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原創」紅色帝國的猙獰巨獸——花尾鴿地效飛行器

花尾鴿地效飛行器 

1987年,美國用間諜衛星對蘇聯境內的敏感地區大肆拍照偵察,

在裡海發現蘇聯人正秘密試驗一種既像飛機又像船的怪物。與水上飛機不同的是它幾乎貼著水面高速飛行,以此躲避雷達追蹤。

1986 年 7 月 16 日(一說 1987 年),花尾鴿,工程代號“專案903”在伏爾加河畔下水。 “花尾鴿”是一種反艦導彈地效飛行器發射平臺,

總設計師 V.Kirillovykh。 在 花尾鴿的機背上,裝有三套 KT-152 二聯裝 3M80 或 3M80M“白蛉”(北約稱 SS-N-22“Sunburn”)超音速反艦導發射裝置。機長 73.8 米(242 英尺),翼展 44 米(144 英尺4英寸),起飛重量 400 噸(882,000 磅)。

“花尾鴿”

“花尾鴿”在機首裝有 8 台 NK-87 渦扇發動機,單台推力 13,000 公斤。“花尾鴿”在排水狀態時,航行速度為 20-100 公里/小時,

航程 400 公里;巡航飛行高度 1-5 米,在 3 米左右高度巡航時,速度為 450-550 公里/小時,航程 3,000 公里,最大飛行高度 7,500 米。起降時最大允許浪高 2.5-3.5 米。

“花尾鴿”發射“白蛉”反艦導彈

遺憾的是,雖然有這麼強大的攻擊力和獨特性能,第一架“花尾鴿”卻始終沒有服役,原因到目前為止對外界仍是個謎。

第二架“花尾鴿”也是一架導彈攻擊地效飛行器,但在 1989 年“共青團員號”失事後,正在建造中的它被修改設計,最後成了一艘搜索救援地效飛行器,代號“救星”。它裝有 8 台發動機,執行搜索任務時典型飛行高度 500 米,最高 3,000 米。機組 9 人,另可載 19 名救援人員和 150 名傷患(含 70 副擔架)。該機最後沒有完成建造。

未能完成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