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堅守傳統的煎餅果子匠人的現實困境

前言

在天津市商務委、天津市餐飲行業協會、天津小吃專業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天津煎餅餜子百強評選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截止9月30日中午12點,共計380家店鋪參加,55萬投票,近650萬人次流覽。

作為承辦方,我們感到莫大的榮幸與前所未有的興奮,但在比賽期間,我們也接觸了很多煎餅餜子店家,其中一位大爺的表現讓我們黯然神傷。

9月初。煎餅餜子百強評選活動行程將半。公司的門鈴響起,開門,一位6、70歲的老人出現在門口。

“我是煎餅餜子百強參賽的店家之一,我叫王玉文。參賽的ID是391。”大爺緩緩的說著。

“您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們説明嗎?”,公司的文員馬上迎上去。

“沒有。我只是帶了2套煎餅餜子來,讓你們嘗嘗。”說著,大爺從隨身的包裡面拿出了攤好的煎餅餜子,遞了過來。

“您請坐,請坐。”小姑娘忙著去倒水。

“不,謝謝了,我不喝。我還有事,只是想讓組委會的領導能親口嘗嘗我的煎餅。”大爺推辭著。

“好,好,一定轉達,多少錢,我把錢給您。”小姑娘忙不迭的去拿錢。

“不要錢。我只是想讓組委會的領導們知道,老味煎餅餜子在天津還沒有絕跡。我還有事,

先走了。”大爺說完就離開了。

那幾天正是我們全員出動,出去發掃街試吃的時候,公司留守的只有一個小姑娘。等我們回去,大爺帶去的煎餅餜子早已經涼了,但我們依然還是用刀分開,分別嘗了嘗。說實話,配合試吃團100多人,天天和煎餅餜子打交道,我們早就見怪不怪了。用公司孩子們說的話說:我現在都不用吃,看一眼就知道它好吃不好吃。

“你們覺得怎樣,煎餅餜子品嘗大師們?”我問大夥。

“也不錯,只是這味道之前沒吃過。”

“還行,就是和現在的不一樣。"

“不難吃,但有點怪怪的......”

我默默地決定了,這個大爺的攤位,我得去看看。

蘇州道,一處社區臨街開窗的地方,我找到了大爺的攤位。

沒有別的,只有簡陋。手書的按龍煎餅店招牌就那麼霸氣的橫在攤位的上方。

和大爺說明來意,大爺頓時來了精神,娓娓道來。

(以下為王玉文老先生口述,由小吃匯公眾號編輯整理。)

我叫王玉文,51年出生。父親解放前在小白樓shenglong腸子鋪(音譯,老先生也不知道是哪兩個字)當學徒,學習製作牛肉火腿腸。學得了之後呢,自己開了間按龍腸子鋪,一時間生意特別好。那時我還小,曾經問過父親,這按龍是什麼意思,每次父親都是笑笑,

神秘的說,等你大了就知道了。

那時父親非常愛吃煎餅餜子,幾乎1-2天就會買上2套,給我一套,自己吃一套。

直到56年公私合營後,很多私營企業都劃歸了當地的早點部。我父親選擇了去一家療養院燒鍋爐,並一直工作到去世。

那時在天津賣煎餅餜子的只剩下2-3家了,還都是國營。我父親每每跑很遠的路買回煎餅餜子,吃後都很不高興。一邊吃一邊說,這都是什麼玩意啊?這哪裡還是煎餅餜子。後來,老爺子可能也是真的急了,自己在家動手鼓搗了一套傢伙事,開始攤起了煎餅餜子。

但老爺子從來不賣,只是逢休息日,叫上三五知己在家小聚,都是自己動手,餜子也是自己提前炸好的。那煎餅餜子我吃過不止一回,味道真的很好,至於他是怎麼學會的,當時我是一點都不知道。

70年代初,一次,我路過北寧公園,看到有賣煎餅餜子的,就給老爺子買了一套帶回家。沒想到的是,老爺子吃完後,大家讚賞,說,這個不錯,這個不錯!

他問了我詳細的地址,第二天就匆匆趕去,回來後,高興的不得了。那幾天一直在鼓搗自己的煎餅餜子。

但世事難料,沒有多久,一場大病擊倒了身體原本很強壯的父親。20出頭的我,天天圍在父親身邊,不知所措。

直到有一天,他喊我的名字,問我,爸做的煎餅餜子好吃嗎?好吃好吃,我忙不迭的答道。

知道為什麼好吃嗎?不知道。

那是我用醬腸子的配方和一個煎餅餜子的師傅換的,反正我也不幹了,留著那配方也沒用了。

哦,哦,哦。

知道為什麼你那回從北寧公園買回的煎餅餜子我那麼上心嗎,轉天就跑去了嗎?

不知道。

北寧公園賣煎餅餜子的師傅就是當初和我換配方的那個人。那個味道,我一吃就知道是他。

哦......我如夢方醒。

好了,玉文啊。你也不小了,該養家了,這是那配方,你拿去,傢伙事家裡都有,好好練練。不會總這樣,等著,總會有用得上的那一天。

我接過父親拿過來的配方,那是一張很舊的報紙,上邊的字跡都有些模糊了。

這是那師傅給我的,只是上次見他時,他告訴我,迫於壓力,他把配方公開了,只是少說了幾樣東西,我用筆都記在反面了,你看看。

我翻過報紙看了看,果然是父親的筆跡,寫了大概5-6種調料的名稱和數量。

將來有一天,自己開個店,就叫按龍煎餅店。知道按龍是什麼意思嗎?

我搖搖頭。

按龍,龍就是中國,中華。按龍就是按照中華的傳統去做,決不能弄虛作假。

沒多久,父親就病逝了。

改革開放後,各種小吃如雨後春筍一樣,瞬間就出現在大街小巷。那時,我還在北洋紗廠和畜牧局上班,工作比較穩定,家裡老太太也不同意我去自己創業。

直到原來的單位都相繼倒閉,我才下定了自己創業的決心。

好在這麼多年,煎餅餜子那點手藝我是研究的差不多了。每次給家人和朋友做,他們吃後都說我做的煎餅餜子不亞于老爺子在世。

2006年,我自己做了一輛餐車,在九江路擺攤賣煎餅餜子。一時間生意火爆,很多人都是大老遠的跑來,就為吃一套我攤的煎餅餜子。這麼一干就是七年。

2013年,我病了。這一病就整整歇了三年。基本上耗光了我所有的積蓄。直到2016年,我才借錢在蘇州道這裡租了房子重新開始。

這次出來幹,發現生意不好做了,好像人們的口味一下子就變了。真正傳統的作法好像不再受年輕人歡迎了。生意一般,很一般。

我有退休金,也真的不是為了掙錢,只是不想讓這傳統的手藝在我手裡失傳。

參加這次煎餅餜子百強評選活動,我的煎餅素皮 2.4元/張,餜子 1元/個(果篦 1.5元/個),您說這價格,我是為了掙錢嗎?

我只是怕對不起祖輩啊!(敘述完)

為了改善王老先生的攤位環境,中國非遺傳統飲食文化專業委員會決定對按龍煎餅餜子進行無償捐助,提供裝修資金並免費進行宣傳。為此中國非遺傳統飲食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天津小吃專業委員會主任、小吃匯創始人宋冠鳴先生專程拜訪了中國非遺榜書傳承人李強老師,李老師在得知王老先生的遭遇後,欣然提筆,為老先生題寫了店名,節後,我們將立即安排裝修和製作匾額等相關事宜。

是傳統的,在堅持的,我們都會支援,我們的任務就是讓那些好東西能夠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的使命和任務。

後來,老爺子可能也是真的急了,自己在家動手鼓搗了一套傢伙事,開始攤起了煎餅餜子。

但老爺子從來不賣,只是逢休息日,叫上三五知己在家小聚,都是自己動手,餜子也是自己提前炸好的。那煎餅餜子我吃過不止一回,味道真的很好,至於他是怎麼學會的,當時我是一點都不知道。

70年代初,一次,我路過北寧公園,看到有賣煎餅餜子的,就給老爺子買了一套帶回家。沒想到的是,老爺子吃完後,大家讚賞,說,這個不錯,這個不錯!

他問了我詳細的地址,第二天就匆匆趕去,回來後,高興的不得了。那幾天一直在鼓搗自己的煎餅餜子。

但世事難料,沒有多久,一場大病擊倒了身體原本很強壯的父親。20出頭的我,天天圍在父親身邊,不知所措。

直到有一天,他喊我的名字,問我,爸做的煎餅餜子好吃嗎?好吃好吃,我忙不迭的答道。

知道為什麼好吃嗎?不知道。

那是我用醬腸子的配方和一個煎餅餜子的師傅換的,反正我也不幹了,留著那配方也沒用了。

哦,哦,哦。

知道為什麼你那回從北寧公園買回的煎餅餜子我那麼上心嗎,轉天就跑去了嗎?

不知道。

北寧公園賣煎餅餜子的師傅就是當初和我換配方的那個人。那個味道,我一吃就知道是他。

哦......我如夢方醒。

好了,玉文啊。你也不小了,該養家了,這是那配方,你拿去,傢伙事家裡都有,好好練練。不會總這樣,等著,總會有用得上的那一天。

我接過父親拿過來的配方,那是一張很舊的報紙,上邊的字跡都有些模糊了。

這是那師傅給我的,只是上次見他時,他告訴我,迫於壓力,他把配方公開了,只是少說了幾樣東西,我用筆都記在反面了,你看看。

我翻過報紙看了看,果然是父親的筆跡,寫了大概5-6種調料的名稱和數量。

將來有一天,自己開個店,就叫按龍煎餅店。知道按龍是什麼意思嗎?

我搖搖頭。

按龍,龍就是中國,中華。按龍就是按照中華的傳統去做,決不能弄虛作假。

沒多久,父親就病逝了。

改革開放後,各種小吃如雨後春筍一樣,瞬間就出現在大街小巷。那時,我還在北洋紗廠和畜牧局上班,工作比較穩定,家裡老太太也不同意我去自己創業。

直到原來的單位都相繼倒閉,我才下定了自己創業的決心。

好在這麼多年,煎餅餜子那點手藝我是研究的差不多了。每次給家人和朋友做,他們吃後都說我做的煎餅餜子不亞于老爺子在世。

2006年,我自己做了一輛餐車,在九江路擺攤賣煎餅餜子。一時間生意火爆,很多人都是大老遠的跑來,就為吃一套我攤的煎餅餜子。這麼一干就是七年。

2013年,我病了。這一病就整整歇了三年。基本上耗光了我所有的積蓄。直到2016年,我才借錢在蘇州道這裡租了房子重新開始。

這次出來幹,發現生意不好做了,好像人們的口味一下子就變了。真正傳統的作法好像不再受年輕人歡迎了。生意一般,很一般。

我有退休金,也真的不是為了掙錢,只是不想讓這傳統的手藝在我手裡失傳。

參加這次煎餅餜子百強評選活動,我的煎餅素皮 2.4元/張,餜子 1元/個(果篦 1.5元/個),您說這價格,我是為了掙錢嗎?

我只是怕對不起祖輩啊!(敘述完)

為了改善王老先生的攤位環境,中國非遺傳統飲食文化專業委員會決定對按龍煎餅餜子進行無償捐助,提供裝修資金並免費進行宣傳。為此中國非遺傳統飲食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天津小吃專業委員會主任、小吃匯創始人宋冠鳴先生專程拜訪了中國非遺榜書傳承人李強老師,李老師在得知王老先生的遭遇後,欣然提筆,為老先生題寫了店名,節後,我們將立即安排裝修和製作匾額等相關事宜。

是傳統的,在堅持的,我們都會支援,我們的任務就是讓那些好東西能夠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的使命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