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好孩子靠教育》:(4)兒童憋尿害處多,家長應該怎樣引導?

冉冉今年兩歲半了,最近媽媽發現冉冉上廁所時與以往有些不同。

平時,冉冉上午9點鐘的時候會要上一次廁所,但這兩天媽媽9點鐘把冉冉抱到廁所時,冉冉就掙扎著不要。

過一會,

媽媽就發現冉冉會站在沙發旁邊著發呆,小臉泛紅,雙腿來回磨蹭,然後就開始站著尿褲子,有時候還會把便便拉倒褲子裡。

為此,媽媽有些生氣,可是再把冉冉抱到衛生間,冉冉還是不願意上廁所,還是把尿和便便拉倒褲子裡。

冉冉的這種情況,

是屬於典型的兒童“肛欲期”。

2-4歲是孩子生理發育的“肛欲期”,會反復出現憋大便和憋小便的情況。

因為這時候的孩子生☆禁☆殖☆禁☆器官的肌肉正在發育,體驗控生☆禁☆殖☆禁☆器周圍的肌肉反復憋尿,能讓孩子體會一種性快感。

爸爸媽媽們不要一看到“性快感”就大驚失色,其實這是孩子正常的生理發育。

如果這時候家長太嚴厲,孩子就會造成心理壓力,反而憋尿的情況會更嚴重,造成大小便紊亂,

“肛欲期”不能正常度過,孩子就很難進入到下一個生理週期。

孩子一般到5歲以後,就可以很好的自覺上廁所了。

那麼在孩子處於特殊的生理期時,爸爸媽媽應該怎樣引導孩子呢?

(1)不要責駡孩子。教會孩子上廁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些孩子學會的快,

有些孩子學會的慢。所以家長要客觀看待自己孩子的情況,不要因為孩子反復尿褲子就責駡孩子,給孩子施加壓力。

(2)告訴孩子憋尿的害處。孩子幼小不懂事,偶爾體會過憋尿的快感,於是就把憋尿當成一種遊戲。所以,家長要告訴孩子憋尿會讓身體生病,

如果有尿就要及時上廁所。

(3)留意孩子想上廁所的先兆。排尿是受大腦控制的,每當尿液在膀胱中積攢到一定程度,大腦就會發出排尿的指令。這時孩子就容易出現一些想上廁所的“小動作”,比如坐立不安、夾腿、抖腿、面部緊張等,這時候家長就要立刻帶孩子去上廁所了。

(4)出門在外多留意廁所位置。帶孩子出門時,要時刻留意廁所的位置,一旦發現孩子想上廁所就立刻帶孩子去,不要讓孩子養成憋尿的壞習慣。

(5)異常情況,及時就醫。如果發現孩子出現排尿困難的情況,也要考慮是否是先天性的器官畸形,應該及時帶孩子前往醫院,讓醫生確認診治,以免耽誤了孩子的健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