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告別平臺幻影,像牛一樣好好做內容

作者:王利芬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最近聽了N多大咖中咖小咖的課,

都會把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十個公司舉出來,說有七個是互聯網平臺型的公司,聽得一些做不出平臺公司的創始人們兩眼發直,似乎平臺級公司的機會一直在那裡,你做不出來不是別的,是你不行,是你沒用。

在互聯網已經快速發展二三十年的今天,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的場景下,平臺級公司的機會非常渺茫,不僅如此,在消費升級的今天人們對好的內容和好的產品的需求標準也越來越高。

作為被馬雲的創業歷程深深激勵而離開央視這個平臺下海創業的我,因為沒有認知到互聯網平臺級的創業機會已經非常稀少,而在執念中徘徊了好幾年;只清楚地知道一個英語教師出身的馬雲做出了平臺級的公司這個結果,我就任性地、甚至也可以說是感性地上路了,糊裡糊塗在創業這條路上被各種互聯網的泡沫裹挾著、浸泡著,

跌跌撞撞了好幾年。

不僅是我本人,其實今天放眼望去,無論是雙創帶來的每分鐘8個公司誕生的洪流,還是人們飯桌上和私底下的閒談碎語,我看到有太多的人同樣被裹挾在時代的喧鬧中,並一點點喪失自我判斷的能力。我認識一個傳統產業的老闆,產品在中國市場拿到了第一的份額,接下來應該是做強的時候,他卻說他要做另外一個產業,那個產業與現在的行業有一定關聯,

但完全不同,之所以這樣選擇是他現在的行業最多只有幾百億的規模,他的夢想是做千億級的公司。我聽了心裡除了一驚還有幾絲悲涼,類似的話我在各個場合還聽過好多,我知道這是千億美金市值企業給這個時代投下的陰影,他們的光照有多亮,陰影就有多大。

這位傳統產業的老闆不是第一個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至今還沒有走出千億美金市值陰影的人。當我們看到高唱《野子》的賈躍亭大手筆佈局他所謂的生態,把租車、影視、體育、汽車這些八杆子打不著的行業捆綁在樂視的戰車下,不惜大筆舉債把自已置於懸崖邊時,我看到這些行為所釋放出來的清晰的信號,是他急於做大、做大、再做大。

在他內心深處某個褶皺裡,是否有千億美金市值的催促和召喚,或者說還想與馬雲、馬化騰一較高下?在許多企業家不經意的談吐中,我感覺到馬雲、馬化騰這二馬成為他們的一個跨不過去的心理門檻,一個莫名其妙的看不見的指揮棒,一個治不好的心疾。像二馬那樣做平臺,做千億美金級公司的夢想正如煉鋼的火星,在中國這個古老的大地上如同幾十年前的大煉鋼鐵般飛濺。

我是湖畔大學第一期的學員,聽了三次馬雲在開學上的講話,講話的舉例有所變化,但他打造企業的願景、使命、價值觀和戰略、KPI、組織與團隊,這個上三路和下三路基本沒變。但要記住,馬雲那柄六脈神劍只是針對阿裡而言奏效,對別的公司別的創始人就未必,我們學員中有幾個曾經回去照搬的,結果公司的人先跑掉一半。因為公司不是那個公司,時機也不是那個時機,行業也不是那個行業,駕馭人也不是那個人,執行團隊也不是那個團隊,一切的前提變了,結果當然不會如阿裡一樣如意。即便馬雲自己再把他的路重新走一次,極有可能不能如願。

平臺級公司和非平臺公司的路徑肯定不一樣,如果說馬雲的上三路和下三路這六種中草藥是玩轉公司的一劑藥方,那麼每種中草藥的劑量多少,食材來自哪裡,熬煮多少時間,一天喝多少次,在什麼時候喝,喝這個藥的同時不可以喝其它什麼藥,等等,這才是真正的秘密所在。

我想到了蘋果公司這個雄霸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的例子。蘋果的核心價值是把科技與美的結合做到了極致。2004年,我駕車在矽谷,看到高速公路邊巨大的看板上,一個個特立獨行的年輕人戴著白色的耳機聽著iPod沉溺其中,他們那種不能自拔的神態給我印象很深。當時正好有一個美國教授來看我,他是個音樂發燒友,他說要給我推薦一個非常好的小玩意,隨即掏出來一部新出的iPod,說這個東西竟然可以把他收藏幾十年的上百個唱片裝進來。我現在還清楚記得他當時說這話的神情,像極了牧師拿著《聖經》的樣子。2006年,我買了幾十部iPod,全裝上《贏在中國》中《在路上》那首歌的七個版本來送朋友,每個拿到的人都覺得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禮物。當這個iPod和電話結合起來時,魔術效果讓人瞠目結舌,天變了!它雖不是互聯網公司,但最後它的平臺威力連微信在它面前也顯得像個乙方。通過這個例子我想說,通向商業頂峰的道路條條都不同。

每個公司的未來看似都沒有路,但上了路也許就會找到新的路。

我在稍稍有一點商業感覺後找到的生存根基,是做內容。今天的創業圖景已不再是前幾十年互聯網跑馬圈地時的樣子,那個時候比賽的是駿馬迅疾的速度和開墾拓荒的能力,而今天,需要向縱深精耕細作,牛的專注和節律會成為新的競爭力,即便人工智慧在很多場景中也是在精度上向前掘進。

2012年、2015年,我曾參加了TED在北歐和巴西的兩場大會,每張門票都是6000美金之多,即便在那時,我也沒有意識到內容的重要性,更不認為TED模式會成為一個可以裂變的平臺。2017年初重新上路後,我開始走向自已的長項,做內容。我走進了幾個並不是明星的中國公司,在紀錄提問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還原這幾個公司在困境中的抉擇和掙扎,最後找到中長期發展的道路。每個公司的創始人我採訪的時間都超過10個小時以上,片比都是200:1,後期改動的次數有些超過百次。我第一次深度地走進了一個個創業公司剖開了橫斷面,讓人們看到今天競爭的戰場在哪裡展開,創業到底是怎樣的一條不歸路。

互聯網的上半場,是跑馬圈地的戰場,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跑不過馬雲的阿裡巴巴,馬化騰的騰訊,他們在馬群中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一騎絕塵,揚起的灰土漫過地平線,讓後來者看不清前方時,有的頂禮膜拜、有的恨之入骨、有的爭相效仿、有的暗暗較勁。

我猜想,是否圈地運動正在過去?他們圈地的過程搭建了今天後來者要用的許多基礎設施,我們只需在這些基礎設施上精耕細作就好,往深裡挖往精裡做就好,這就像牛,天天吃草天天反芻,最後才會有牛奶。在馬繼續展開雄姿奔跑的時候,牛不要被滾滾馬蹄聲分心分神,就會有自已的草吃,把草吃好了,當然可以擠出好奶。有好奶,還要讓人知道,進而佔領用戶的心智,這樣你就是一條有特色的牛。

結尾處,借用互聯網話語,弱弱地問一句,在駿馬已經開闢的疆場上,牛會是過剩時代贏在中國的物種嗎?

作者為優米網創始人、CEO,供職于中央電視臺,曾任《對話》總製片人兼主持人,曾創辦《贏在中國》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我是湖畔大學第一期的學員,聽了三次馬雲在開學上的講話,講話的舉例有所變化,但他打造企業的願景、使命、價值觀和戰略、KPI、組織與團隊,這個上三路和下三路基本沒變。但要記住,馬雲那柄六脈神劍只是針對阿裡而言奏效,對別的公司別的創始人就未必,我們學員中有幾個曾經回去照搬的,結果公司的人先跑掉一半。因為公司不是那個公司,時機也不是那個時機,行業也不是那個行業,駕馭人也不是那個人,執行團隊也不是那個團隊,一切的前提變了,結果當然不會如阿裡一樣如意。即便馬雲自己再把他的路重新走一次,極有可能不能如願。

平臺級公司和非平臺公司的路徑肯定不一樣,如果說馬雲的上三路和下三路這六種中草藥是玩轉公司的一劑藥方,那麼每種中草藥的劑量多少,食材來自哪裡,熬煮多少時間,一天喝多少次,在什麼時候喝,喝這個藥的同時不可以喝其它什麼藥,等等,這才是真正的秘密所在。

我想到了蘋果公司這個雄霸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的例子。蘋果的核心價值是把科技與美的結合做到了極致。2004年,我駕車在矽谷,看到高速公路邊巨大的看板上,一個個特立獨行的年輕人戴著白色的耳機聽著iPod沉溺其中,他們那種不能自拔的神態給我印象很深。當時正好有一個美國教授來看我,他是個音樂發燒友,他說要給我推薦一個非常好的小玩意,隨即掏出來一部新出的iPod,說這個東西竟然可以把他收藏幾十年的上百個唱片裝進來。我現在還清楚記得他當時說這話的神情,像極了牧師拿著《聖經》的樣子。2006年,我買了幾十部iPod,全裝上《贏在中國》中《在路上》那首歌的七個版本來送朋友,每個拿到的人都覺得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禮物。當這個iPod和電話結合起來時,魔術效果讓人瞠目結舌,天變了!它雖不是互聯網公司,但最後它的平臺威力連微信在它面前也顯得像個乙方。通過這個例子我想說,通向商業頂峰的道路條條都不同。

每個公司的未來看似都沒有路,但上了路也許就會找到新的路。

我在稍稍有一點商業感覺後找到的生存根基,是做內容。今天的創業圖景已不再是前幾十年互聯網跑馬圈地時的樣子,那個時候比賽的是駿馬迅疾的速度和開墾拓荒的能力,而今天,需要向縱深精耕細作,牛的專注和節律會成為新的競爭力,即便人工智慧在很多場景中也是在精度上向前掘進。

2012年、2015年,我曾參加了TED在北歐和巴西的兩場大會,每張門票都是6000美金之多,即便在那時,我也沒有意識到內容的重要性,更不認為TED模式會成為一個可以裂變的平臺。2017年初重新上路後,我開始走向自已的長項,做內容。我走進了幾個並不是明星的中國公司,在紀錄提問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還原這幾個公司在困境中的抉擇和掙扎,最後找到中長期發展的道路。每個公司的創始人我採訪的時間都超過10個小時以上,片比都是200:1,後期改動的次數有些超過百次。我第一次深度地走進了一個個創業公司剖開了橫斷面,讓人們看到今天競爭的戰場在哪裡展開,創業到底是怎樣的一條不歸路。

互聯網的上半場,是跑馬圈地的戰場,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跑不過馬雲的阿裡巴巴,馬化騰的騰訊,他們在馬群中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一騎絕塵,揚起的灰土漫過地平線,讓後來者看不清前方時,有的頂禮膜拜、有的恨之入骨、有的爭相效仿、有的暗暗較勁。

我猜想,是否圈地運動正在過去?他們圈地的過程搭建了今天後來者要用的許多基礎設施,我們只需在這些基礎設施上精耕細作就好,往深裡挖往精裡做就好,這就像牛,天天吃草天天反芻,最後才會有牛奶。在馬繼續展開雄姿奔跑的時候,牛不要被滾滾馬蹄聲分心分神,就會有自已的草吃,把草吃好了,當然可以擠出好奶。有好奶,還要讓人知道,進而佔領用戶的心智,這樣你就是一條有特色的牛。

結尾處,借用互聯網話語,弱弱地問一句,在駿馬已經開闢的疆場上,牛會是過剩時代贏在中國的物種嗎?

作者為優米網創始人、CEO,供職于中央電視臺,曾任《對話》總製片人兼主持人,曾創辦《贏在中國》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