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南通那些傳統結婚習俗 你知道多少

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是每家每戶長輩對兒女們將成婚配對大喜的期盼。從相識到結婚生育,每一道程式南通人總要認真謹慎對待。

【發草帖】

南通人生的女兒,稱叫丫頭,民諺雲:丫頭要掗。

其意是姑娘在十二三歲時,父母就過早地為女兒張羅婆家,主動托媒。媒人是舊時男女締結姻緣不可缺少的一個角色,“無媒難成婚”,在當時人們思想上固定俗成的定律。

在物色婆家前,首先將女兒生辰八字寫在一張約一摣寬、兩摣長的粉紅紙上,粉紅紙再摺成反向雙合形的草帖,故又曰為“紅庚草帖。”正面寫閨女生辰八字,生肖行庚、月、日、時辰缺一不可。字數則限在十六字,

不得越矩。反面分左右兩行曰:三千甲子,八百春秋;天造地合、萬事如意。然後摺成方塊型,外面再裹上一層大紅紙。在雙方父母初步感到滿意之後,擇日由女方托媒向男方發草帖。

當日大早,媒人從女方接過草帖,沿途不得到親友家歇坐,不得與他人說話,直奔男方早已敞開大堂屋正在等待媒人的蒞臨。媒人也不跟男主人“搭訕”,則將草帖壓在神龕前香爐底下,既不坐不歇,

也不吃不飲,隨即匆匆返回。這樣做的目的雙方總忌諱左鄰右舍的閑言雜語,萬一相互無緣,怕惹人家譏笑,又有損姑娘的名聲。男方收到草帖三天之內,家中無兇惡吵架,生災患病,豬羊亂跳、貓狗嚎叫等不吉利事件發生,於是就請來瞎子,取兒子的生辰八字結合起來一齊算命,看看有無“沖克”,尤其能算到男女“有龜婚”、子女多的命話,男主人家就很高興將這門親事初步確定下來。

【穿紅】

就是鄉間的訂婚,吉日上午男方請媒人和一至親,挑上籮擔,備好豬全腿,一對花魚(鯉魚),加上兩對裝有紅棗和糖果的禮包。過去因錢幣天天眨值,俱用棉紗折算代替,解放後才起用禮金,一併送到女方的家裡。女方收下火腿,糖果、鯉魚、紅棗只收一半,

一半作為“回盤”,禮金或代禮金的棉紗,按不同人家,有收一半,有全收下,也有“客氣”人家分文不收,其言辭就是說:做了親,就合了心。

中午就餐之後,媒人返回,有女方閨女在小姊妹的陪同下,也去男方家,當日傍晚前返回的叫“過門”,如果男方的准公婆贈于覿禮,姑娘就會“改口”稱叫父母,不給見面禮的一般稱伯父伯母。倘若留下永遠居住的,稱叫童養媳。無論留下或過門的姑娘,

亦開始與小夥子接觸,就是當今時髦之語:開始談戀愛。也有從未見面而結婚的,那就叫結婚後談戀愛囉。

【送日期】

即為日期禮,就是男女雙方經過訂婚、戀愛,相互信任之後,達到法定的結婚年齡,由媒人從中斡旋撮合,就得準備讓男女青年結婚。

日期禮又稱水火禮,水,老酒也;火,用紅紙包的錢,紅殷似火,收之燙手。日期禮有討價還價的,一般由女方提出,有時數目巨大,男方負擔不起,有將婚事談崩的,也有會暗地造成“搶親”的悲劇。

日期禮只要女方接受下去,女方就知道男方所擇定的結婚日期。女方受了日期禮,就得以此來辦嫁妝。也有窮人家用女兒的日期禮去還家中的欠債,就不辦嫁妝,因此就有這樣的俗話,“只有當面講禮金,沒有臺上談珩嫁。”珩嫁就是嫁妝。

【娶親】

閨女出嫁,儀式非常隆重,且又很是繁瑣,不能有絲毫差錯。娶親俗稱喜酒,古稱“圓房”。童養媳結婚無娶親程式,故曰“游房”。

該日午飯後,男方在媒人的率領下,由新郎挑上新竹籮擔,和挑珩嫁的壯漢,一併直奔女方,倘若新娘家親友中餐還未散席,不准入室謂之“撞席”,只好在門外等侯,直至女方中餐結束,方可挑上籮擔進入中堂,將禮包、禮金、禮封、魚肉全擺放神龕聖櫃或聖櫥上。

禮封很多,首先的禮封謂新郎舅父檢查禮品禮金的開盤封,該封一般不拆開,若拆開,舅舅要按封內的錢數同樣增加。筆墨封是用於撰寫庚帖的“筆資”,庚帖的形式,取一整張大紅紙,鋪於桌上,其格式約定俗成:乾造行庚、某某宮、專提女子在那年出生,按六十花甲子的生肖,某月某日建生。若字數超過十六字限,可將建字去掉,若再多可數月份或日期按拼字比如二十寫成廿,其作與草帖同,背面上方還要注上女方貴姓,或按堂名取前面兩字,或乾脆寫成某宅。寫庚帖每寫一字不可中途蘸墨,而一筆寫完,這執筆者早準備請好的,寫畢也不則聲將筆墨封朝袋裡一塞。

此外還有做嫁妝衣飾裁縫、制木箱、書桌木匠共同分享的“扁擔封”,一般按嫁妝多少而定。傍晚前的晚宴,新郎上桌就得“氽出”坐席封,中間要吃魚時,廚子會候好親手攀魚,順便取下攀魚封。還有父兄抱新娘上轎的“抱轎封”,請人梳頭的“梳頭封”等等數十種。

【挑珩嫁】

有挑有抬,也可叫成抬桁嫁。桁嫁又稱嫁妝、陪嫁,即就是陪新娘一齊出嫁。這麼多桁嫁,就得聘請幾位壯漢來擔任,人數非要成雙,媒人是“大佬哥”,不參與抬挑,手裡只拿女方家早準備好的兩根兩端用紅紙包著用於張帳子青竹,珩嫁尚未抬動時,還得先嗨嫁號子,清脆高昂,聲調長遠,幾乎方圓三裡都能聽到,言詞多為頌揚之語:珩嫁未挑先開聲,酒菜豐厚待乏味人,吃了果子不忘樹,齊聲頌揚好名聲。以此來增加喜慶氣氛,以助女方之威,揚女家之名。男女雙方不光高興聽嗨珩嫁號子,據說不嗨會生啞巴。

珩嫁非待主人親自搬出一兩件,擺在早攤好的花簾上,且發出請大家一同搬的話,方和全面啟動,不宜大聲戲言,以防萬一“失口”,鬧出笑話。抬桁嫁切忌用草索、麻繩,因二字諧音麻子和不穩重,多用青籃布,自家沒有,也要租用。當扣子做好,還得試一試輕重平衡,以防萬一。抬珩嫁者各就各位,待主人一聲令下“起嫁”時,號子就又嗨起來:“狀元騎馬前頭走,前呼後擁後面跟。”平時嘴巴再甜的新郎官,該日挑珩嫁也不喊一聲謝謝,因走和謝都含有與鄉村“過世”株連,不吉利。珩嫁中途非逢上廟、橋不得停歇,珩嫁隊伍一路浩浩蕩蕩,一邊嗨著珩嫁號子:“姜太公獨坐釣魚臺,直鉤子甩上鯉魚來。”不能嗨吊字的。一口氣抬到新郎家,男方的親友聽到珩嫁號子聲,遠遠望去,一直雙眼“引”到家門前,爭搶看嫁妝。

【寫庚帖】

庚帖為封建社會姑娘生辰八字的“檔案”。女子在未談婚論嫁前,先發一份草帖,取三指寬的紅紙,寫下姑娘的生辰年月時辰,由媒人從女方悄悄取走,送到男方,偷偷壓在家裡菩薩面前的香爐的底下,神秘的目的,不向四鄰透露,免得八字還沒有一撇,左鄰右舍就在背後議論得沸沸揚揚。同時也替姑娘保護好“隱私”的名聲。男方有了草帖,就可用來“算命合婚”了。

當然無論是草帖還是庚帖,其字句措詞完全相同,但是草帖與庚帖規格不同,庚帖要用一整張大紅紙,寫庚帖的代筆,一般總是請當地毛筆字寫得好的翰墨名流。因寫庚帖時有個鐵的規矩,一要站著寫,墨師不得坐凳;二是一筆蘸足墨汁,非得寫完一個字,中間不可重新蘸墨,相傳二次蘸墨日後生孩子不順胎;三是庚帖上的字限在十六個字之內,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反面兩行八個字的祝婚頌語。墨師寫好庚帖之後,由女方主人代新郎家親家將早就準備好的酬金給墨師,以示酬勞。

寫庚帖的代筆墨師,在喜日前經男女雙方商約敲定,不管哪一方邀請,代筆費均由男方支付,在禮封中早包好兩份“代筆”封。墨師若為男方親戚,也有不取“筆封”的。既然是取了也要說上好幾句客氣話,以增強融洽氣氛。

女方主人待接過寫好的庚帖,恭恭敬敬托著聖櫃上讓風緩緩將墨蹟吹幹,然後小心翼翼從上至下由裡向外按規定褶好,裝進男方早準備好有兩條紅帶子的藍布月裙,雙手一捧,交給媒人。

等到返回新郎家時,媒人首先將庚帖連同月裙交給男方女主人,女主人連連說上幾句“託福”,將庚帖“供奉”在菩薩櫃前。在新娘入“洞房”前,把庚帖放置床頂謂之“長高”。直至滿月回門,男方女主人才將庚帖褶好放進櫥櫃內的首飾盒裡,連同田契、租賃借據、房產等等,作為重要證據,一併收藏。過後還向晚輩炫耀,某某某是屬於“明媒正娶”的。

舊時農村姑娘的不寫庚帖,謂之不“合矩”。就像今天沒有結婚證“非法同居”一樣,讓人家看不起,起碼私下議論幾句。這種寫庚帖的婚俗續起碼上千年,男女青年,一直將恪守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直至建國後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婚姻法,男女結婚時書寫“庚帖”的婚俗方才慢慢消失,而成了耄耄老人們回憶。

【送接親】

舊時,不管高貴貧賤人家,姑娘出嫁,均由男方放轎或車來迎娶,新娘決不步行而至。轎夫和車夫按當日的喜神方位,將轎或車停放妥當謂之“穩轎”。並非新娘擺架子,而是以防日後發生口角,媳婦可理直氣壯說一句“我是你家放轎(車)接我來的,不是我自個兒走來的”,此俗一直沿之至今。

轎子一到,按照時刻,新娘就要上轎,新娘的一雙腳套穿在父兄的大腳鞋子裡,其意是不將娘家的窮土帶到新郎家。新娘上轎之後,女方派人手執燃著蠟燭的燈籠隨後伴行,謂之“送親”,成員必須偶數,男女均可。接送地點按先跟男方協商好的地點,除廟宇壩頭,或三岔路口中途的某處,不得“越界”。

男方也在約定好的時間裡,派出一般超過女方送親的人數,同樣手執燈籠,等待望見對方花轎燈籠亮時,方才燃起蠟燭侍候。當花轎一到,馬上燃著鞭炮。有時也有女方故意多送一程,男方妥協的後退;有時為此發生爭執的,目的雙方總想多“關心”新娘,而多送(接)一程。接親直至花轎迎接到新郎家門口,且在場外焚化紙錢,稱為“謝親”,據說女方的祖宗才會回歸,以酬謝新娘三代門中,培育暗助著新娘的成長。

【跨火盆】

新娘無論坐花轎還是乘黃包車,總得戴上一頂由男方租賃的文明紗帽,以半掩靚面。此刻,新娘也很自矜,非攙扶下轎的喜娘扶她下轎不可。轎前放置燃上九支小蠟燭的黃銅火盆。新娘手裡攥著早準備好的銅板或銅錢,在移動半步“金蓮”,抬腳跨過火盆的一瞬間,挺認真將銅板或銅錢散扔在蠟燭的火苗上,且在前擠後擁、爭先恐後眾親友的眾目睽睽之下,尤其是公婆上人等也拭目以待,看好銅錢將火苗撲滅,據說凡能拋滅幾盞,就象徵未來有幾個兒女,就愁怕只聽見嘩嘩嘩銅錢對著銅盆的撞擊聲,而不見蠟燭火熄滅,偶若一支也不得滅的話,就示喻日後無子女傳宗接代,公婆上人是不願看著發生此類事件的。所以新娘使盡渾身解數,“上演”這一出。

新娘無論能在拋扔銅錢熄滅幾盞,喜娘首先口念祝詞:“多子多孫多福祿,曰富曰

貴曰吉祥。”主家馬上笑臉相迎,遞上喜包,還笑吟吟補上一句:“托喜娘的福,托喜娘的福!”喜娘手接賀封,頻頻作揖:“恭喜主家,喜結良緣,福祿齊天,財源茂盛,多子多孫。”跨火盆事宜方算結束,此俗現在南通已絕跡。

【焐熱凳】

新娘入籍新郎家,結婚之日,新娘也像新郎到岳父家一樣,奉為座上賓。男方要辦一席新娘的伴娘和新郎同輩中的姑表姨叔伯家的姊妹,一同入席,謂之“坐桌子”,新娘並坐為首席。

新娘入席,以文明紗帽掩面遮羞,首先從袋裡拿出坐席封,攀魚封,放在席上,吃食非常文雅,同桌姊妹不停地搛菜勸酒,親娘總婉言謝絕,絕不能恣意喝醉。菜上一半時,就悄悄離席。

首先桌上不能有空位,首要人選就是新郎,謂之焐熱凳,將新娘剛坐的熱凳焐熱。最拿笑的就是新娘吃過的飯碗上堆得滿滿由眾姊妹強添的豐美的魚肉菜肴,非要新郎統統吃掉,謂之新郎吃新娘的“剩飯碗”,之後才不會嫌棄新娘。當然也求之不得,剛在岳父家還不曾好意思大吃大喝,這次可開懷暢飲,甚至一醉方休,固然也有新郎醉得進入新房倒頭就睡的事件。

【和喜茶】

鄉間,凡結婚人家,都有吃和喜茶的風俗。其實製作和喜茶也很簡單,只要將紅糖泡在開水裡,摻些蓮子、紅棗就行了,全家及親姑六眷現場分享,喝上一杯甜津津的和喜茶,日後也和和美美過生活。

相傳早先有一不夥子叫世無雙,姑娘叫貌如花,從小青梅竹馬,似青藤纏樹,緊緊相連,兩家上人對其兒女未來配成一對,都很滿意。誰知將成婚時兩青年男女在壞人挑撥下,竟反目成仇,弄得兩家父母,不知如何是好。正值六省巡按過境,兩家父母告之其冤屈,巡按查訪懲辦了挑唆壞蛋,隨後傳來世無雙和貌如花,當堂便為兩人主婚,並笑吟吟地道:因陋就簡,甜茶代酒,洞房花燭,兩家和合。喜娘趁機攙新郎新娘,先男後女,各呷一品,稱為和喜茶。當然和喜傳說無以稽考,南通鄉下吃和喜茶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不過當今和喜茶更為簡單,就是新娘回門時,下午灌兩熱水瓶甜茶,拿回去供全家親友一同品嘗。

【坐富貴】

新郎新娘走進洞房後,床前踏板上放著兩張方凳,面對面而坐,然後由一位多子女且丈夫仍健在的老嫗,端來團圓甜茶,一條羹一條羹、先男後女喂進二人嘴裡,當然新郎“吃口粗”,眼睛不眨就將小團圓吞下了,而新娘則不然,則緩緩將團圓咽下,記住母親的囑咐不可動牙齒嚼碎,嚼碎謂“嚼子”。連喂三口,謂之“連中三元”。

稍傾,新郎起身,雙手卸去新娘頭頂的文明紗帽,類似當今時髦的紅蓋巾。老嫗早已準備好的紅絲線,一頭用嘴咬緊,一邊絞成三角形,在新娘臉上連扯三把,將新娘前額的乳毛扯去,謂之“開臉”,表示新娘從此由黃花閨女而轉變為媳婦。

【鬧新房】

照理新娘開臉之後就可關門圓房,然而一班新郎同輩的親友和夥伴們,不會甘心,前擠後擁到新房嬉鬧,謂之“鬧新房”。這亦是對新婚夫婦表示祝賀的一種形式,男家也不阻擋。因據傳可以驅除邪魔,祈福保平安的措施,怕的“人不鬧、鬼要鬧”,這樣大家一鬧時,“鬼”就無插足的餘地。

鬧新房也有惡作劇的,揪著新娘的公公扮“扒灰老兒”,面也塗得烏漆抹黑,頸項掛一把扒灰榔頭,被推進新房,還逼著他嘴裡高喊:誰扒灰就像我!有時鬧得不得停歇,則由族長出面調角“圓彎”,方才讓新郎新娘圓房,因有規定圓房的時刻不能超過半夜前亥時,因數時已變成翌日的日子。

現今鬧新房依然存在,其方法大變,逼新娘新郎在眾人面前接吻,或吃絲線吊蘋果、喝交杯酒等等,不過鬧得開心,也就算了,主家巴望兒子婦媳圓房,他們也就了掉一樁心思。

【摸喜果】

喜果是在新郎新娘未走進洞房前,就由專請的夫婦雙全的老嫗,在替新房鋪床之時早就放下了“埋伏”,把紅棗、蓮子、糖果、花生等等偷放在新床的四角,或繡花鴛鴦枕底下,都均勻伴放完畢。不過當晚不可“越矩”,非待翌晨,等新郎新娘下床之後,一旦敞開洞房門時,則由幾個早守候的男孩子一哄而起,魚貫而入,爭先恐後去“摸喜果”。倘若屆時無孩子參加,大人也唆使怯生的孩子們去“采寶”,主家巴望摸喜果的男孩越多越喜歡,如果孩子聚眾成群,意味著“子孫滿堂”。

隨著時代的推移,摸喜果風俗已經漸趨淡薄,有的甚至被淘汰,唯發喜果被發喜糖所替代。發喜糖範圍擴到很廣,除單位的同事外,幾乎居民小組每家每戶都能發到,親友更不用贅言,宴桌上發,上禮簿發,反正糖果滿天飛,香煙變了樣。

【回門】

婚後三天,新娘回娘家稱謂“回門”。南通有個老規矩,新娘一定要走在新郎前頭。本來平時走路,總是丈夫率領妻子,為甚回門新娘要走在前頭?據傳與視“女子為小人”的孔子有關。孔子與孔二夫人正新婚燕爾時,孔子方發現新娘子所做的事往往超過他的預料,故此視女子為小人的想法一下子有了收斂,舉孔二夫人回門之時走前頭也數孔子的自知之明而愧疚。

該日上午,夫妻雙雙攜帶禮品,歡歡喜喜由新娘領頭帶新郎湧向她娘家。新娘家往往趁女兒回門時辦喜酒,然而這天女兒和女婿一樣成了家中的貴賓,可以分別坐首席。下午,夫妻倆必需在太陽沉落西山之前,趕忙返回新郎家,謂之“兩頭紅”,往後夫婦一直要同住一月,謂之“月不空房”,意為著婚事的結束。

男方負擔不起,有將婚事談崩的,也有會暗地造成“搶親”的悲劇。

日期禮只要女方接受下去,女方就知道男方所擇定的結婚日期。女方受了日期禮,就得以此來辦嫁妝。也有窮人家用女兒的日期禮去還家中的欠債,就不辦嫁妝,因此就有這樣的俗話,“只有當面講禮金,沒有臺上談珩嫁。”珩嫁就是嫁妝。

【娶親】

閨女出嫁,儀式非常隆重,且又很是繁瑣,不能有絲毫差錯。娶親俗稱喜酒,古稱“圓房”。童養媳結婚無娶親程式,故曰“游房”。

該日午飯後,男方在媒人的率領下,由新郎挑上新竹籮擔,和挑珩嫁的壯漢,一併直奔女方,倘若新娘家親友中餐還未散席,不准入室謂之“撞席”,只好在門外等侯,直至女方中餐結束,方可挑上籮擔進入中堂,將禮包、禮金、禮封、魚肉全擺放神龕聖櫃或聖櫥上。

禮封很多,首先的禮封謂新郎舅父檢查禮品禮金的開盤封,該封一般不拆開,若拆開,舅舅要按封內的錢數同樣增加。筆墨封是用於撰寫庚帖的“筆資”,庚帖的形式,取一整張大紅紙,鋪於桌上,其格式約定俗成:乾造行庚、某某宮、專提女子在那年出生,按六十花甲子的生肖,某月某日建生。若字數超過十六字限,可將建字去掉,若再多可數月份或日期按拼字比如二十寫成廿,其作與草帖同,背面上方還要注上女方貴姓,或按堂名取前面兩字,或乾脆寫成某宅。寫庚帖每寫一字不可中途蘸墨,而一筆寫完,這執筆者早準備請好的,寫畢也不則聲將筆墨封朝袋裡一塞。

此外還有做嫁妝衣飾裁縫、制木箱、書桌木匠共同分享的“扁擔封”,一般按嫁妝多少而定。傍晚前的晚宴,新郎上桌就得“氽出”坐席封,中間要吃魚時,廚子會候好親手攀魚,順便取下攀魚封。還有父兄抱新娘上轎的“抱轎封”,請人梳頭的“梳頭封”等等數十種。

【挑珩嫁】

有挑有抬,也可叫成抬桁嫁。桁嫁又稱嫁妝、陪嫁,即就是陪新娘一齊出嫁。這麼多桁嫁,就得聘請幾位壯漢來擔任,人數非要成雙,媒人是“大佬哥”,不參與抬挑,手裡只拿女方家早準備好的兩根兩端用紅紙包著用於張帳子青竹,珩嫁尚未抬動時,還得先嗨嫁號子,清脆高昂,聲調長遠,幾乎方圓三裡都能聽到,言詞多為頌揚之語:珩嫁未挑先開聲,酒菜豐厚待乏味人,吃了果子不忘樹,齊聲頌揚好名聲。以此來增加喜慶氣氛,以助女方之威,揚女家之名。男女雙方不光高興聽嗨珩嫁號子,據說不嗨會生啞巴。

珩嫁非待主人親自搬出一兩件,擺在早攤好的花簾上,且發出請大家一同搬的話,方和全面啟動,不宜大聲戲言,以防萬一“失口”,鬧出笑話。抬桁嫁切忌用草索、麻繩,因二字諧音麻子和不穩重,多用青籃布,自家沒有,也要租用。當扣子做好,還得試一試輕重平衡,以防萬一。抬珩嫁者各就各位,待主人一聲令下“起嫁”時,號子就又嗨起來:“狀元騎馬前頭走,前呼後擁後面跟。”平時嘴巴再甜的新郎官,該日挑珩嫁也不喊一聲謝謝,因走和謝都含有與鄉村“過世”株連,不吉利。珩嫁中途非逢上廟、橋不得停歇,珩嫁隊伍一路浩浩蕩蕩,一邊嗨著珩嫁號子:“姜太公獨坐釣魚臺,直鉤子甩上鯉魚來。”不能嗨吊字的。一口氣抬到新郎家,男方的親友聽到珩嫁號子聲,遠遠望去,一直雙眼“引”到家門前,爭搶看嫁妝。

【寫庚帖】

庚帖為封建社會姑娘生辰八字的“檔案”。女子在未談婚論嫁前,先發一份草帖,取三指寬的紅紙,寫下姑娘的生辰年月時辰,由媒人從女方悄悄取走,送到男方,偷偷壓在家裡菩薩面前的香爐的底下,神秘的目的,不向四鄰透露,免得八字還沒有一撇,左鄰右舍就在背後議論得沸沸揚揚。同時也替姑娘保護好“隱私”的名聲。男方有了草帖,就可用來“算命合婚”了。

當然無論是草帖還是庚帖,其字句措詞完全相同,但是草帖與庚帖規格不同,庚帖要用一整張大紅紙,寫庚帖的代筆,一般總是請當地毛筆字寫得好的翰墨名流。因寫庚帖時有個鐵的規矩,一要站著寫,墨師不得坐凳;二是一筆蘸足墨汁,非得寫完一個字,中間不可重新蘸墨,相傳二次蘸墨日後生孩子不順胎;三是庚帖上的字限在十六個字之內,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反面兩行八個字的祝婚頌語。墨師寫好庚帖之後,由女方主人代新郎家親家將早就準備好的酬金給墨師,以示酬勞。

寫庚帖的代筆墨師,在喜日前經男女雙方商約敲定,不管哪一方邀請,代筆費均由男方支付,在禮封中早包好兩份“代筆”封。墨師若為男方親戚,也有不取“筆封”的。既然是取了也要說上好幾句客氣話,以增強融洽氣氛。

女方主人待接過寫好的庚帖,恭恭敬敬托著聖櫃上讓風緩緩將墨蹟吹幹,然後小心翼翼從上至下由裡向外按規定褶好,裝進男方早準備好有兩條紅帶子的藍布月裙,雙手一捧,交給媒人。

等到返回新郎家時,媒人首先將庚帖連同月裙交給男方女主人,女主人連連說上幾句“託福”,將庚帖“供奉”在菩薩櫃前。在新娘入“洞房”前,把庚帖放置床頂謂之“長高”。直至滿月回門,男方女主人才將庚帖褶好放進櫥櫃內的首飾盒裡,連同田契、租賃借據、房產等等,作為重要證據,一併收藏。過後還向晚輩炫耀,某某某是屬於“明媒正娶”的。

舊時農村姑娘的不寫庚帖,謂之不“合矩”。就像今天沒有結婚證“非法同居”一樣,讓人家看不起,起碼私下議論幾句。這種寫庚帖的婚俗續起碼上千年,男女青年,一直將恪守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直至建國後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婚姻法,男女結婚時書寫“庚帖”的婚俗方才慢慢消失,而成了耄耄老人們回憶。

【送接親】

舊時,不管高貴貧賤人家,姑娘出嫁,均由男方放轎或車來迎娶,新娘決不步行而至。轎夫和車夫按當日的喜神方位,將轎或車停放妥當謂之“穩轎”。並非新娘擺架子,而是以防日後發生口角,媳婦可理直氣壯說一句“我是你家放轎(車)接我來的,不是我自個兒走來的”,此俗一直沿之至今。

轎子一到,按照時刻,新娘就要上轎,新娘的一雙腳套穿在父兄的大腳鞋子裡,其意是不將娘家的窮土帶到新郎家。新娘上轎之後,女方派人手執燃著蠟燭的燈籠隨後伴行,謂之“送親”,成員必須偶數,男女均可。接送地點按先跟男方協商好的地點,除廟宇壩頭,或三岔路口中途的某處,不得“越界”。

男方也在約定好的時間裡,派出一般超過女方送親的人數,同樣手執燈籠,等待望見對方花轎燈籠亮時,方才燃起蠟燭侍候。當花轎一到,馬上燃著鞭炮。有時也有女方故意多送一程,男方妥協的後退;有時為此發生爭執的,目的雙方總想多“關心”新娘,而多送(接)一程。接親直至花轎迎接到新郎家門口,且在場外焚化紙錢,稱為“謝親”,據說女方的祖宗才會回歸,以酬謝新娘三代門中,培育暗助著新娘的成長。

【跨火盆】

新娘無論坐花轎還是乘黃包車,總得戴上一頂由男方租賃的文明紗帽,以半掩靚面。此刻,新娘也很自矜,非攙扶下轎的喜娘扶她下轎不可。轎前放置燃上九支小蠟燭的黃銅火盆。新娘手裡攥著早準備好的銅板或銅錢,在移動半步“金蓮”,抬腳跨過火盆的一瞬間,挺認真將銅板或銅錢散扔在蠟燭的火苗上,且在前擠後擁、爭先恐後眾親友的眾目睽睽之下,尤其是公婆上人等也拭目以待,看好銅錢將火苗撲滅,據說凡能拋滅幾盞,就象徵未來有幾個兒女,就愁怕只聽見嘩嘩嘩銅錢對著銅盆的撞擊聲,而不見蠟燭火熄滅,偶若一支也不得滅的話,就示喻日後無子女傳宗接代,公婆上人是不願看著發生此類事件的。所以新娘使盡渾身解數,“上演”這一出。

新娘無論能在拋扔銅錢熄滅幾盞,喜娘首先口念祝詞:“多子多孫多福祿,曰富曰

貴曰吉祥。”主家馬上笑臉相迎,遞上喜包,還笑吟吟補上一句:“托喜娘的福,托喜娘的福!”喜娘手接賀封,頻頻作揖:“恭喜主家,喜結良緣,福祿齊天,財源茂盛,多子多孫。”跨火盆事宜方算結束,此俗現在南通已絕跡。

【焐熱凳】

新娘入籍新郎家,結婚之日,新娘也像新郎到岳父家一樣,奉為座上賓。男方要辦一席新娘的伴娘和新郎同輩中的姑表姨叔伯家的姊妹,一同入席,謂之“坐桌子”,新娘並坐為首席。

新娘入席,以文明紗帽掩面遮羞,首先從袋裡拿出坐席封,攀魚封,放在席上,吃食非常文雅,同桌姊妹不停地搛菜勸酒,親娘總婉言謝絕,絕不能恣意喝醉。菜上一半時,就悄悄離席。

首先桌上不能有空位,首要人選就是新郎,謂之焐熱凳,將新娘剛坐的熱凳焐熱。最拿笑的就是新娘吃過的飯碗上堆得滿滿由眾姊妹強添的豐美的魚肉菜肴,非要新郎統統吃掉,謂之新郎吃新娘的“剩飯碗”,之後才不會嫌棄新娘。當然也求之不得,剛在岳父家還不曾好意思大吃大喝,這次可開懷暢飲,甚至一醉方休,固然也有新郎醉得進入新房倒頭就睡的事件。

【和喜茶】

鄉間,凡結婚人家,都有吃和喜茶的風俗。其實製作和喜茶也很簡單,只要將紅糖泡在開水裡,摻些蓮子、紅棗就行了,全家及親姑六眷現場分享,喝上一杯甜津津的和喜茶,日後也和和美美過生活。

相傳早先有一不夥子叫世無雙,姑娘叫貌如花,從小青梅竹馬,似青藤纏樹,緊緊相連,兩家上人對其兒女未來配成一對,都很滿意。誰知將成婚時兩青年男女在壞人挑撥下,竟反目成仇,弄得兩家父母,不知如何是好。正值六省巡按過境,兩家父母告之其冤屈,巡按查訪懲辦了挑唆壞蛋,隨後傳來世無雙和貌如花,當堂便為兩人主婚,並笑吟吟地道:因陋就簡,甜茶代酒,洞房花燭,兩家和合。喜娘趁機攙新郎新娘,先男後女,各呷一品,稱為和喜茶。當然和喜傳說無以稽考,南通鄉下吃和喜茶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不過當今和喜茶更為簡單,就是新娘回門時,下午灌兩熱水瓶甜茶,拿回去供全家親友一同品嘗。

【坐富貴】

新郎新娘走進洞房後,床前踏板上放著兩張方凳,面對面而坐,然後由一位多子女且丈夫仍健在的老嫗,端來團圓甜茶,一條羹一條羹、先男後女喂進二人嘴裡,當然新郎“吃口粗”,眼睛不眨就將小團圓吞下了,而新娘則不然,則緩緩將團圓咽下,記住母親的囑咐不可動牙齒嚼碎,嚼碎謂“嚼子”。連喂三口,謂之“連中三元”。

稍傾,新郎起身,雙手卸去新娘頭頂的文明紗帽,類似當今時髦的紅蓋巾。老嫗早已準備好的紅絲線,一頭用嘴咬緊,一邊絞成三角形,在新娘臉上連扯三把,將新娘前額的乳毛扯去,謂之“開臉”,表示新娘從此由黃花閨女而轉變為媳婦。

【鬧新房】

照理新娘開臉之後就可關門圓房,然而一班新郎同輩的親友和夥伴們,不會甘心,前擠後擁到新房嬉鬧,謂之“鬧新房”。這亦是對新婚夫婦表示祝賀的一種形式,男家也不阻擋。因據傳可以驅除邪魔,祈福保平安的措施,怕的“人不鬧、鬼要鬧”,這樣大家一鬧時,“鬼”就無插足的餘地。

鬧新房也有惡作劇的,揪著新娘的公公扮“扒灰老兒”,面也塗得烏漆抹黑,頸項掛一把扒灰榔頭,被推進新房,還逼著他嘴裡高喊:誰扒灰就像我!有時鬧得不得停歇,則由族長出面調角“圓彎”,方才讓新郎新娘圓房,因有規定圓房的時刻不能超過半夜前亥時,因數時已變成翌日的日子。

現今鬧新房依然存在,其方法大變,逼新娘新郎在眾人面前接吻,或吃絲線吊蘋果、喝交杯酒等等,不過鬧得開心,也就算了,主家巴望兒子婦媳圓房,他們也就了掉一樁心思。

【摸喜果】

喜果是在新郎新娘未走進洞房前,就由專請的夫婦雙全的老嫗,在替新房鋪床之時早就放下了“埋伏”,把紅棗、蓮子、糖果、花生等等偷放在新床的四角,或繡花鴛鴦枕底下,都均勻伴放完畢。不過當晚不可“越矩”,非待翌晨,等新郎新娘下床之後,一旦敞開洞房門時,則由幾個早守候的男孩子一哄而起,魚貫而入,爭先恐後去“摸喜果”。倘若屆時無孩子參加,大人也唆使怯生的孩子們去“采寶”,主家巴望摸喜果的男孩越多越喜歡,如果孩子聚眾成群,意味著“子孫滿堂”。

隨著時代的推移,摸喜果風俗已經漸趨淡薄,有的甚至被淘汰,唯發喜果被發喜糖所替代。發喜糖範圍擴到很廣,除單位的同事外,幾乎居民小組每家每戶都能發到,親友更不用贅言,宴桌上發,上禮簿發,反正糖果滿天飛,香煙變了樣。

【回門】

婚後三天,新娘回娘家稱謂“回門”。南通有個老規矩,新娘一定要走在新郎前頭。本來平時走路,總是丈夫率領妻子,為甚回門新娘要走在前頭?據傳與視“女子為小人”的孔子有關。孔子與孔二夫人正新婚燕爾時,孔子方發現新娘子所做的事往往超過他的預料,故此視女子為小人的想法一下子有了收斂,舉孔二夫人回門之時走前頭也數孔子的自知之明而愧疚。

該日上午,夫妻雙雙攜帶禮品,歡歡喜喜由新娘領頭帶新郎湧向她娘家。新娘家往往趁女兒回門時辦喜酒,然而這天女兒和女婿一樣成了家中的貴賓,可以分別坐首席。下午,夫妻倆必需在太陽沉落西山之前,趕忙返回新郎家,謂之“兩頭紅”,往後夫婦一直要同住一月,謂之“月不空房”,意為著婚事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