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細胞》子刊:帕金森病三十年來新突破!導致運動障礙的罪魁禍首或不是消失的多巴胺|科學大發現

200年前,英國醫生James Parkinson描述了一種會不由自主地顫抖的疾病,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帕金森病。

治療它的治療藥物有六大類,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它們都是以直接增加腦內多巴胺的水準、或延緩多巴胺的代謝分解為中心來實現治療目的的。

畢竟在大家的認知中,帕金森病的一個主要病理特徵就是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多巴胺分泌減少。這導致基底神經節的抑制信號減少,丘腦興奮的狀態就是病因所在。

但是!近期發表在《細胞》子刊《神經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可能要顛覆這一傳統認知了。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高級研究所(KAIST)和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發現,

增加基底神經節的抑制信號,竟然會讓丘腦更加興奮,從而增加肌肉活動乃至震顫[1]!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很多患者吃了可以增加多巴胺水準的左旋多巴,反倒抖得更加厲害了。

棕色為丘腦,紫色為基底神經節

基底神經節發出的信號在丘腦匯總,

丘腦將運動信號投射到大腦皮層,引起肢體活動

大家知道,我們的大腦工作起來是非常複雜的,這個“司令塔”要分成好多個部門。簡單來說,“參謀部”基底神經節發出信號,到了“情報中心”丘腦引起神經元的回應,“通信員”大腦皮層得到了動作指令,相應的“執行部隊”也就是我們的肢體才能行動。

為了保證準確完成任務,基底神經節會發送兩種信號,一種給丘腦鼓勁兒,一種讓丘腦冷靜。

兩股力量互相制衡,丘腦發出不偏不倚的動作資訊,你就能做出想要的動作了。

我們大腦中的多巴胺有助於“抑制信號”的發送,所以它的水準降低會減少抑制信號,“大膽謹慎”只剩大膽,丘腦興奮過頭一個勁兒發令前進,這個觀點從1980年開始就成為了一種共識。所以臨床上以增加多巴胺水準為起點,增加基底神經節的抑制信號、降低丘腦興奮勁兒,緩解運動障礙這個思路看起來真的沒毛病。

可如今,科學家發現,“參謀部”基底神經節固然有變,但最大的問題竟然是出在了“情報中心”丘腦身上。

以前的時候,想說明這個問題還是挺難的,因為丘腦同時要聽多個腦部區域的命令[2],很難單獨研究基底神經節對它的話語權有多大。

現在,我們有了光遺傳技術。研究者們改造了小鼠的大腦,使神經對光敏感,利用不同波長的光控制腦部區域是否參與工作,這就能看清它們分別都管啥了。

利用這種神奇的技術,研究者們終於找到了主管的負責“人”——“參謀部”基底神經節負責抑制信號的蒼白球(GPm)和“情報中心”丘腦負責增強信號的丘腦腹外側核(VL)。從GPm到VL的信號傳遞通路就是“抖啊抖”現象的關鍵。

在實際實驗中,對GPm施加光刺激讓它“工作”,光頻率達到20Hz以上,就能夠觀察到明顯的肌肉震顫,肌肉收縮的幅度隨光刺激的頻率和持續時間變化。

藍色方塊表示光刺激,綠色箭頭表示肌肉活動,紅箭頭表示肌肉震顫

同時監測VL神經元的活動情況,研究者發現,在對GPm施加光刺激以後,雖然VL神經元一時間被“打蔫兒了”,但是馬上又會變得異常的活躍。就好像你用手向下拍皮球,皮球觸地之後反而會彈得更高。研究者把這種現象叫做“回返式放電(rebound firing)”。

巧合的是,這種現象與之前其他研究中發現的“回返式爆發放電(rebound burst firing)”有相似之處,於是研究者大膽猜測,在回返式爆發放電中起關鍵作用的T型-鈣離子通道[3]應該在回返式放電中也有參與。

研究者敲除了相關的編碼基因,使T型-鈣離子通道失去功能。果不其然,對缺陷小鼠施加光刺激,和正常小鼠相比,雖然也觀察到了VL神經元被抑制,但是卻並不會隨之出現異常活躍狀態,回返式放電也顯著減少了,肌肉震顫現象則完全沒有發生。

可見光刺激(藍色)之後,左側正常小鼠表現出了明顯的回返式放電(紅色箭頭),並產生了肌肉震顫現象(藍色箭頭);右側缺陷小鼠表現出了被抑制,但是回返式放電顯著減少,無肌肉震顫。

是敲除離子通道降低了VL神經元的放電能力嗎?研究者發現卻也並非如此,VL神經元的放電速率和閾值並沒有什麼變化。不是質變就只能是量變了,也就是說,產生回返式放電的神經元減少了。研究者得出結論,運動信號強弱,取決於產生回返式放電的VL神經元數量。

與此相應的是,研究者在帕金森小鼠模型中發現,在缺乏多巴胺的情況下,能產生回返式放電的VL神經元,數量是異常增加的。

當研究者使用光抑制GPm活動、或者用藥物減少異常VL神經元的數量,都明顯降低了回返式放電現象,帕金森模型小鼠的運動障礙症狀立刻消失了。

這也就是說,傳統認知以為,帕金森患者多巴胺水準低下,導致基底神經節抑制性輸出變弱,運動信號過度興奮,從而使用左旋多巴——補充多巴胺來增強基底神經節信號治療運動障礙,這個思路很可能是錯誤的。其實,增強基底神經節的抑制性輸出,會導致丘腦神經元的反彈性活躍,增加肌肉震顫,在低水準多巴胺的情況下更是如此。異常VL神經元增加,才是帕金森病運動障礙的真正原因。

通訊作者:來自KAIST的DaesooKim教授(左),和來自南洋理工大學的George J. Augustine教授(右)

本項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來自KAIST的Daesoo Kim教授說:“這研究推翻了三十年來對帕金森病症狀的共識。”第一作者Joengjin Kim博士也表示:“這個研究對治療帕金森症狀的意義深刻,我們很快就可以在不使用多巴胺前體——左旋多巴的情況下,緩解運動障礙。”[4]

自從1976年被投入臨床,左旋多巴就是帕金森治療的“金標準”,幾十年來沒有新型藥物能夠超越;近年的帕金森藥物研發也頻頻受挫。希望這項新研究能夠給科學家們一塊新的天地。願在奇點糕老去之前,能看到帕金森被治癒~

參考資料:

[1] Kim, J., Kim, Y., Nakajima, R., Shin, A., Jeong, M., Park, A. H., ... & Cho, S. H. (2017). Inhibitory Basal Ganglia Inputs Induce Excitatory Motor Signals in the Thalamus. Neuron, 95(5), 1181-1196.

[2] Selective GABAergic innervation of thalamic nuclei from zona incerta. Barthó, P., Freund, T.F., and Acsády, L.Eur. J. Neurosci. 2002; 16: 999–1014

[3] Lack of the burst firing of thalamocortical relay neurons and resistance to absence seizures in mice lacking alpha(1G) T-type Ca(2+) channels.Kim, D., Song, I., Keum, S., Lee, T., Jeong, M.-J., Kim, S.-S., McEnery, M.W., and Shin, H.-S.Neuron. 2001; 31: 35–45

[4]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9/170926105523.htm

在實際實驗中,對GPm施加光刺激讓它“工作”,光頻率達到20Hz以上,就能夠觀察到明顯的肌肉震顫,肌肉收縮的幅度隨光刺激的頻率和持續時間變化。

藍色方塊表示光刺激,綠色箭頭表示肌肉活動,紅箭頭表示肌肉震顫

同時監測VL神經元的活動情況,研究者發現,在對GPm施加光刺激以後,雖然VL神經元一時間被“打蔫兒了”,但是馬上又會變得異常的活躍。就好像你用手向下拍皮球,皮球觸地之後反而會彈得更高。研究者把這種現象叫做“回返式放電(rebound firing)”。

巧合的是,這種現象與之前其他研究中發現的“回返式爆發放電(rebound burst firing)”有相似之處,於是研究者大膽猜測,在回返式爆發放電中起關鍵作用的T型-鈣離子通道[3]應該在回返式放電中也有參與。

研究者敲除了相關的編碼基因,使T型-鈣離子通道失去功能。果不其然,對缺陷小鼠施加光刺激,和正常小鼠相比,雖然也觀察到了VL神經元被抑制,但是卻並不會隨之出現異常活躍狀態,回返式放電也顯著減少了,肌肉震顫現象則完全沒有發生。

可見光刺激(藍色)之後,左側正常小鼠表現出了明顯的回返式放電(紅色箭頭),並產生了肌肉震顫現象(藍色箭頭);右側缺陷小鼠表現出了被抑制,但是回返式放電顯著減少,無肌肉震顫。

是敲除離子通道降低了VL神經元的放電能力嗎?研究者發現卻也並非如此,VL神經元的放電速率和閾值並沒有什麼變化。不是質變就只能是量變了,也就是說,產生回返式放電的神經元減少了。研究者得出結論,運動信號強弱,取決於產生回返式放電的VL神經元數量。

與此相應的是,研究者在帕金森小鼠模型中發現,在缺乏多巴胺的情況下,能產生回返式放電的VL神經元,數量是異常增加的。

當研究者使用光抑制GPm活動、或者用藥物減少異常VL神經元的數量,都明顯降低了回返式放電現象,帕金森模型小鼠的運動障礙症狀立刻消失了。

這也就是說,傳統認知以為,帕金森患者多巴胺水準低下,導致基底神經節抑制性輸出變弱,運動信號過度興奮,從而使用左旋多巴——補充多巴胺來增強基底神經節信號治療運動障礙,這個思路很可能是錯誤的。其實,增強基底神經節的抑制性輸出,會導致丘腦神經元的反彈性活躍,增加肌肉震顫,在低水準多巴胺的情況下更是如此。異常VL神經元增加,才是帕金森病運動障礙的真正原因。

通訊作者:來自KAIST的DaesooKim教授(左),和來自南洋理工大學的George J. Augustine教授(右)

本項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來自KAIST的Daesoo Kim教授說:“這研究推翻了三十年來對帕金森病症狀的共識。”第一作者Joengjin Kim博士也表示:“這個研究對治療帕金森症狀的意義深刻,我們很快就可以在不使用多巴胺前體——左旋多巴的情況下,緩解運動障礙。”[4]

自從1976年被投入臨床,左旋多巴就是帕金森治療的“金標準”,幾十年來沒有新型藥物能夠超越;近年的帕金森藥物研發也頻頻受挫。希望這項新研究能夠給科學家們一塊新的天地。願在奇點糕老去之前,能看到帕金森被治癒~

參考資料:

[1] Kim, J., Kim, Y., Nakajima, R., Shin, A., Jeong, M., Park, A. H., ... & Cho, S. H. (2017). Inhibitory Basal Ganglia Inputs Induce Excitatory Motor Signals in the Thalamus. Neuron, 95(5), 1181-1196.

[2] Selective GABAergic innervation of thalamic nuclei from zona incerta. Barthó, P., Freund, T.F., and Acsády, L.Eur. J. Neurosci. 2002; 16: 999–1014

[3] Lack of the burst firing of thalamocortical relay neurons and resistance to absence seizures in mice lacking alpha(1G) T-type Ca(2+) channels.Kim, D., Song, I., Keum, S., Lee, T., Jeong, M.-J., Kim, S.-S., McEnery, M.W., and Shin, H.-S.Neuron. 2001; 31: 35–45

[4]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9/170926105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