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史上的華歆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他親自抓捕的伏皇后嗎?

華歆是抓捕伏皇后的元兇嗎

華歆這個人非常有名,倒不是因為他身居魏國三公高位,而是因為,有人說是他親自抓捕了漢獻帝的老婆伏皇后,成為曹操殺害伏皇后的最大幫兇。

《三國演義》寫這段的大致經過是:有人奏報漢獻帝,說曹操想自立為王,漢獻帝聽後和皇后大哭。伏皇后說可以給他的父親修書一封,讓他殺了曹操。事情敗露,曹操命令御林軍將軍郗慮入宮,沒收皇后璽綬。伏皇后情知事發,藏身於夾壁之中。過了一會兒,尚書令華歆進宮,不見皇后,知道藏在夾壁之中,於是親自動手,揪著伏皇后的髮髻拖出來。華歆將伏皇后押送到曹操面前,
曹操命人將伏皇后亂棒打死。後來,這個華歆還強逼漢獻帝禪位給曹丕,成為曹魏的開國大功臣。

(伏皇后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歷史上的華歆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他親自抓捕的伏皇后嗎?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華歆年輕時在縣裡做官,和一個叫陶丘洪的人都很有名。

冀州刺史王芬等人想廢掉漢靈帝另立皇帝,暗中招呼華歆、陶丘洪共同確定計策,陶丘洪打算前去,被華歆阻止。後來事情不成功,王芬畏罪自殺。何進輔政期間,華歆被朝廷徵召,任尚書郎。董卓脅迫天子遷都長安,華歆請求出任下邽縣令,因病沒有到職,於是從藍田到了南陽。這期間袁術佔據南陽,留住了華歆,華歆勸袁術進軍討伐董卓,不被採納。
華歆想要離開袁術,正好天子派太傅馬日碑安定關東,馬日碑徵召華歆為屬官。後來華歆向東到了徐州,朝廷下詔任命他為豫章太守。孫策佔領江東,華歆知道孫策善於用兵,就以幅巾束髮前往迎奉。孫策因為華歆是年長的人,所以用上賓禮節對待他。孫策死後,華歆歸屬了孫權。曹操駐守官渡時,以朝廷的名義徵召他,華歆來到曹操身邊,被任命為議郎,參司空府軍事。又進任尚書,
轉任侍中,代替荀或擔任尚書令。在曹操出征孫權時,華歆被任命為軍師。魏國建立後,擔任御史大夫。曹丕即魏王位,任命華歆為相國,封安樂鄉侯。

(華歆 圖片來源於網路)

從這份簡歷上可以看出,華歆並沒有直接抓捕伏皇后的記載。伏皇后被殺是在建安十九年(西元214)十一月,

這時候的華歆任職御史大夫,從常理上說,讓這樣一個高官親自動手抓人,並不符合邏輯。

但《三國演義》這一段的描寫,卻不完全是憑空而造,而是取材于《曹瞞傳》當中的一段記載:“曹操派遣華歆帶兵進宮收捕皇后,皇后關閉門窗藏在夾壁之中。華歆破門而入,從夾壁中將伏皇后拖出來。當時漢獻帝正與御史大夫郗慮座談,皇后披著發光著腳從面前經過,拉著皇帝的手說:‘不能救救我嗎?’漢獻帝說:‘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什麼時候啊!’皇帝對郗慮說:‘郗公,天下難道可以這個樣子嗎?’於是將皇后殺了。皇后的父親以及宗族為此而死者數百人。”

(漢獻帝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段文字在裴松之的注中有記載,但真實性同樣存疑。《曹瞞傳》是一部小說萌芽類的人物傳記,同樣以情節虛構見長,如上段文字,詳細描寫了兩對人物的對話,這並不符合一般史書的書寫習慣。還有,漢獻帝的皇宮是曹操修建的,曹操會給他修建這樣一道夾壁嗎?那麼,即便是創作,《曹瞞傳》為什麼要把抓捕伏皇后的幫兇寫成是華歆而不是其他人呢?比如說那個王朗。這恐怕就要從《曹瞞傳》的作者和華歆離開吳國歸屬曹操兩個方面來找原因。

先說《曹瞞傳》的作者,有人考證這是一個吳國人所寫,這應該是可信的。再來看看華歆是怎樣離開孫權的。

曹操徵召,孫權不想讓華歆走,華歆對孫權說:“將軍您奉帝王之命,才與曹公交好,料想情義尚未鞏固,讓我能為將軍效勞,豈不是有益的事嗎?現在徒然留下我,是養了一個無用之人,這不是將軍的最佳選擇啊。”孫權聽後高興了,這才放走了華歆。

(孫權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這裡,一個要招人,一個不放人,而這個人自己是願意走的,不僅願意走,還要說服留人者放他走,是不是當中有些意思?三國早期諸侯,除了爭奪地盤,對人才的爭奪也是非常激烈,尤其是曹操,因為手中有個皇帝,經常會以皇帝的名義幹一些挖牆腳的事情。不過,這人才能不能被他人挖走,卻並不取決於招攬者一個人的意志,還要看被挖者在眼下這個老闆手裡能不能得到能量最大化的發揮。華歆想走,顯然知道自己在孫權這兒並不能施展所有的才能,而這個華歆到了曹操那兒,竟然做到了御史大夫的高官,能不能想像他一直留在孫權身邊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孫權這個人挺複雜的,要說他不行,他將父兄的基業最大化的發揚光大,一直到最後三分天下有其一,成為一國皇帝,三國有幾人能夠做得到?你要說他很行吧,卻又很難說他哪方面高人一籌。尤其是在用人方面,總感覺他並不是那麼大氣,周瑜早死,張昭、陸遜這兩個國家棟樑結局都不算好,像華歆這樣具有三公之才的人,人家不願意留下來,他還高高興興地把人放走了,這難道不說是他的一大失策嗎?不過,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問題,在一個爭奪人才的年代,像華歆這樣的人才,不依附董卓袁術,當過太守,又為哥哥孫策所敬重,孫權應該想方設法留下才對。但後三國時代的人卻並一定如此看待問題,在他們看來,你華歆就不應該去“附逆”!更嚴重的是,這個附逆之人竟然做到了三公高位,憑什麼?如果不是極大損害漢家利益,這三公之位會輪到你!還有,這個華歆是接替荀彧當上了尚書令的那個人,而荀彧是不表態支持曹操當魏王而失勢的,這當中又怎能不給人更多的聯想?

所以說,華歆是不是親自抓捕伏皇后難以定論,“吳人”的“嫉妒恨”倒是確鑿無疑!如果華歆能夠像徐庶一樣到了曹魏那裡碌碌無為,恐怕孫權把他送走就會成為一種“英明果斷”,而抓捕伏皇后的就不是一個御史大夫,只要一個“御林軍將軍”就足夠了。

拉著皇帝的手說:‘不能救救我嗎?’漢獻帝說:‘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什麼時候啊!’皇帝對郗慮說:‘郗公,天下難道可以這個樣子嗎?’於是將皇后殺了。皇后的父親以及宗族為此而死者數百人。”

(漢獻帝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段文字在裴松之的注中有記載,但真實性同樣存疑。《曹瞞傳》是一部小說萌芽類的人物傳記,同樣以情節虛構見長,如上段文字,詳細描寫了兩對人物的對話,這並不符合一般史書的書寫習慣。還有,漢獻帝的皇宮是曹操修建的,曹操會給他修建這樣一道夾壁嗎?那麼,即便是創作,《曹瞞傳》為什麼要把抓捕伏皇后的幫兇寫成是華歆而不是其他人呢?比如說那個王朗。這恐怕就要從《曹瞞傳》的作者和華歆離開吳國歸屬曹操兩個方面來找原因。

先說《曹瞞傳》的作者,有人考證這是一個吳國人所寫,這應該是可信的。再來看看華歆是怎樣離開孫權的。

曹操徵召,孫權不想讓華歆走,華歆對孫權說:“將軍您奉帝王之命,才與曹公交好,料想情義尚未鞏固,讓我能為將軍效勞,豈不是有益的事嗎?現在徒然留下我,是養了一個無用之人,這不是將軍的最佳選擇啊。”孫權聽後高興了,這才放走了華歆。

(孫權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這裡,一個要招人,一個不放人,而這個人自己是願意走的,不僅願意走,還要說服留人者放他走,是不是當中有些意思?三國早期諸侯,除了爭奪地盤,對人才的爭奪也是非常激烈,尤其是曹操,因為手中有個皇帝,經常會以皇帝的名義幹一些挖牆腳的事情。不過,這人才能不能被他人挖走,卻並不取決於招攬者一個人的意志,還要看被挖者在眼下這個老闆手裡能不能得到能量最大化的發揮。華歆想走,顯然知道自己在孫權這兒並不能施展所有的才能,而這個華歆到了曹操那兒,竟然做到了御史大夫的高官,能不能想像他一直留在孫權身邊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孫權這個人挺複雜的,要說他不行,他將父兄的基業最大化的發揚光大,一直到最後三分天下有其一,成為一國皇帝,三國有幾人能夠做得到?你要說他很行吧,卻又很難說他哪方面高人一籌。尤其是在用人方面,總感覺他並不是那麼大氣,周瑜早死,張昭、陸遜這兩個國家棟樑結局都不算好,像華歆這樣具有三公之才的人,人家不願意留下來,他還高高興興地把人放走了,這難道不說是他的一大失策嗎?不過,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問題,在一個爭奪人才的年代,像華歆這樣的人才,不依附董卓袁術,當過太守,又為哥哥孫策所敬重,孫權應該想方設法留下才對。但後三國時代的人卻並一定如此看待問題,在他們看來,你華歆就不應該去“附逆”!更嚴重的是,這個附逆之人竟然做到了三公高位,憑什麼?如果不是極大損害漢家利益,這三公之位會輪到你!還有,這個華歆是接替荀彧當上了尚書令的那個人,而荀彧是不表態支持曹操當魏王而失勢的,這當中又怎能不給人更多的聯想?

所以說,華歆是不是親自抓捕伏皇后難以定論,“吳人”的“嫉妒恨”倒是確鑿無疑!如果華歆能夠像徐庶一樣到了曹魏那裡碌碌無為,恐怕孫權把他送走就會成為一種“英明果斷”,而抓捕伏皇后的就不是一個御史大夫,只要一個“御林軍將軍”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