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和臨潁老鄉聊聊記憶中的臨潁味道

臨潁北接許昌,南望漯河,東接鄢陵、西華,西連襄城,西南與舞陽為鄰,這裡就是我的家鄉。

跟大家聊聊我們家鄉平常吃到的家鄉飯,每到吃飯的時間,可能有人跑到西關或火車站附近去吃項記燴面。項記燴面招牌式雞絲燴面,燴面沒有那麼多湯水。紅油雞塊熬煮得香噴噴的,讓人垂涎欲滴,老闆也捨得放雞塊,味鹹、香,可能還有些麻辣。所以這個店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隊等著吃燴面。

除了燴面,其他小攤上的面也非常可口。我曾在一個夜市的攤上吃過一次炒拉條。師傅從一團軟軟的面裡飛快地抽出一條鉛筆粗細的麵條,竟不會斷,大概夠一人份了,
才掐斷,然後上鍋炒制,加入羊肉、洋蔥等,最後配以孜然調料,連我這麼最不愛吃洋蔥的人,那次也吃了個精光。出來擺攤賣飯的都有幾下真功夫,絕不掛羊肉賣狗肉,如果他說是拉麵或者刀削麵或者手擀面,那就不是機器意義上的拉麵或刀削麵。

除了跑遠路吃項記燴面,更多的人選擇就近吃一份熱騰騰香噴噴的熱乾麵,或者滑溜筋道的涼皮。熱乾麵和涼皮估計全國都有賣的,但臨潁的卻有自己的特色,首先是盛的用具,其他地方我見大多是大瓷碗,那種笨重的黃綠色的瓷碗據多,而臨潁的盛具仿佛是有文件規定了一樣,熱乾麵多是小紅盆,而涼皮是有著藍色花紋的瓷盤。如果誰家不是這樣,立馬會引起別人詫異的目光。

其次是面的配料,我在其他地方吃的熱乾麵都力求正宗,正宗的是什麼樣呢?我沒去過武漢並不清楚,但從這些各個店裡的情況可以推測出,正宗的熱乾麵應該是面和豆芽同煮,撈出來後,配以小蔥、榨菜,然後各種調料。臨潁的熱乾麵就不同在配料上,它沒有豆芽、小蔥、榨菜,代替的是菠菜或者韭菜,還有麵筋,之後才是大勺的芝麻醬及其他作料,淺黃色的麵條配著綠綠的蔬菜,
夾雜著芝麻醬的濃香,令人胃口大開。因為面幹,所以需要有湯,湯就是煮面的麵湯,可能是面裡添加了其他東西的緣故,麵湯的味道也很特別。

等到了晚上,就有賣豆腐腦的攤販出來了,不用招牌,不用吆喝,別人一看那架子車,就知道是賣豆腐腦的。說起來,賣豆腐腦的也似乎有專門的章程:一輛人力架子車改裝的車上,一頭放著豆腐腦,裝豆腐腦的甕是用白布包著的蓋子蓋上的,一頭放著鹵料,也是深色的大甕裝的。臨潁豆腐腦的鹵料和別的地方不同,它也像胡辣湯,但味道迥異,它更多的是香味,而全無辣味,說是鹵料,其實也可以單喝,但似乎沒人單喝。盛半碗豆腐腦,然後用木勺盛半碗鹵料,加一些芝麻醬或者韭花,香噴噴的豆腐腦就可以開吃了,這碗豆腐腦裡出來白嫩的豆腐腦還有麵筋、粉皮,我最喜歡的是他們自製的麵筋,大塊大塊的,筋道又香,令人回味無窮。

早上可以在外面吃早點,早點都是河南風味的,胡辣湯、八寶粥、豆腐腦、油條、水煎包、菜角等。胡辣湯多是北舞渡的,逍遙鎮的倒不多。最值得一吃的是水煎包,臨潁的水煎包好像沒有葷素之說,一般都是肉的,而且並不是我討厭的那種說是肉的其實全是粉條的那種,它一般是肉和大蔥的。水煎包的底被煎得焦黃,白白嫩嫩的煎包皮,微微透著紅紅肉餡,誘人的香味撲鼻而來,咬一口,軟軟香香的,肉的香和著蔥的香,讓人欲罷不能。我在其他地方從來沒有見過臨潁的煎包,其他地方的除了餡不好吃以外,面也是死硬死硬的,很少有煎得焦黃的,大多時候過了火,泛著黑色。

如果你去一個小鎮上,賣早點的或許還保持著古樸的情形,一口大鍋,熱騰騰的胡辣湯,湯上浮著一層翠綠的蔥花,鍋裡放著一把木勺,鍋邊是整齊一摞寬口藍邊瓷碗。旁邊可能是炸油條的,金燦燦的油條在鍋裡洗了澡,精神抖擻地站在漏網上,再旁邊的空地就擺了矮桌矮椅,桌椅都是很長的條凳,可能是長木板搭建的,使用的年數久了,黑黑地泛著亮光。這些便是常見的早點情景了。

臨潁人民將這些古樸的做飯手藝忠誠地傳承了下來,恪守貨真價實的理念,從不偷奸耍滑,從不投機取巧,讓每一個走出臨潁的人都無限懷念家鄉的那些獨有的飲食,而這些飯香也在記憶中無限擴散,直至終老。

說起來,賣豆腐腦的也似乎有專門的章程:一輛人力架子車改裝的車上,一頭放著豆腐腦,裝豆腐腦的甕是用白布包著的蓋子蓋上的,一頭放著鹵料,也是深色的大甕裝的。臨潁豆腐腦的鹵料和別的地方不同,它也像胡辣湯,但味道迥異,它更多的是香味,而全無辣味,說是鹵料,其實也可以單喝,但似乎沒人單喝。盛半碗豆腐腦,然後用木勺盛半碗鹵料,加一些芝麻醬或者韭花,香噴噴的豆腐腦就可以開吃了,這碗豆腐腦裡出來白嫩的豆腐腦還有麵筋、粉皮,我最喜歡的是他們自製的麵筋,大塊大塊的,筋道又香,令人回味無窮。

早上可以在外面吃早點,早點都是河南風味的,胡辣湯、八寶粥、豆腐腦、油條、水煎包、菜角等。胡辣湯多是北舞渡的,逍遙鎮的倒不多。最值得一吃的是水煎包,臨潁的水煎包好像沒有葷素之說,一般都是肉的,而且並不是我討厭的那種說是肉的其實全是粉條的那種,它一般是肉和大蔥的。水煎包的底被煎得焦黃,白白嫩嫩的煎包皮,微微透著紅紅肉餡,誘人的香味撲鼻而來,咬一口,軟軟香香的,肉的香和著蔥的香,讓人欲罷不能。我在其他地方從來沒有見過臨潁的煎包,其他地方的除了餡不好吃以外,面也是死硬死硬的,很少有煎得焦黃的,大多時候過了火,泛著黑色。

如果你去一個小鎮上,賣早點的或許還保持著古樸的情形,一口大鍋,熱騰騰的胡辣湯,湯上浮著一層翠綠的蔥花,鍋裡放著一把木勺,鍋邊是整齊一摞寬口藍邊瓷碗。旁邊可能是炸油條的,金燦燦的油條在鍋裡洗了澡,精神抖擻地站在漏網上,再旁邊的空地就擺了矮桌矮椅,桌椅都是很長的條凳,可能是長木板搭建的,使用的年數久了,黑黑地泛著亮光。這些便是常見的早點情景了。

臨潁人民將這些古樸的做飯手藝忠誠地傳承了下來,恪守貨真價實的理念,從不偷奸耍滑,從不投機取巧,讓每一個走出臨潁的人都無限懷念家鄉的那些獨有的飲食,而這些飯香也在記憶中無限擴散,直至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