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十九大第二場記者會:走進新時代,除了法安天下,我們怎樣德潤人心?

這五年裡

你一定聽說過

《智取威虎山》

《湄公河行動》

《狼圖騰》

以及打破好萊塢壟斷

躋身全球票房T100的

《戰狼2》

這些國產電影

無論在票房上

還是在觀眾的口碑上

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五年來

習近平總書記

親自謀劃

全面佈局

在文藝工作

新聞輿論

網路資訊

哲學社會科學等方面

開創了新的局面

力度之大

前所未有

10月20日

十九大第二場記者招待會召開

主題是加強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

緬甸記者問

“中央文明辦”是什麼部門?

他還表示

美國記者問

中美在全球的受歡迎程度

不相上下了

他很疑惑

香港記者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對法治建設有啥用?

他想不明白

道德的文化與文化的道德水乳☆禁☆交融

在過去的五年裡,文化發展讓中國品牌、中國聲音、中國形象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古往今來,道德是優秀文化的精髓。例如,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

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結合時代,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優秀的文化為道德觀念的發展注入靈魂的力量。五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走進新時代

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再次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

國無德而不興,人無德而不立。縱觀歷史長河,帝國崩潰、王朝覆滅、執政黨下臺,無不與其當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踐德有關,無不與其當權者作風不正、腐敗盛行、喪失人心有關。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人民才會像北極星一樣,緊緊環繞在你的身邊,這就是它的力量所在。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法律是準繩,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範、引導社會生活,這就是法治。

進入新時代,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要解決好這些矛盾和問題單單就事論事、就法治論法治是不夠的。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同時不能偏廢。

只有著眼全域、系統謀劃,特別要立足我國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重視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導,著力培植人們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觀念,才能營造起全社會都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的文化環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二者相輔相成,必將激發出中華兒女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堅實力量!

德與法的結合迸發出前行的磅礴之力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在二者結合的過程中,立法時,要將法融入德;執法時,要以德作為精神指引;司法公正,則是一支平衡德與法的杠杆。

同時,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想實現把德治融入法治建設,法治人才的培養必不可少。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指出,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法治人才培養上不去,法治領域不能人才輩出,全面依法治國就不可能做好。

去年塵埃落定的“狼牙山五壯士”名譽侵權案,你還記得嗎?侵犯烈士名譽的被告被法院判決,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

在這起案件中,法治不僅維護了革命先烈及其親屬的合法權益,更承擔了為共和國先烈正名及捍衛社會道德底線的社會責任。

就如同個案中體現的這樣,在現代化國家治理過程中,要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的突出問題。比如正在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正在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讓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對見利忘義、制假售假的違法行為,加大執法力度,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代價。

同時,我們更要學會利用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養。

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漫長奮鬥中,積累了豐厚的道德養分,將使法治迸發出磅礴之力,為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提供堅實的基礎。

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結合時代,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優秀的文化為道德觀念的發展注入靈魂的力量。五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走進新時代

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再次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

國無德而不興,人無德而不立。縱觀歷史長河,帝國崩潰、王朝覆滅、執政黨下臺,無不與其當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踐德有關,無不與其當權者作風不正、腐敗盛行、喪失人心有關。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人民才會像北極星一樣,緊緊環繞在你的身邊,這就是它的力量所在。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法律是準繩,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範、引導社會生活,這就是法治。

進入新時代,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要解決好這些矛盾和問題單單就事論事、就法治論法治是不夠的。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同時不能偏廢。

只有著眼全域、系統謀劃,特別要立足我國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重視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導,著力培植人們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觀念,才能營造起全社會都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的文化環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二者相輔相成,必將激發出中華兒女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堅實力量!

德與法的結合迸發出前行的磅礴之力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在二者結合的過程中,立法時,要將法融入德;執法時,要以德作為精神指引;司法公正,則是一支平衡德與法的杠杆。

同時,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想實現把德治融入法治建設,法治人才的培養必不可少。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指出,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法治人才培養上不去,法治領域不能人才輩出,全面依法治國就不可能做好。

去年塵埃落定的“狼牙山五壯士”名譽侵權案,你還記得嗎?侵犯烈士名譽的被告被法院判決,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

在這起案件中,法治不僅維護了革命先烈及其親屬的合法權益,更承擔了為共和國先烈正名及捍衛社會道德底線的社會責任。

就如同個案中體現的這樣,在現代化國家治理過程中,要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的突出問題。比如正在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正在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讓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對見利忘義、制假售假的違法行為,加大執法力度,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代價。

同時,我們更要學會利用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養。

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漫長奮鬥中,積累了豐厚的道德養分,將使法治迸發出磅礴之力,為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提供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