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罵聲中數錢……《生化危機》電影的成功之道

隨著《生化危機:終章》在國內的上映,生化危機系列電影終於結束了長達十五年的漫長征程。它最後旅程可謂一波三折,一方面,北美觀眾反映冷淡毫不買帳,首日票房歷代最差;另一方面,

中國觀眾熱情爆棚票房火爆,直接領跑國內票房。一方面,游戲迷和影評人紛紛叫好,保羅安德森和米拉喬沃維奇這對圈錢夫妻終於不用讓他們的眼睛再次受到傷害;另一方面,影迷對於系列終結戀戀不捨,紛紛向愛麗絲致以最後的敬意。

《生化危機》的電影是個極度另類的存在,它前進的道路上不乏倒彩和謾駡。即便如此,它也已經在遊戲改編電影史上書寫了輝煌的一筆,

成為一座難以企及的高山。

遊戲改編電影的奇跡

在這個非常講究IP的年代,越來越多的遊戲試圖改編成電影,既能圈一波粉絲的錢,又能擴大遊戲知名度,豈不美哉?事實證明這只是個美好的願景,無數的廠商為此趟渾水,結果卻只是賠了金錢,

砸了招牌。

近期的遊戲改編電影(簡稱“遊改電影”)依舊維持著十年前“十部遊改九部撲街”的水準。去年,暴雪成功證明了即使是擁有全球最頂尖的品牌,認真拍出來的片也就只夠勉強回本,而且還是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國玩家爆棚的情懷。而另一大廠育碧繼2010年《波斯王子》失利,“猴子系列”的另一作《刺客信條》再次跪倒。

考慮到《全境封鎖》的遊戲表現,不知育碧哪來的信心拍真人電影

也有的遊改電影第一部拍得不錯,但第二部的平庸使系列就此終結,比如《古墓麗影》,《寂靜嶺》。如此橫向對比,一部能夠連拍了六部,還部部賺錢的系列簡直是前無古人(很有可能也後無來者)的存在。

生化危機前五部票房及成本(摘自IMDB)

生化危機電影的票房,到第五部為止一共大約有9億美元,這個數字在票房日益膨脹的今天可能並不是很耀眼,大概也就是一部漫威爆米花大片的正常表現。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以下要素,就發現這個票房其實相當之逆天了:

首先,生化危機是一個中低成本電影,它根本不是一部“大片”。

其次,生化危機系列全部是R級電影,本身觀影群眾大受限制。

最後,生化危機在主流評分網站評價一直不高。

這麼一部口碑不咋地的R級電影,能夠每一部都取得不錯的票房,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一件奇事。到底生化危機的電影吸引了怎樣的觀影群體?這我們將在下文分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去看電影的觀眾十有八九並非遊戲玩家,他們之中甚至有人不知道生化危機還有遊戲。

如果你自詡生化危機遊戲粉絲還給這爛片捧場,我懷疑你不是真正的粉絲

生化危機的遊改電影是怎麼得罪玩家的?

對於生化危機遊戲,有的玩家喜歡早期偏古典恐怖的,有的喜歡後期偏動作射擊的(隨著7的發售現在又多了一種門類了)。但是生化危機遊改電影,對大多數玩家來說似乎僅僅具有吐槽的價值。粉絲之所以試圖把遊戲和電影劃清界限,並不完全是因為電影拍得爛。更主要的是因為,電影一邊從遊戲中胡亂摘取元素,另一邊構造著天馬行空的故事,最後的效果完全就是對遊戲的一種褻瀆。

生化危機也有CAPCOM官方的CG電影,雖然頗受玩家好評,但知名度遠遠比不上真人電影

客觀地來說,生化危機電影的第一部是相當不錯的恐怖片,故事上可以看作是遊戲的外傳,雖然沒有我們熟悉的男女主角,但是有安佈雷拉,有喪屍,有舔食者。導演沒有刻意把大量遊戲要素硬塞入電影,以博得遊戲玩家的好感,而是另闢蹊徑,在整體氛圍上把握原作生存恐怖的內涵。就這點來說,當年的保羅安德森導演確實相當有才。

“僵屍之父”喬治•羅梅羅原有機會執導此片,可惜因劇本分歧未能如願

而第二部則開始展露了系列精神分裂的態勢。總的來說,沒有米拉的片段都挺恐怖的,有米拉的片段都挺扯淡的。一方面,浣熊市病毒爆發橋段對遊戲場面完美還原,而西耶娜•蓋爾利飾演的吉爾也完美把握了遊戲的神韻。本來這一切都預示著這部續集更加出色,但是,米拉的角色把一切都毀了。

吉爾這演員選得神形兼備

當米拉騎著摩托飛進教堂時,整個電影的畫風陡然轉變。先前幾個人被僵屍犬圍得生存無望,米拉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問題。此後,整個電影像是兩類玩家同台表演,一方面是吉爾為代表的黑魂玩家,另一方面則是愛麗絲為代表的無雙玩家,吉爾拿著小手槍慫出一片天,愛麗絲掄起拳頭就殺進僵屍群。最後的高☆禁☆潮段落,愛麗絲和追擊者上演拳擊大戰,這個在《生化危機3》嚇尿無數玩家的不死怪物也淪落到了配愛麗絲練拳的檔次,只能說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淚。

追擊者表示:請大家關注我本片中精彩的感情戲演繹

從第三部起,整部片子就開始脫離遊戲架構,天馬行空了。到了第四部,連情節都不重要了。甚至,邏輯都不重要了。但是即使整個電影在劇情和遊戲已經背道而馳十萬八千里,電影依舊能夠在遊戲中找點東西塞進來。其中最明顯的還是各種遊戲角色。這些角色的還原度參差不齊,但普遍差了點神韻。於是我們看到了塊頭縮減的克裡斯,大餅臉的克雷爾,邋遢大叔版的里昂。但是,這些角色的毀滅性加在一起都沒有威斯克嚴重。

遊戲中里昂真應該向電影中這位取取經

當威斯克和他的兩頭喪屍犬登場時,所有人都驚呆了:端坐在一個酷似馬桶的座椅上,縮水的身高,鼓起的腮幫,後延的髮際線,讓威叔的所有迷妹心碎,被生化危機玩家送了“二狗叔”的稱號。還好,在遊戲中威叔本人已經在火山口屍骨無存,否則他的棺材板早就壓不住了。

請諸位讀者自行感受一下這氣質

坦誠地說,現實中的人長得再漂亮,再帥氣,比起遊戲CG裡的俊男靚女看上去總是差了那麼回事,更別提這本來就是部請不起大明星的低成本電影。這些角色的加入,恐怕對於游戲迷來說更多的是吐槽的價值。加上劇本越來越突出愛麗絲個人秀的時候,別的角色的戲份被大幅度擠佔,塑造也毫不用心。在前幾部,有些人物的犧牲讓人頗為動容,而後來的配角更像是走完過場領盒飯的。

電影中的卡洛斯雖然和遊戲中不太像,但塑造得比遊戲還強

最後,電影還不乏一些對遊戲CG的模仿,比如第二部照搬了《代號維羅妮卡》的開場,第四部抄了《生化危機5》中克裡斯謝娃和威斯克的一場對決,第五部複製了《生化危機4》里昂和艾達的初見。山寨後的主角統統替換成了愛麗絲,這些場麵糊一糊普通觀眾還湊合,在游戲迷看來,也就是畫虎類犬的水準。

值得一提的是,生化危機遊戲也有模仿電影的橋段。第一部出現的紅皇后,和躲雷射光束的經典橋段,被照搬到了遊戲《安佈雷拉歷代記》中,這也算得上是電影的逆輸出吧。

既然生化危機電影被粉絲深惡痛絕,那它的商業成功究竟源於何處?生化危機電影商業上最成功之處,恰恰是明白了遊戲粉絲對於電影的票房貢獻根本是杯水車薪。

生化危機電影的商業成功之道:不把粉絲當回事

一部電影要獲得商業成功,就必須要有明確的商業定位。眾多遊改電影的失敗,都是高估了“遊戲粉絲片”的受眾購買力。依然是魔獸的例子,魔獸無疑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遊戲受眾群體,但是依靠上千萬信徒的力量似乎也難以讓電影盈利。而其他公司的遊戲IP,恐怕粉絲群體規模和魔獸比差不止一個檔次。

“情懷”的力量往往只夠消耗一次,《魔獸》熱映期間有高喊著“為了聯盟為了部落”的人瘋狂刷場,但如果有第二部他們就不會這麼做了

生化危機初期定位是一部套著遊戲殼的僵屍片。在歐美,恐怖片一直有著極為穩定的觀影群體,即使口碑不好,票房也不會太爛。而且恐怖片一向以小博大,靠著極低的成本投入,運氣好往往能夠翻好幾倍。這類的恐怖片只要票房好,就能繼續拍下去,一直拍到爛得沒人看為止。

遊改電影還有個成功的案例是《憤怒的小鳥》,而它的定位則是闔家歡影片。顯然依靠《憤怒的小鳥》玩家情懷是極不靠譜的。

而從第四部起,當觀眾對這部恐怖片開始不太感冒時,生化危機開始轉型為動作片。但由於好萊塢的狂轟濫炸,觀眾對動作片屢見不鮮。因此作為遊改電影最普遍的類型,動作片早就成為一種作為供過於求的高風險片種。如果缺乏非遊戲賣點而口碑又不出色的話,基本上票房慘澹不可避免(由於電影的引進限額,中國觀眾目前還是很吃好萊塢大片的一套的)。

《刺客信條》重蹈《波斯王子》覆轍,其實都是栽在了一條溝裡

但是《生化危機》的情況和其他遊改電影已經大為不同,它靠著前三部已經形成了完全脫離遊戲,屬於自己的IP,這足以使它在動作片領域站穩腳跟。如果給這個IP定義關鍵字的話,那就是“暴打僵屍”和“愛麗絲”。

把觀眾騙進影院的獨門秘笈

儘管無數觀眾走出影院後大呼上當,但是他們畢竟為電影買了單。誠然,生化危機遊改電影有著吐不完的槽點,但是它有著無可替代的魅力,所以影迷才會一次又一次心甘情願地上當。

“打僵屍”的題材並不新鮮,但是“暴打僵屍”的電影恐怕目前除此一家別無分號。與絕大多數僵屍電影中人類的弱勢不同,生化危機電影從第二部起就明確了愛麗絲的戰神地位,所以,90%僵屍的結局只有一種:被愛麗絲打死,而其中的區別只是如何被愛麗絲打死。用大砍刀砍,用武士刀砍,用硬幣填充的霰彈槍打,不同於遊戲中傳遞的真實感,電影中的打法雖荒謬,但極具娛樂性和觀賞性。如果你對僵屍題材感興趣,而又不想被“虐”,只想圖個“爽”字,那生化危機絕對是你的不二選擇。

和荒唐的劇情相比,電影中動作場面的設計顯得相當用心

另一點則是米拉喬沃維奇的個人魅力了。愛麗絲的故事固然離譜,但是她的一顰一笑卻顯得如此真實。她完全是為米拉量身定做的角色,在系列拍攝中,導演已經成功把米拉飾演的愛麗絲個人形象同生化危機品牌緊密結合了起來。隨著米拉戲份的增多,愛麗絲的形象也愈發豐滿。米拉通過生化危機擴大了屬於自己的粉絲群體,而現今,更有觀眾僅僅是為了愛麗絲這個角色走進影院。因為這個角色陪伴了他們十幾年,雖然天天嘴上罵著這部電影,但是當它真完結的那一天,還真有一些捨不得。

愛麗絲這個角色成功定義了什麼是“女神”

導演成功向影迷灌輸了一點:所謂的生化危機,就是愛麗絲暴打僵屍的故事,非游戲迷的觀眾也自然而然接受了這種設定,他們也許並不知道遊戲中壓根沒有這號人物,不知道生化危機的遊戲劇情比電影好一百倍,甚至還有不少人壓根不知道有遊戲……..但是他們就吃這一套,對他們來說,沒有愛麗絲,沒有花式打僵屍,那還能叫生化危機嗎?

《生化危機》的電影未來極有重啟的可能,但是能否重現輝煌尚未可知

結語:真正的贏家

對於生化危機電影系列,不同人有著不同的感受,但是恐怕沒有人比系列總編劇兼大部分導演兼女主老公的保羅安德森同志更開心了:

通過電影,他找到了老婆。

通過電影,他給老婆找到了工作。

通過電影,他在銀幕上一次又一次秀老婆。

通過電影,他在玩家的謾駡聲中開心地數錢。

如今,他又開始在電影中秀女兒了。

“生化危機系列真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恐怕沒有人比他更有資格說這句話了。

請大家記住這對圈錢夫妻

如果你自詡生化危機遊戲粉絲還給這爛片捧場,我懷疑你不是真正的粉絲

生化危機的遊改電影是怎麼得罪玩家的?

對於生化危機遊戲,有的玩家喜歡早期偏古典恐怖的,有的喜歡後期偏動作射擊的(隨著7的發售現在又多了一種門類了)。但是生化危機遊改電影,對大多數玩家來說似乎僅僅具有吐槽的價值。粉絲之所以試圖把遊戲和電影劃清界限,並不完全是因為電影拍得爛。更主要的是因為,電影一邊從遊戲中胡亂摘取元素,另一邊構造著天馬行空的故事,最後的效果完全就是對遊戲的一種褻瀆。

生化危機也有CAPCOM官方的CG電影,雖然頗受玩家好評,但知名度遠遠比不上真人電影

客觀地來說,生化危機電影的第一部是相當不錯的恐怖片,故事上可以看作是遊戲的外傳,雖然沒有我們熟悉的男女主角,但是有安佈雷拉,有喪屍,有舔食者。導演沒有刻意把大量遊戲要素硬塞入電影,以博得遊戲玩家的好感,而是另闢蹊徑,在整體氛圍上把握原作生存恐怖的內涵。就這點來說,當年的保羅安德森導演確實相當有才。

“僵屍之父”喬治•羅梅羅原有機會執導此片,可惜因劇本分歧未能如願

而第二部則開始展露了系列精神分裂的態勢。總的來說,沒有米拉的片段都挺恐怖的,有米拉的片段都挺扯淡的。一方面,浣熊市病毒爆發橋段對遊戲場面完美還原,而西耶娜•蓋爾利飾演的吉爾也完美把握了遊戲的神韻。本來這一切都預示著這部續集更加出色,但是,米拉的角色把一切都毀了。

吉爾這演員選得神形兼備

當米拉騎著摩托飛進教堂時,整個電影的畫風陡然轉變。先前幾個人被僵屍犬圍得生存無望,米拉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問題。此後,整個電影像是兩類玩家同台表演,一方面是吉爾為代表的黑魂玩家,另一方面則是愛麗絲為代表的無雙玩家,吉爾拿著小手槍慫出一片天,愛麗絲掄起拳頭就殺進僵屍群。最後的高☆禁☆潮段落,愛麗絲和追擊者上演拳擊大戰,這個在《生化危機3》嚇尿無數玩家的不死怪物也淪落到了配愛麗絲練拳的檔次,只能說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淚。

追擊者表示:請大家關注我本片中精彩的感情戲演繹

從第三部起,整部片子就開始脫離遊戲架構,天馬行空了。到了第四部,連情節都不重要了。甚至,邏輯都不重要了。但是即使整個電影在劇情和遊戲已經背道而馳十萬八千里,電影依舊能夠在遊戲中找點東西塞進來。其中最明顯的還是各種遊戲角色。這些角色的還原度參差不齊,但普遍差了點神韻。於是我們看到了塊頭縮減的克裡斯,大餅臉的克雷爾,邋遢大叔版的里昂。但是,這些角色的毀滅性加在一起都沒有威斯克嚴重。

遊戲中里昂真應該向電影中這位取取經

當威斯克和他的兩頭喪屍犬登場時,所有人都驚呆了:端坐在一個酷似馬桶的座椅上,縮水的身高,鼓起的腮幫,後延的髮際線,讓威叔的所有迷妹心碎,被生化危機玩家送了“二狗叔”的稱號。還好,在遊戲中威叔本人已經在火山口屍骨無存,否則他的棺材板早就壓不住了。

請諸位讀者自行感受一下這氣質

坦誠地說,現實中的人長得再漂亮,再帥氣,比起遊戲CG裡的俊男靚女看上去總是差了那麼回事,更別提這本來就是部請不起大明星的低成本電影。這些角色的加入,恐怕對於游戲迷來說更多的是吐槽的價值。加上劇本越來越突出愛麗絲個人秀的時候,別的角色的戲份被大幅度擠佔,塑造也毫不用心。在前幾部,有些人物的犧牲讓人頗為動容,而後來的配角更像是走完過場領盒飯的。

電影中的卡洛斯雖然和遊戲中不太像,但塑造得比遊戲還強

最後,電影還不乏一些對遊戲CG的模仿,比如第二部照搬了《代號維羅妮卡》的開場,第四部抄了《生化危機5》中克裡斯謝娃和威斯克的一場對決,第五部複製了《生化危機4》里昂和艾達的初見。山寨後的主角統統替換成了愛麗絲,這些場麵糊一糊普通觀眾還湊合,在游戲迷看來,也就是畫虎類犬的水準。

值得一提的是,生化危機遊戲也有模仿電影的橋段。第一部出現的紅皇后,和躲雷射光束的經典橋段,被照搬到了遊戲《安佈雷拉歷代記》中,這也算得上是電影的逆輸出吧。

既然生化危機電影被粉絲深惡痛絕,那它的商業成功究竟源於何處?生化危機電影商業上最成功之處,恰恰是明白了遊戲粉絲對於電影的票房貢獻根本是杯水車薪。

生化危機電影的商業成功之道:不把粉絲當回事

一部電影要獲得商業成功,就必須要有明確的商業定位。眾多遊改電影的失敗,都是高估了“遊戲粉絲片”的受眾購買力。依然是魔獸的例子,魔獸無疑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遊戲受眾群體,但是依靠上千萬信徒的力量似乎也難以讓電影盈利。而其他公司的遊戲IP,恐怕粉絲群體規模和魔獸比差不止一個檔次。

“情懷”的力量往往只夠消耗一次,《魔獸》熱映期間有高喊著“為了聯盟為了部落”的人瘋狂刷場,但如果有第二部他們就不會這麼做了

生化危機初期定位是一部套著遊戲殼的僵屍片。在歐美,恐怖片一直有著極為穩定的觀影群體,即使口碑不好,票房也不會太爛。而且恐怖片一向以小博大,靠著極低的成本投入,運氣好往往能夠翻好幾倍。這類的恐怖片只要票房好,就能繼續拍下去,一直拍到爛得沒人看為止。

遊改電影還有個成功的案例是《憤怒的小鳥》,而它的定位則是闔家歡影片。顯然依靠《憤怒的小鳥》玩家情懷是極不靠譜的。

而從第四部起,當觀眾對這部恐怖片開始不太感冒時,生化危機開始轉型為動作片。但由於好萊塢的狂轟濫炸,觀眾對動作片屢見不鮮。因此作為遊改電影最普遍的類型,動作片早就成為一種作為供過於求的高風險片種。如果缺乏非遊戲賣點而口碑又不出色的話,基本上票房慘澹不可避免(由於電影的引進限額,中國觀眾目前還是很吃好萊塢大片的一套的)。

《刺客信條》重蹈《波斯王子》覆轍,其實都是栽在了一條溝裡

但是《生化危機》的情況和其他遊改電影已經大為不同,它靠著前三部已經形成了完全脫離遊戲,屬於自己的IP,這足以使它在動作片領域站穩腳跟。如果給這個IP定義關鍵字的話,那就是“暴打僵屍”和“愛麗絲”。

把觀眾騙進影院的獨門秘笈

儘管無數觀眾走出影院後大呼上當,但是他們畢竟為電影買了單。誠然,生化危機遊改電影有著吐不完的槽點,但是它有著無可替代的魅力,所以影迷才會一次又一次心甘情願地上當。

“打僵屍”的題材並不新鮮,但是“暴打僵屍”的電影恐怕目前除此一家別無分號。與絕大多數僵屍電影中人類的弱勢不同,生化危機電影從第二部起就明確了愛麗絲的戰神地位,所以,90%僵屍的結局只有一種:被愛麗絲打死,而其中的區別只是如何被愛麗絲打死。用大砍刀砍,用武士刀砍,用硬幣填充的霰彈槍打,不同於遊戲中傳遞的真實感,電影中的打法雖荒謬,但極具娛樂性和觀賞性。如果你對僵屍題材感興趣,而又不想被“虐”,只想圖個“爽”字,那生化危機絕對是你的不二選擇。

和荒唐的劇情相比,電影中動作場面的設計顯得相當用心

另一點則是米拉喬沃維奇的個人魅力了。愛麗絲的故事固然離譜,但是她的一顰一笑卻顯得如此真實。她完全是為米拉量身定做的角色,在系列拍攝中,導演已經成功把米拉飾演的愛麗絲個人形象同生化危機品牌緊密結合了起來。隨著米拉戲份的增多,愛麗絲的形象也愈發豐滿。米拉通過生化危機擴大了屬於自己的粉絲群體,而現今,更有觀眾僅僅是為了愛麗絲這個角色走進影院。因為這個角色陪伴了他們十幾年,雖然天天嘴上罵著這部電影,但是當它真完結的那一天,還真有一些捨不得。

愛麗絲這個角色成功定義了什麼是“女神”

導演成功向影迷灌輸了一點:所謂的生化危機,就是愛麗絲暴打僵屍的故事,非游戲迷的觀眾也自然而然接受了這種設定,他們也許並不知道遊戲中壓根沒有這號人物,不知道生化危機的遊戲劇情比電影好一百倍,甚至還有不少人壓根不知道有遊戲……..但是他們就吃這一套,對他們來說,沒有愛麗絲,沒有花式打僵屍,那還能叫生化危機嗎?

《生化危機》的電影未來極有重啟的可能,但是能否重現輝煌尚未可知

結語:真正的贏家

對於生化危機電影系列,不同人有著不同的感受,但是恐怕沒有人比系列總編劇兼大部分導演兼女主老公的保羅安德森同志更開心了:

通過電影,他找到了老婆。

通過電影,他給老婆找到了工作。

通過電影,他在銀幕上一次又一次秀老婆。

通過電影,他在玩家的謾駡聲中開心地數錢。

如今,他又開始在電影中秀女兒了。

“生化危機系列真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恐怕沒有人比他更有資格說這句話了。

請大家記住這對圈錢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