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把孩子給別人帶,挖個坑讓孩子待!它們的奇葩帶娃方式超乎你想像

作者 / 范忠勇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5月刊

延續基因、繁衍種群是每個物種的天性。為了繁衍後代,鳥類在產卵和孵化的過程中各有高招。比如企鵝、塚雉、大杜鵑,它們的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孵卵方式。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企鵝、塚雉、大杜鵑這三種鳥類是如何孵卵的吧,順便看看誰最讓你大跌眼鏡!

圖片來源網路

帝企鵝:孵卵是爸爸的活

鳥類通過產卵、孵卵繁殖後代,孵卵能否成功是鳥類繁衍最為重要的環節。鳥媽媽和鳥爸爸在孵卵期間,

有雙親孵卵、單親孵卵和群體孵卵等幾種方式。有些鳥類的孵卵行為由雌鳥完成,如在樹幹中築洞為穴的犀鳥,孵卵期內雄鳥主要負責為雌鳥覓食補充能量;家燕、 天鵝、 鶴等鳥類,雌雄親鳥輪番上陣, 共同擔負孵卵任務;水雉、彩鷸等一妻多夫的鳥類,則有著更為獨特的孵卵方式, 孵卵由雄鳥獨自完成。

但也有例外, 企鵝家族中體型最大的帝企鵝,

儘管在繁殖季也是一夫一妻, 但孵卵卻是由企鵝爸爸完成的。企鵝爸爸用腹部下方佈滿血管的育兒袋緊緊將蛋包裹,始終保持蛋溫在36℃左右,經受住了南極的嚴寒考驗。在60多天裡帝企鵝爸爸不吃不喝,僅僅依靠自身體內儲存的脂肪維持體能,直到小企鵝破殼而出。

帝企鵝在孵蛋

塚雉:挖個坑給孩子待

塚雉會在森林中花費大量的時間收集枯枝落葉, 並在地面刨出一個坑, 再將這些有機質埋進去。雌鳥將自己的卵埋在帶有有機質的土塚裡,最後蓋上沙土, 形成一個孵卵塚,塚直徑可達5米,一個孵卵塚內的卵有時可達30多枚。

這些卵借助有機物質發酵產生的熱量進行孵化,這種孵卵方式與爬行動物的孵化方法極為相似。

更為神奇的是,在孵化期間,塚雉雄鳥會用翅翼下部無羽的部分貼近腐土堆或把頭探進去測量溫度,從而增減樹葉和泥土以調節巢內溫度,使巢內溫度保持在33℃左右。

塚雉,圖片來源網路

大杜鵑:自己的孩子讓別人帶

杜鵑是另一類聰明的鳥類,

它們不會自己築巢,而將孵卵和育雛的工作交給別人,直接在其他鳥類的巢中產卵和孵化。它們通常團夥作戰,大杜鵑們在繁殖期會一直不斷地鳴叫, 同時在空中盤飛,以吸引宿主鳥類的注意,等宿主鳥類外出驅趕它們時,埋伏在附近的其他大杜鵑會趁機飛到巢中,產下一枚自己的蛋,並叼走宿主的一枚蛋。

大杜鵑的卵在大小、顏色和斑紋上都儘量模擬宿主的蛋,但通常都偏大。畫眉、家燕、伯勞或葦鶯等宿主鳥類,對自己和杜鵑的卵通常缺乏辨識能力。在宿主的精心孵化下,由於大杜鵑的卵孵化期較短,雛鳥往往比宿主的雛鳥先出殼,出殼後的杜鵑雛鳥會將宿主的卵或雛鳥推出巢外,自己獨享宿主的餵養。 尚不知情的宿主出於本能辛勤地哺育杜鵑雛鳥,直到杜鵑雛鳥離巢。

葦鶯正在餵養一隻杜鵑

看完不禁感歎:這些鳥類的孵卵方式真的很奇葩!不過知力君最佩服的還是大杜鵑,能這麼謹慎而周密地策劃出“狸貓換太子”的好戲。小夥伴們覺得呢?

大杜鵑的卵在大小、顏色和斑紋上都儘量模擬宿主的蛋,但通常都偏大。畫眉、家燕、伯勞或葦鶯等宿主鳥類,對自己和杜鵑的卵通常缺乏辨識能力。在宿主的精心孵化下,由於大杜鵑的卵孵化期較短,雛鳥往往比宿主的雛鳥先出殼,出殼後的杜鵑雛鳥會將宿主的卵或雛鳥推出巢外,自己獨享宿主的餵養。 尚不知情的宿主出於本能辛勤地哺育杜鵑雛鳥,直到杜鵑雛鳥離巢。

葦鶯正在餵養一隻杜鵑

看完不禁感歎:這些鳥類的孵卵方式真的很奇葩!不過知力君最佩服的還是大杜鵑,能這麼謹慎而周密地策劃出“狸貓換太子”的好戲。小夥伴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