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是千年古县,而县治之所承传于天长,天长镇古迹遍布,名胜颇多。位于北关村的玉峰山寺曾经香火旺盛,善男信女往来不绝,几经变迁,寺院逐渐衰败,其东侧崖壁上的佛像石雕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017年2月10日,路千方,河北省井陉县天长镇北关村一名普通农民。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千年庙宇及佛像的看守者。30多年前,路千方从母亲手中接过巡护千年摩崖佛像庙宇的重任。
从20多岁的青年,到满头灰发的老年,路千方脸上的道道皱纹,似乎记录着那些义务守护的匆匆岁月。通往摩崖佛像的途中,路千方手持镰刀,削去挡路的枝杈。玉峰山寺位于新北关村玉峰山南端山腰处,石雕在寺院东侧的崖壁之上。玉峰山乡人俗称其为“北顶”,山峰东临绵河,西侧河岸曾是连通燕晋的古大道,如今的西河岸是一条柏油公路,机动车辆不时从公路上疾驰而过。
路千方的守护之路走得并不轻松。要想到达摩崖佛像,要先爬到其所在的玉峰山山顶,然后顺山势下行,山路崎岖,树木、杂草丛生,稍有不慎就有滚落悬崖丧命的可能。通往摩崖佛像的途中,最窄处仅有30厘米。佛像所在处下距公路约十米,上距山顶约四五米,由于修路凿去了下端缓坡,站在公路向上仰望,峭壁直立,几乎无法攀援而上。崖壁上端也异常陡峭,四周长满灌木,无路可通。
石雕佛像在一堵砂石岩壁之上,比较集中,面积约6平方米左右,佛像上下六行,大小造像约80尊,第三行与第六行中间有较大坐佛一尊,旁边各有一尊站立弟子像,其余均为小型坐佛像。佛像均为浮雕,大佛像据称为佛祖释迦牟尼像,头部罩有圆形佛光,高70厘米,小佛像高约30厘米,除一两尊完整之外,其余残缺。
常年累月的劳动使得路千方的手比常人要粗糙一些
尽管大多数佛像残破不堪,一眼望去仍震撼人心,让人忍不住遥想当年何等瑰丽壮观。小坐佛都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自然风化加之人为破坏,完整佛像的面容也已模糊,但是面部端庄慈祥。
老人比划着说,这都是祖先留下的好宝贝啊。据《井陉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卷》记载:“依玉峰山南里许显圣寺古刹中旧存宋真宗大中祥府七年敕修碑文所记,及近年显圣寺旧址中发现的建筑用石及石造像残体看,多为黄褐色砂岩。由此观之,崖壁上的这些佛像约有近千年历史。
据专家考证,玉峰山体的地质年代为石炭二叠纪的砂岩结构,岩石易风化。
佛像旁有石刻题记,由于剥落严重,上面的文字大都无法辨识。现在的玉峰山寺存有宋、金及民国间碑刻,似乎对玉峰山佛像的雕刻年代能有所说明。碑刻最早为北宋大中祥府间碑记,此碑记上称佛像所在崖壁为“果胜佛岩”。
大佛像据称为佛祖释迦牟尼像,头部罩有圆形佛光,高70厘米,大佛端坐于莲花座上,头部、手部无存,下端衣饰也因毁坏无法辨认,从现存来看,衣饰薄而贴身,雕刻线条流畅,造型精美。
佛像所处崖壁之外形如一堵房屋建筑之山墙,尖形顶的痕迹与穿木檩条的方形石洞至今犹存。由此推断,佛像石壁可能是当初庙宇内的一堵山墙。路千方说:旧时北关非常热闹,玉峰山寺远近闻名,香火不断。百姓称之为“过庙”,每逢庙会,家家户户蒸馒头、买点心,沽酒备菜,领亲眷,接朋友。
老人说,自己以后要把看管佛像的重任交给儿子。
路千方收拾整理摩崖石刻下方的垃圾。
老人砍削掉,石像周围的树枝,让这里显得整洁。
石像旁一个石质的残存雕像底座
原路返回时,路千方清理另一处石刻佛像。
山势陡峭,与记者同行的一位女士,吓得不敢走半步路,路千方一路护卫着才上了山。
在玉峰山脚下公路上,记者用长焦镜头拍到的摩崖石刻。
火神殿也是路千方守护的对象,这座千年庙宇早已破旧不堪,院中杂草重生,仅有殿前悬挂着的4盏灯笼告诉访客:这里有人看顾。
路千方说自己在村子周围给人做瓦工,一天能挣一百多元,在当地属于中等收入,不愁吃喝。并反复和记者强调,自己的一生非常顺利。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河之北”用影像温暖需要温暖的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