為已經畢業,媽媽再也不會給行李箱塞滿土特產;因為長期清淡飲食,也不再挑戰小時候常去的火鍋店;因為大肆拆遷,故鄉最讓人懷念的地方只存在於老照片裡。

3

馬薇薇還講了一件小事,說以前特別討厭喝酒,有段時間壓力特別大,就在家喝了一瓶小二鍋頭,她爸看見了也沒說啥,就拍拍她的肩膀,說“當家作主了,知道不容易了吧”。她握著爸爸手的那個瞬間,才知道自己長大了。

“我覺得我突然理解了爸媽。”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麼個瞬間,只不過有人早早就遇上了,有人過了而立之年都沒有等到。

說實話,至今跟爸媽還有隔閡的人也有很多理由在,孰是孰非講不清楚,但能肯定,那些已經放平心態跟爸媽交流的人,想到的都是:生活好難,大家都好不容易,不如就各退一步吧。

時隔多年,我們終於看懂了人情世故、學會了察言觀色;明白了職場上的齟齬、鄰居間的摩擦;知道了收到找零為什麼要多摸幾下、一個人住生病了怎麼辦……

那些18歲以前完全不用操心的、遙遠的事情,一不留神就擺在了眼前。

因為經歷了生活的難,理解了爸媽的苦,才會心疼他們,才會一邊想回到他們身邊當小孩,一邊又硬著頭皮在社會上裝大人。

前面說越長大越念家,我們在年輕時拼了命想從爸媽身邊逃開,而後又磨蹭著,再回到他們身邊。既然如此,那年輕時還需要嚮往遠方嗎?

恐怕還是要的,因為人只有在遠離故鄉的時候,故鄉情結才會特別嚴重,一直呆在故鄉的人,是沒有“落葉歸根”這個概念的。

同理,年輕人要經歷了對家庭的逃離,才能獲得獨立與成長;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才明白親情的定位應該是什麼。

重要的是距離,包括空間上的和時間上的。

這個距離會沖淡兒時的委屈、放大感受到的愛,讓我們更客觀、更理性地看待爸媽付出的感情。同時也不由得惶恐起來,當我們一步步走向盛年,故鄉的人卻在一步步走向衰老。

記得剛畢業那年的春節,我一大早出門給家人買早飯,發現可以買好多種、完全不用考慮其他的時候,覺得長大真好。

現在想想,這不就是“反哺的小激動”嗎?或許也可以算作一種自我救贖:

那些年的不懂事,希望現在說“抱歉”還來得及。

點擊關鍵字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