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家長必讀」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可能是兒童神經症惹的禍

家裡孩子的不乖,老惹麻煩,讓父母生氣,讓家庭生活充滿了糟心。另一方面,孩子老是不聽話,跟別人家的孩子一比,心中的失敗感,尤其讓人難受。父母們常常覺得,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太失敗了,

因為是自身不夠好,不能教育好孩子?

在家長深陷自責的時候,我總是建議家長們對於那種特別不聽話,行為很過分,而且怎麼說都不聽的孩子,要多方面考慮。孩子的成長,教育只是一方面,決定孩子健康成長的因素,還有很多。我們對孩子不聽話而感到無比煩惱的時候,

可以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我的孩子遇到什麼問題了?

兒童神經症在心理治療中,是一個比較過時的名稱。現在人們把兒童神經症稱為兒童認知障礙或者兒童情緒障礙、兒童行為障礙等,不再把兒童的心理問題視為心理疾病,更關注兒童自身的心理發展性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大部分兒童的心理問題,有一定的精神症狀,但是並不能達到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

孩子有明顯的心理問題,但又沒有達到病理性精神障礙的程度,並且這些問題對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都產生巨大影響,包括孩子的自我體驗、人際關係、適應力、認知力還有學習、娛樂,以及親子關係都受到困擾。而孩子的“不聽話”,或許也是他們也正在經受“精神感冒”的痛苦。作為家長,需要對兒童的情緒、認知問題,有一定的瞭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處理他們的成長煩惱。

父母和孩子,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了。但正是因為這種親密,讓父母們很難脫離平時固有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的孩子,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往往容易出現忽視或錯誤應對的情況。應對孩子的認知、情緒問題,

首先要學會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不輕易把孩子的問題上升到道德高度。

曾經有一個朋友說,生兒子不如生女兒好,特別是自家的兒子,簡直白養。我很疑惑,就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她告訴我兒子早晨起來老是不疊被子,怎麼說都不聽,今天跟兒子大吵了一架,結果兒子對自己的光火毫不在意,簡直讓她傷心欲絕。然後又繼續抱怨了孩子生活中是如何不懂事,生活習慣一團糟,

並且怎麼說他都不搭理自己。她覺得自己很沒用,沒有把孩子教育好,兒子也是個不爭氣的人,總之越說越傷心。

後來有一天我見到了她兒子,胖胖的小男孩,長得非常可愛。但是我留意到,這個小胖墩的肢體動作特別不協調,走路的樣子怪怪的,身體感覺特別不靈活。後來我跟他說話,確實感覺這孩子社交能力不太強,不太搭理人,不懂得察言觀色,而且對於手機異常沉迷。

綜合起來一看,比較符合阿斯伯格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她還一直以為孩子的動作不協調是因為長得胖,而且長得胖的原因就是不聽自己話,不懂節制飲食。於是到醫院檢查,結果她兒子真的被診斷為阿斯伯格綜合征。阿斯伯格綜合征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的一種,語言和智力都與大家一樣,但是難以理解他人的情緒情感,社交能力存在障礙,溝通中也難以察言觀色,理解他人意圖,同時也伴隨著刻板行為或注意力局限的特殊愛好,並且常常伴隨著感統失調。

當她明白孩子的表現有其特殊性,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不懂察言觀色和對他人情緒缺乏理解等表現是孩子阿斯伯格綜合征的症狀時。她對孩子有了全新的認知,不再覺得孩子是個不爭氣的混世魔王,也不再覺得自己教育很失敗。當換一種視角理解孩子,對於孩子對於她,都感到生活更加輕鬆了。當媽媽以客觀的視角去看待孩子,她發現孩子除了以前她眼中的那些毛病,身上還是有很多閃光點,比如孩子的成績非常棒,喜歡讀書,愛鑽研問題。以孩子現在的成績,考上一個重點大學不是問題,雖然生活習慣不那麼優雅,做一個鬍子拉碴的學霸又有何不可呢?

其次,如果真的是兒童神經症問題,不要諱疾忌醫,該服用藥物就要服用。

通常會在兒童期(0-12歲)出現的認知和情緒問題包括:孤獨症譜系障礙、學習困難(包括學習障礙)、注意問題(包括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焦慮(包括強迫症、恐懼症和分離焦慮症)、大小便失禁(遺尿症等)、抽動穢語症情緒障礙(包括抑鬱、躁狂)。

而青春期的孩子比較容易出現認知和情緒問題包括:焦慮(包括強迫症、恐懼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進食(神經性厭食和貪食症)、行為(包括品行障礙和對立違抗障礙)、情緒調節和衝動控制、心境障礙(包括嚴重抑鬱和雙相情感障礙)、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物質濫用(藥品、酒精等)。

如何發現孩子的“心理疾病”

當孩子的情緒、認知甚至行為都出現問題,讓家長感到困擾的時候,我們應當明白:我們所感受的困擾,正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所以當你明顯感覺到孩子的行為讓你心煩意亂,難以忍受的時候,就特別需要留意孩子自身是否在經受什麼痛苦。

對於精神上的痛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留意:

1、身心疾病

相關調查資料表明,當前引起各種疾病的原因中有百分之八十左右與心理因素有關,其中主要由情緒引起的疾病約占十分之一。根據人類的應激模式,精神上的痛苦得不到及時解決,往往會變成身體上的症狀,這樣的疾病被稱為身心疾病。

兒童常見的身心疾病有五官疾病(如眼睛紅腫、眼痛、鼻炎、中耳炎、牙疼、喉嚨發炎等),呼吸道疾病(肺炎、肺結核或肺氣腫等,以及感覺到呼吸困難或呼吸不暢),消化道疾病(胃部不適、胃酸過多、消化不良或腹瀉、便秘、胃脹氣、胃痙攣等)以及免疫系統問題及心臟病、關節炎等。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這些疾病反復發作,久治不愈,就應當警惕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了,及時排除兒童患上精神疾病的可能。

2、情緒表現

當孩子經受精神上的痛苦時,孩子的情緒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產生明顯的可觀察的不良情緒反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兒童的情緒往往會通過其眼睛反應出來,比如孩子的眼神呆滯,眼睛像蒙上了一層灰一樣,我們就要小心孩子的抑鬱及壓抑的情緒。

如果觀察到孩子眼神特別渙散,老是視物游離,要小心孩子的注意力和學習上存在障礙。如果我們發現孩子的眼睛老是充滿攻擊性,我們當關注孩子的焦慮、挫折及創傷問題。總的來說,當孩子出現長時間的情緒低落或者亢奮,都需要家長特別留意。

3、行為表現

孩子的精神痛苦也會反應在行為上,如果發現孩子突然充滿了攻擊性,生活中成了一個小火藥桶,老是一點就著,我們就要關注孩子是否是在將自己的挫折和壓力,轉化為外在的敵意表現。

如果發現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問題老是逃避和退縮,遇到事情特別喜歡推脫責任,我們要小心孩子的壓力和焦慮過大,其自身難以承受而影響到了其自我體驗、自我認知。如果發現孩子在生活中對遊戲、活動都不感興趣,缺少活力,我們要小心孩子的抑鬱體驗,以及孩子在壓抑一些情緒或認知。

4、同理心

同理心是孩子心理成長的一個重要標誌,代表著孩子的心智化程度,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個富有同理心,能夠換位思考,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孩子,那麼他的一定是健康的。但是當你發現,孩子突然同理心弱化,不懂得換位思考,對於家長的情緒毫不理睬,那麼就要留意孩子的心理健康了。

5、家長自身的感受

如果跟孩子相處的時候,你總是感到很彆扭,或者老是被孩子激怒,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就容易感到不舒服,那麼也要留意孩子是否在經受什麼難以表達的痛苦,要留意孩子的其他表現了。

如果孩子莫名其妙地攻擊他人,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要攻擊他人,或者因為一些小事情,孩子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衝動,攻擊他人,甚至以此為樂。那麼就要考慮孩子是否患有兒童神經症,或者人格障礙的問題了。

溫馨提示: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去看待孩子的問題,也要杜絕給孩子貼標籤喲。

綜合起來一看,比較符合阿斯伯格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她還一直以為孩子的動作不協調是因為長得胖,而且長得胖的原因就是不聽自己話,不懂節制飲食。於是到醫院檢查,結果她兒子真的被診斷為阿斯伯格綜合征。阿斯伯格綜合征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的一種,語言和智力都與大家一樣,但是難以理解他人的情緒情感,社交能力存在障礙,溝通中也難以察言觀色,理解他人意圖,同時也伴隨著刻板行為或注意力局限的特殊愛好,並且常常伴隨著感統失調。

當她明白孩子的表現有其特殊性,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不懂察言觀色和對他人情緒缺乏理解等表現是孩子阿斯伯格綜合征的症狀時。她對孩子有了全新的認知,不再覺得孩子是個不爭氣的混世魔王,也不再覺得自己教育很失敗。當換一種視角理解孩子,對於孩子對於她,都感到生活更加輕鬆了。當媽媽以客觀的視角去看待孩子,她發現孩子除了以前她眼中的那些毛病,身上還是有很多閃光點,比如孩子的成績非常棒,喜歡讀書,愛鑽研問題。以孩子現在的成績,考上一個重點大學不是問題,雖然生活習慣不那麼優雅,做一個鬍子拉碴的學霸又有何不可呢?

其次,如果真的是兒童神經症問題,不要諱疾忌醫,該服用藥物就要服用。

通常會在兒童期(0-12歲)出現的認知和情緒問題包括:孤獨症譜系障礙、學習困難(包括學習障礙)、注意問題(包括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焦慮(包括強迫症、恐懼症和分離焦慮症)、大小便失禁(遺尿症等)、抽動穢語症情緒障礙(包括抑鬱、躁狂)。

而青春期的孩子比較容易出現認知和情緒問題包括:焦慮(包括強迫症、恐懼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進食(神經性厭食和貪食症)、行為(包括品行障礙和對立違抗障礙)、情緒調節和衝動控制、心境障礙(包括嚴重抑鬱和雙相情感障礙)、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物質濫用(藥品、酒精等)。

如何發現孩子的“心理疾病”

當孩子的情緒、認知甚至行為都出現問題,讓家長感到困擾的時候,我們應當明白:我們所感受的困擾,正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所以當你明顯感覺到孩子的行為讓你心煩意亂,難以忍受的時候,就特別需要留意孩子自身是否在經受什麼痛苦。

對於精神上的痛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留意:

1、身心疾病

相關調查資料表明,當前引起各種疾病的原因中有百分之八十左右與心理因素有關,其中主要由情緒引起的疾病約占十分之一。根據人類的應激模式,精神上的痛苦得不到及時解決,往往會變成身體上的症狀,這樣的疾病被稱為身心疾病。

兒童常見的身心疾病有五官疾病(如眼睛紅腫、眼痛、鼻炎、中耳炎、牙疼、喉嚨發炎等),呼吸道疾病(肺炎、肺結核或肺氣腫等,以及感覺到呼吸困難或呼吸不暢),消化道疾病(胃部不適、胃酸過多、消化不良或腹瀉、便秘、胃脹氣、胃痙攣等)以及免疫系統問題及心臟病、關節炎等。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這些疾病反復發作,久治不愈,就應當警惕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了,及時排除兒童患上精神疾病的可能。

2、情緒表現

當孩子經受精神上的痛苦時,孩子的情緒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產生明顯的可觀察的不良情緒反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兒童的情緒往往會通過其眼睛反應出來,比如孩子的眼神呆滯,眼睛像蒙上了一層灰一樣,我們就要小心孩子的抑鬱及壓抑的情緒。

如果觀察到孩子眼神特別渙散,老是視物游離,要小心孩子的注意力和學習上存在障礙。如果我們發現孩子的眼睛老是充滿攻擊性,我們當關注孩子的焦慮、挫折及創傷問題。總的來說,當孩子出現長時間的情緒低落或者亢奮,都需要家長特別留意。

3、行為表現

孩子的精神痛苦也會反應在行為上,如果發現孩子突然充滿了攻擊性,生活中成了一個小火藥桶,老是一點就著,我們就要關注孩子是否是在將自己的挫折和壓力,轉化為外在的敵意表現。

如果發現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問題老是逃避和退縮,遇到事情特別喜歡推脫責任,我們要小心孩子的壓力和焦慮過大,其自身難以承受而影響到了其自我體驗、自我認知。如果發現孩子在生活中對遊戲、活動都不感興趣,缺少活力,我們要小心孩子的抑鬱體驗,以及孩子在壓抑一些情緒或認知。

4、同理心

同理心是孩子心理成長的一個重要標誌,代表著孩子的心智化程度,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個富有同理心,能夠換位思考,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孩子,那麼他的一定是健康的。但是當你發現,孩子突然同理心弱化,不懂得換位思考,對於家長的情緒毫不理睬,那麼就要留意孩子的心理健康了。

5、家長自身的感受

如果跟孩子相處的時候,你總是感到很彆扭,或者老是被孩子激怒,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就容易感到不舒服,那麼也要留意孩子是否在經受什麼難以表達的痛苦,要留意孩子的其他表現了。

如果孩子莫名其妙地攻擊他人,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要攻擊他人,或者因為一些小事情,孩子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衝動,攻擊他人,甚至以此為樂。那麼就要考慮孩子是否患有兒童神經症,或者人格障礙的問題了。

溫馨提示: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去看待孩子的問題,也要杜絕給孩子貼標籤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