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科考船大拿齊聚,Ta們說:船小挑戰大,中國“科考船熱”持續升溫!

為總結近年來國內海洋科學考察船領域的成果,

交流我國科學考察船在需求、設計、建造和配套領域的技術經驗,共謀科學考察船未來,10月20日,2017海洋科學考察船技術高峰論壇在上海召開。該論壇由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舶設計學術委員會、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八研究所共同主辦,集聚了國內科學考察船領域的主要力量,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有生,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司司長曲探宙出席並發言,
來自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學會的領導,船東,船廠,船級社,配套企業,科研院所,大學及船舶管理公司的代表等共兩百餘人參會。

我國科考船需求將呈序列化的發展,而不是點狀發展。

我國的海洋科學考察事業至今已走過了近六十多年的光景,從改裝到專業新建,從近海到深海、遠洋、極地,從數百噸到數千噸,包括“東方紅”“向陽紅”“遠望”“海洋”“科學”“實驗”等系列科考船相繼問世,

陸續成為極地、大洋調查科學考察的主力船舶。

科考船絕對稱得上是近年來國內造船市場的一大熱點。新 “向陽紅10”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遠望7”號航太遠洋測量船、“海洋石油720”號物探船、廈門大學“嘉庚”號科學考察船等綜合性、專業性各有不同的科考船陸續交付。目前,國家海洋局、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和農業部等部門均在建和籌建更加先進的海洋科學考察船,

並將在未來幾年陸續下水並交付使用。

船模展示區

“世界第三艘大洋鑽探船也正在規劃中。屆時這艘船將助力揭示地震機理,查明所探部位生物圈和天然氣水合物,構築新世紀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平臺,

實現人類探索地幔的夢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表示。

吳立新

“目前,加入國家海洋調查船隊、具備海洋、遠洋調查能力的船舶已達50艘,但是,伴隨我國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要實現全球化海洋調查的常態化、業務化和廣泛開展海洋調查國際合作的需求,

這些船舶數量和功能還遠遠不夠。”國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長曲探宙從國家需求層面提出了我國海洋科考船發展的新期待,他表示,未來的海洋調查,不僅涉及海洋環境要素調查,還包括海洋資源調查、海洋地質調查、海洋水體調查、海洋污染狀況調查等。這就要求優化船隊結構、提升調查船舶的性能,使其在具備一般性搭載平臺功能外,更具有特殊性、專業性的功能,不同性能的船舶承擔不同的調查任務,避免重複建設、相互競爭、資源浪費,這些都需要在海洋調查船隊建設中逐步解決。同時,同步發展大型遠洋綜合調查船和高校專用的小型專業化調查船,使海洋調查船隊不僅具備一定規模,更具備較高的專業化、業務化水準,這也需要在設計、建造使用管理中不斷完善和提升。

曲探宙

“下一階段,我國海洋調查船的設計建造要求會越來越高。同時我預測,海洋調查船的需求量將呈現序列化的發展趨勢,而不是點狀發展。”會上,七〇八所總工程師黃蔚認為我國的“科考船熱”還將持續升溫。在國家海洋強國的戰略支撐下,我國海洋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海洋科考船也進入快速轉型和發展期。“未來,我們要構建全海域、全水深、全天候的專業、高效、智慧、綠色的海洋科考裝備體系,這個目標宏偉而艱巨。”黃蔚呼籲,業界應充分瞭解當代科考船發展趨勢,充分認識我國目前在科考船裝備體系建設、總體關鍵設計技術等方面的能力水準。

黃蔚

在本屆論壇上,七〇八所重點推出了實用型海洋綜合科考船標準系列船型、高端遠洋漁業綜合科考船、兩極重型破冰船等新開發船型。黃蔚表示,經過十年積累,我國科考船的設計建造已到了從跟隨到引領的黃金期,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是七〇八所作為“國家隊”必須承載的光榮使命。

船小挑戰大

“現代化綜合科學考察船的建設是一項無止境的科學研究課題,是集多學科交叉、多技術集成和多工程應用等眾多研究成果於一體的服務於科學考察、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科技進步的戰略平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的需求,對其能力建設需前瞻性的持續跟進和提升。” “東方紅3”號深遠海綜合調查實習船建設工程部主任趙軍介紹。

趙軍

“我國第一艘滿足最新極地規則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將在2019年正式服役,該船具備雙向破冰能力,能加大南北兩極科考作業的時間視窗,同時增加了智慧船體和智慧機艙設計,實現全壽命監測,以應對南北兩極惡劣環境的挑戰。”七〇八所科考船設計資深專家吳剛說。

吳剛

“東方紅3”號和“雪龍2”號目前均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建造,該公司總工程師胡可一在會上展示了數位模型應用於“東方紅3”號的進展情況。小船挑戰大,胡可一表示,科考船不同於相近噸位的複雜船型,船廠應擺脫傳統思維,重新認識科考船。

胡可一

在本屆論壇期間,各方代表還就科考船能效管理、科考船調查裝備佈置與優化、海洋漁業船舶裝備、科考船電力推進系統的低雜訊設計、載人潛水器布放回收系統等專題進行了交流,為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凝心聚力。

使其在具備一般性搭載平臺功能外,更具有特殊性、專業性的功能,不同性能的船舶承擔不同的調查任務,避免重複建設、相互競爭、資源浪費,這些都需要在海洋調查船隊建設中逐步解決。同時,同步發展大型遠洋綜合調查船和高校專用的小型專業化調查船,使海洋調查船隊不僅具備一定規模,更具備較高的專業化、業務化水準,這也需要在設計、建造使用管理中不斷完善和提升。

曲探宙

“下一階段,我國海洋調查船的設計建造要求會越來越高。同時我預測,海洋調查船的需求量將呈現序列化的發展趨勢,而不是點狀發展。”會上,七〇八所總工程師黃蔚認為我國的“科考船熱”還將持續升溫。在國家海洋強國的戰略支撐下,我國海洋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海洋科考船也進入快速轉型和發展期。“未來,我們要構建全海域、全水深、全天候的專業、高效、智慧、綠色的海洋科考裝備體系,這個目標宏偉而艱巨。”黃蔚呼籲,業界應充分瞭解當代科考船發展趨勢,充分認識我國目前在科考船裝備體系建設、總體關鍵設計技術等方面的能力水準。

黃蔚

在本屆論壇上,七〇八所重點推出了實用型海洋綜合科考船標準系列船型、高端遠洋漁業綜合科考船、兩極重型破冰船等新開發船型。黃蔚表示,經過十年積累,我國科考船的設計建造已到了從跟隨到引領的黃金期,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是七〇八所作為“國家隊”必須承載的光榮使命。

船小挑戰大

“現代化綜合科學考察船的建設是一項無止境的科學研究課題,是集多學科交叉、多技術集成和多工程應用等眾多研究成果於一體的服務於科學考察、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科技進步的戰略平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的需求,對其能力建設需前瞻性的持續跟進和提升。” “東方紅3”號深遠海綜合調查實習船建設工程部主任趙軍介紹。

趙軍

“我國第一艘滿足最新極地規則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將在2019年正式服役,該船具備雙向破冰能力,能加大南北兩極科考作業的時間視窗,同時增加了智慧船體和智慧機艙設計,實現全壽命監測,以應對南北兩極惡劣環境的挑戰。”七〇八所科考船設計資深專家吳剛說。

吳剛

“東方紅3”號和“雪龍2”號目前均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建造,該公司總工程師胡可一在會上展示了數位模型應用於“東方紅3”號的進展情況。小船挑戰大,胡可一表示,科考船不同於相近噸位的複雜船型,船廠應擺脫傳統思維,重新認識科考船。

胡可一

在本屆論壇期間,各方代表還就科考船能效管理、科考船調查裝備佈置與優化、海洋漁業船舶裝備、科考船電力推進系統的低雜訊設計、載人潛水器布放回收系統等專題進行了交流,為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