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十九大時光」郭碧勳:發展全域旅遊 打造開放石門

編者按:若把國家比喻成網,那縣就像這網上的扭結。近年來,湖南創新以縣域為基礎的全域旅遊發展模式,在全域旅遊基地的建設路上,縣委、縣政府是基礎而龐大的執行者。

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湖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聯合紅網啟動“十九大時光·湖南旅遊工作巡禮”系列報導之二——“書記縣長談旅遊”,聽縣委書記、縣長如何談全域旅遊與旅遊扶貧。

旅遊強省,必先強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實踐為證,最好的全域旅遊時代,正在到來。

2017年10月6日,郭碧勳(中)在龍王洞景區視察景區提質改造專案和國慶假期旅遊安全工作。

石門仙陽湖維新旅遊小鎮。

碧岩青嶂夾山境,

圖為石門夾山國家4A景區。

本文作者為中共石門縣委副書記、縣長郭碧勳

近年來,一場以全域旅遊為核心的旅遊革命悄然興起。石門縣委縣政府搶抓機遇、順勢而為,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為抓手,把全域旅遊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積極構建“產業圍繞旅遊轉、產品圍繞旅遊造、結構圍繞旅遊調、功能圍繞旅遊配、民生圍繞旅遊興”發展格局,

推動全域旅遊向深度和廣度空間拓展,縣域經濟煥發生機活力。今年上半年,全縣接待旅客298萬人次,同比增長10.17%;旅遊綜合收入33.7億元,同比增長15.2%。

堅持規劃引領,以大視野繪就全域旅遊大藍圖

著眼發展,2016年石門縣舉全縣之力,全縣域、全產業鏈編制完成了《石門縣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將全縣3970平方公里作為功能完整的旅遊目的地來建設、運作,確立了“一心引領、一軸引擎、一環串聯、三團突破、多點跟進”的全域旅遊發展藍圖。

遵循這一規劃,石門縣按照“全景、全時、全民”的思路,以縣域主幹道為紐帶、以精品景區、旅遊小鎮為節點,傾力打造縱貫縣域南北、一線串珠的旅遊景觀走廊,實現全域是景區、處處是景觀、村村是景點,努力為廣大遊客提供“一朝入石門,猶如進畫中”的體驗。

堅持專案驅動,以大投入構建旅遊發展大格局

在投資層面上,石門縣堅持構建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資金為主體的多元投融資機制,

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開發旅遊資源、興建旅遊項目、參股旅遊企業,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1000萬元、整合2億元資金用於旅遊產業發展,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全域旅遊開發和運營。2014年以來,旅遊建設投入突破50億元。夾山4A景區、仙陽湖國家濕地公園、泰和合中國紅茶博物館、壺瓶山大峽谷景區、龍王洞景區、石門文廟3A景區等一大批旅遊景區景點建成;大湘西文化旅遊精品線路石門段建設已見成效,東山峰東方瑞士小鎮規劃、維新溫泉小鎮規劃、夾山禪茶小鎮規劃已經編制完成,並正在實施,處處皆景的全域旅遊框架已經成型。

堅持綜合配套,以大服務促進旅遊體驗大提升

瞄準遊客來石門、住石門、游石門,全面強化交通、餐飲、住宿等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2017年9月正式開行石長動車,兩高鐵、兩高速、兩國道、一機場、一環線等系列重大交通專案正在陸續實施,呼南高鐵、石門——張吉懷連接線正在規劃建設,石門通用機場納入規劃並初步選址,交通可進入性即將得到全面提升。不斷強化吃、住、行、購、娛等旅遊服務功能,全縣各類賓館、酒店達515家,旅遊購物示範店5家,特色餐飲名店30家,旅遊從業人員2.3萬人,新建、改建旅遊廁所28座,新增景區停車場11000平米,正在按照五星級標準建設錦江國際酒店、禾田居度假酒店,旅遊接待能力明顯增強。

堅持產業聯動,以大融合帶動旅遊業態大拓展

石門縣堅持跳出旅遊抓旅遊,大力實施“旅遊+”戰略,逐步構建形成了“一業帶動、多業融合、聯動發展”的產業格局。大力發展“旅遊+農業”,依託秀坪園藝場、白雲山林場等優質橘、茶農產品生產基地,開發了采橘游、採茶遊等旅遊線路和產品。大力發展“旅遊+文化”,充分挖掘茶禪文化、紅色文化、土家民俗文化等優質文化資源,開發了夾山禪修養生、長梯隘土家民俗體驗等一批文化旅遊產品。大力發展“旅遊+養老”,石門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示範區”。禾田居十九峰康養度假村等一批具備遊憩、度假、療養、保健等多功能的養老基地正在加快建設。大力發展“旅遊+商貿”,大力推進城市綜合體、大型超市和特色旅遊商品店建設,引進了堯業城市廣場、寶峰欣城等一批重點項目,進一步拓展了旅遊消費的層次和水準。大力發展“旅遊+扶貧”,積極發展“生態+文化”“景區+農家”“農莊+購物”等鄉村旅遊業態,2016年以來,新增省級五星級鄉村旅遊區(點)1家,四星級鄉村旅遊點3家,望洋橋村、大嶺村、兩河口村、北溪河村等7個旅遊產業扶貧村發展農家樂32家,老百姓通過參與旅遊分工、分享旅遊產業紅利,實現脫貧致富。

堅持創意為王,以大行銷叫響旅遊形象大品牌

緊緊圍繞“神奇壺瓶山、唯美石門縣”的形象定位,強力開展旅遊宣傳促銷。一方面搭載媒體“走出去”,通過與發達地區、成熟景區、知名門戶網站戰略合作,全方位展示生態資源、旅遊產品、特色文化、民風民俗,讓海內外的遊客能夠通過看板、網路和電視等媒介視窗瞭解石門、走進石門。一方面,借助活動“請進來”,邀請專家學者、大學生、媒體大V體驗石門的旅遊產品,並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來推介石門,在社會形成跨業界、跨地域的宣傳攻勢。今年8月份,通過邀請北京、遼寧、長沙等地高校大學生來石門開展“全國大學生文明旅遊背包行”公益活動,《中青報》專版進行了宣傳報導,在社會上反響強烈,極大地提升了石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石門縣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推進全域旅遊縱深發展,讓全域旅遊成為引領“開放強縣、產業立縣”戰略的龍頭產業,源頭活水。

東山峰東方瑞士小鎮規劃、維新溫泉小鎮規劃、夾山禪茶小鎮規劃已經編制完成,並正在實施,處處皆景的全域旅遊框架已經成型。

堅持綜合配套,以大服務促進旅遊體驗大提升

瞄準遊客來石門、住石門、游石門,全面強化交通、餐飲、住宿等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2017年9月正式開行石長動車,兩高鐵、兩高速、兩國道、一機場、一環線等系列重大交通專案正在陸續實施,呼南高鐵、石門——張吉懷連接線正在規劃建設,石門通用機場納入規劃並初步選址,交通可進入性即將得到全面提升。不斷強化吃、住、行、購、娛等旅遊服務功能,全縣各類賓館、酒店達515家,旅遊購物示範店5家,特色餐飲名店30家,旅遊從業人員2.3萬人,新建、改建旅遊廁所28座,新增景區停車場11000平米,正在按照五星級標準建設錦江國際酒店、禾田居度假酒店,旅遊接待能力明顯增強。

堅持產業聯動,以大融合帶動旅遊業態大拓展

石門縣堅持跳出旅遊抓旅遊,大力實施“旅遊+”戰略,逐步構建形成了“一業帶動、多業融合、聯動發展”的產業格局。大力發展“旅遊+農業”,依託秀坪園藝場、白雲山林場等優質橘、茶農產品生產基地,開發了采橘游、採茶遊等旅遊線路和產品。大力發展“旅遊+文化”,充分挖掘茶禪文化、紅色文化、土家民俗文化等優質文化資源,開發了夾山禪修養生、長梯隘土家民俗體驗等一批文化旅遊產品。大力發展“旅遊+養老”,石門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示範區”。禾田居十九峰康養度假村等一批具備遊憩、度假、療養、保健等多功能的養老基地正在加快建設。大力發展“旅遊+商貿”,大力推進城市綜合體、大型超市和特色旅遊商品店建設,引進了堯業城市廣場、寶峰欣城等一批重點項目,進一步拓展了旅遊消費的層次和水準。大力發展“旅遊+扶貧”,積極發展“生態+文化”“景區+農家”“農莊+購物”等鄉村旅遊業態,2016年以來,新增省級五星級鄉村旅遊區(點)1家,四星級鄉村旅遊點3家,望洋橋村、大嶺村、兩河口村、北溪河村等7個旅遊產業扶貧村發展農家樂32家,老百姓通過參與旅遊分工、分享旅遊產業紅利,實現脫貧致富。

堅持創意為王,以大行銷叫響旅遊形象大品牌

緊緊圍繞“神奇壺瓶山、唯美石門縣”的形象定位,強力開展旅遊宣傳促銷。一方面搭載媒體“走出去”,通過與發達地區、成熟景區、知名門戶網站戰略合作,全方位展示生態資源、旅遊產品、特色文化、民風民俗,讓海內外的遊客能夠通過看板、網路和電視等媒介視窗瞭解石門、走進石門。一方面,借助活動“請進來”,邀請專家學者、大學生、媒體大V體驗石門的旅遊產品,並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來推介石門,在社會形成跨業界、跨地域的宣傳攻勢。今年8月份,通過邀請北京、遼寧、長沙等地高校大學生來石門開展“全國大學生文明旅遊背包行”公益活動,《中青報》專版進行了宣傳報導,在社會上反響強烈,極大地提升了石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石門縣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推進全域旅遊縱深發展,讓全域旅遊成為引領“開放強縣、產業立縣”戰略的龍頭產業,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