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場前的生死劫!降重死亡搏擊界的潛規則!

日前,21歲蘇格蘭拳手喬丹(Jordan coe)不幸殞命泰國。此前,他為參加在泰國舉行的一場比賽需降重到61公斤。為此,他外出跑步,不幸卻脫水中暑倒在了離酒店幾百米的地方,第二天被發現身亡。

這不是第一例降重悲劇。

2015年12月11日,中國綜合格鬥選手楊建兵為降重到57公斤參加ONE冠軍賽,卻意外死於橫紋肌溶解症,享年也是21歲。

21歲的青春年紀,活力四射的擂臺猛將,沒有倒在對手的拳腿之下,卻死於賽前降重。

降重,真的如此危險?

為何降重?

因搏擊運動嚴格劃分級別,

運動員降重參加較小級別的比賽可在體型和力量上佔便宜。隨著健身科技的發展,運動員降重十多公斤參賽的情況很常見。

張鐵泉日常體重80公斤左右,但他卻打UFC 66公斤級別賽事;中國MMA運動員劉文擘的例子更加有代表性, 2次降重20公斤參賽:

第一次他用6周從113公斤降重到93公斤參加《武林傳奇》次重量級比賽,稱重過關後,他用一天時間恢復到101公斤參賽。

第二次他用4周從104公斤降重到84公斤參賽,

上臺體重達96公斤,體型比對手大了一圈,並成為《武林傳奇》賽事中量級冠軍。

假如你不降重,而以正常體重參賽的話,你就得和至少大一到兩個級別的大塊頭同台競爭,就問你,怕不怕?

所以,降重,是逼出來的。

“以大欺小”非好漢,這種人為的“不公平”曾引發爭議。對此,劉文擘回應:

這沒有什麼不公平,現代體育技術發展很快,從營養到訓練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

降重也是比賽的一部分。

在技術上沒有什麼絕招秘笈,更多比的是訓練的科學性以及你獲勝的決心和你是否吃得了苦。

搏擊就是這麼不容易,不吃降重的苦,你就得吃更重的拳頭,你選擇吧!

科學降重,你需要瞭解的

降重≠減肥

有人將降重理解成減肥,聽說運動員可以一夜瘦5公斤,都躍躍欲試,夢想一夜成為彭于晏。

其實減肥和降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減肥主要是指對脂肪的消耗,但運動員本身體脂較低,且為了保證肌肉比例,更不能隨意減脂,所以運動員靠減脂降重的空間不是很大。

運動員降重是以脫水為主,稱重後可以通過補水迅速恢復體重和體能,不影響比賽發揮。

但脫水之後的形象,你懂的,

莫說彭于晏,小鮮肉脫水都得變臘腸。

脫水降重的原理

人體的70%是水分,理論上通過脫水可大幅度降重。

但人體心肺等內臟器官中水分超過80%,不當脫水容易引發暈厥、電解質紊亂等症狀。

小級別運動員脫水幾公斤的危險程度遠大于大級別運動員,這也是為何兩起悲劇都是發生在小級別運動員身上。

如同愛情不是想買就能買,水這麼重要的東西,不是你想脫就能脫。

搏擊運動員常規減重方式

一、主動排汗

有氧運動利於排汗,穿上封閉性極強的降重服跑步,就是個“行走”的桑拿房。有人為了增加效果,還會在降重服外面再包上幾層。

喬丹出事時就穿著厚厚的減重服和兩件外套。

二、被動脫水:

當體能無法持續運動時只能進行被動脫水。

人體排汗取決於溫度和濕度,熱水浴和桑拿能提供高溫+高濕,成為“脫水利器”。

一般桑拿是點到即止,脫水桑拿是死扛到底,很多人從桑拿房出來的時候服務員都認不出來了。

桑拿後身體極度缺水,要用毛巾把身體上的汗和水全部擦乾,避免身體和皮膚吸收水分——一“幹”到底。

三、飲食控制

1、水分控制

有人堅持“從頭到尾不喝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結果事倍功半。

其實,減重早期需要喝大量的水,令身體產生“排水”慣性,後期減少攝入,這樣身體持續慣性還會快速排出水分。

建議6天的減重水分攝入分別為:

第一天7.5升

第二、三天3.8升

第三、第四天1.9升

第四、第五天0.9升

第五、第六天稱重,稱重結束前不能飲水。

2、碳水控制

有人秉著“多吃水果少吃肉”的理念,戒魚戒肉就差遁入空門,結果體重減得不多,肌肉掉了不少。

因為每1克碳水化合物需要2.7克水説明化合作用,所以降重必須戒水果、澱粉和糖分,建議用高蛋白和蔬菜來代替。

蛋白質消化時間較長,給人持久的飽腹感,可抑制促進脂肪形成的荷爾蒙分泌,這樣可以有效降重。

一般賽前兩周要徹底斷碳水化合物。

3、鹽分控制

有人以“少食但求解饞”的想法,結果死活降不下來。

鈉是鹽的主要成分,鈉會鎖住體內水分,因此控鹽才能順利脫水,淡而無味才是正道。

一般在賽前一周要進行斷鹽。

4、少食多餐

以往錦標賽體制下的運動員長期餓著肚子練,先不說減重效果,至少訓練效果大打折扣。

降重期少食多餐才是正道。

附劉文擘賽前一周減重飲食計畫:

一日6餐

蛋白質:蛋白、雞肉、蒸魚和牛肉、蛋白粉

蔬菜:番茄、黃瓜、西蘭花

脂肪:每餐喝一勺橄欖油或葵花籽油,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脂肪代謝

早上8點:若干蛋清或一勺高純度蛋白粉

上午10點:上午訓練後雞胸肉

下午2點:蒸魚、雞肉、牛肉三選一

下午5點,下午訓練後雞胸肉或若干雞蛋白

晚上8點:雞胸肉或若干雞蛋白

睡前:蛋白粉

降重的最大禁忌——無陪伴無監控

短期脫水對身體有較大的傷害性,長時間蒸桑拿出現“突然眼前一黑”的大有人在,所以降重時必須保證有同伴全程監控。

喬丹的悲劇就在於獨自一人進行脫水降重。

在降重這件事上,千萬別自帶“我想我會一直孤單,這一輩子都這麼孤單”這樣的BGM。

由於脫水對於身體傷害很大,所以在稱重儀式時,有經驗的運動員會隨身帶著一些補劑,甚至有國外運動員會提前就準備好生理鹽水,一旦稱重結束就立刻補充營養和流失的電解質。

有位拳手的話對我觸動比較大:“都說打比賽緊張,等稱重過後你就會覺得比賽真沒什麼,因為最難的部分已經過去了。”

好吧,擂臺下這場戰役才是最慘烈的。

脫完再補——秀一場體重魔術

稱重後運動員需要迅速“進補”,通常:

每小時攝入1升的水(其中25%會被尿液排出)。

2-3小時進食一次,保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鹽分攝入。

一天后,拳手就能恢復到接近原始體重,走完一遭體重過山車,比賽時精力旺盛嗷嗷叫。

國內降重亂象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恐怕是很多人面對現實的感慨。

在國內,運動員即便瞭解科學降重的知識,有時也面臨著現實的無奈。

國外一場比賽準備時間不低於6周,系統降重時間不少於4周,飲食控制的時間不低於2周。

但由於中國每年賽事有200場左右,留給運動員的準備時間往往不足。

不同於UFC的合約制可以完全控制旗下拳手,很多國內賽事配對流程簡單,大多是臨時通過俱樂部和經紀人聯繫拳手,甚至還有賽前2天臨時替補出戰的。

相比中國拳手,並非“主角”的外國拳手準備時間上更缺乏保障。

用圈內人的話說“來得及做簽證就行,像日本拳手簽證都不用做就可以過來打,隨叫隨到。”

準備時間不足,科學飲食也只能是空談,剩下的就是挑戰身體極限——“玩的就是心跳”。

儘管國內賽事並未出現過降重死亡,但也有很多危險情況:

2015年南京比賽前,一對韓國兄弟在街頭跑步降重,弟弟突然暈厥,哥哥用韓語在街頭大聲呼救,聲淚俱下。幸虧當時離酒店不遠,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將弟弟背回酒店,才得以及時救治。

鄭召玉曾兩次降重失敗,第一次是在脫水期感冒高燒,無奈去掛水,減重功虧一簣。第二次是在與蘇波邦的比賽前,鄭召玉在減重中暈厥,醒來後心臟不舒服,手發麻,出於安全考慮停止降重。此後鄭召玉升級到75公斤級別作戰。

在脫水環節中,一些運動員缺乏經驗,脫水過度,常出現心率紊亂和代謝紊亂的不良反應,甚至有人坐著輪椅去稱重現場。

有些運動員為了降重剪掉頭發,甚至剃光體毛,更極端的例子是多年前錦標賽中有人以抽血來進行最後降重。

更有甚者,有運動員在降重過程中違規使用利尿劑等藥物。利尿劑會造成電解質紊亂等不良反應,嚴重者可能造成猝死。違規藥物的使用大大增加了安全風險,成為一大隱患。

由此可見,降重其實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就可以擊敗對手,用不好只能滅了自己。

降重之責誰來擔?

楊建兵死後,ONE FC在輿論上一度陷入“破鼓萬人捶”的囧境。但從合約的角度來說,楊建兵才是違約方。

12月10日,楊建兵暈倒被送往醫院,缺席稱重,組委會取消了楊建兵的比賽資格。

11日中午12時06分,院方才宣告楊建兵不治。

楊建兵事件發生後,一位賽事總監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賽事與運動員的合約裡規定了比賽的公斤級,達標才能參賽,但絕不會強迫運動員降重參賽。

降重屬於備戰的一部分,責任方應該是協助運動員備戰的團隊。

賽事方同樣是降重的受害者。

過度降重會讓運動員狀態下降,比賽品質無保障。

所以正規賽事在邀請運動員參賽時,至少允許帶一位同伴或者教練,協助備戰、降重和場邊指導。

說到底,團隊才是負責運動員競技狀態的主體。

楊建兵事件發生一個月後,英雄榜改革了稱重流程。

運動員需連續稱重三次,時間分別為賽前兩天、賽前一天、比賽當天。三場稱重結果都必須符合參賽級別。

不過這種獨創的“重要事情做三遍”的模式並未成為行業主流。

目前來看,賽事方為保證降重安全,可以做到以下六點:

1、邀請專業團隊的運動員參賽,在專業源頭上把關。

2、留出充分的準備時間,一般是4周以上。

3、邀請其團隊陪同參賽,隨時監控。

4、保證降重設施以及相關的醫療準備到位。

5、有豐富經驗的工作人員巡檢,出現特殊情況後第一時間救治。

6、集中進行降重活動,特別是外國運動員避免單獨外出減重。

運動員及團隊也要正確對待降重,幅度必須合理。大降特降並不一定是好事,每個人都有一個最佳的體重平衡點,過度降重不僅帶來危險,也會降低競技狀態。

UFC中我們也看到有“升重”後越打越好的明星,比如曾經在77公斤級成績平平,如今在93公斤級大紅大紫的KO狂魔安東尼·詹森。

科學安全的降重,必須由運動員、俱樂部團隊和賽事方三方配合。

運動員根據自己身體情況量力而行;

俱樂部團隊給予專業輔助和全程的監管;

賽事方保證充分的降重時間和設施條件;

這種情況下,降重才不會是一場“危險的遊戲”。

搏擊首先是一種運動,體育健康是第一位的,降重是一把雙刃劍,你得先學會用科學的方式駕馭它。在擊敗對手之前,先保證別傷了自己。

一、主動排汗

有氧運動利於排汗,穿上封閉性極強的降重服跑步,就是個“行走”的桑拿房。有人為了增加效果,還會在降重服外面再包上幾層。

喬丹出事時就穿著厚厚的減重服和兩件外套。

二、被動脫水:

當體能無法持續運動時只能進行被動脫水。

人體排汗取決於溫度和濕度,熱水浴和桑拿能提供高溫+高濕,成為“脫水利器”。

一般桑拿是點到即止,脫水桑拿是死扛到底,很多人從桑拿房出來的時候服務員都認不出來了。

桑拿後身體極度缺水,要用毛巾把身體上的汗和水全部擦乾,避免身體和皮膚吸收水分——一“幹”到底。

三、飲食控制

1、水分控制

有人堅持“從頭到尾不喝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結果事倍功半。

其實,減重早期需要喝大量的水,令身體產生“排水”慣性,後期減少攝入,這樣身體持續慣性還會快速排出水分。

建議6天的減重水分攝入分別為:

第一天7.5升

第二、三天3.8升

第三、第四天1.9升

第四、第五天0.9升

第五、第六天稱重,稱重結束前不能飲水。

2、碳水控制

有人秉著“多吃水果少吃肉”的理念,戒魚戒肉就差遁入空門,結果體重減得不多,肌肉掉了不少。

因為每1克碳水化合物需要2.7克水説明化合作用,所以降重必須戒水果、澱粉和糖分,建議用高蛋白和蔬菜來代替。

蛋白質消化時間較長,給人持久的飽腹感,可抑制促進脂肪形成的荷爾蒙分泌,這樣可以有效降重。

一般賽前兩周要徹底斷碳水化合物。

3、鹽分控制

有人以“少食但求解饞”的想法,結果死活降不下來。

鈉是鹽的主要成分,鈉會鎖住體內水分,因此控鹽才能順利脫水,淡而無味才是正道。

一般在賽前一周要進行斷鹽。

4、少食多餐

以往錦標賽體制下的運動員長期餓著肚子練,先不說減重效果,至少訓練效果大打折扣。

降重期少食多餐才是正道。

附劉文擘賽前一周減重飲食計畫:

一日6餐

蛋白質:蛋白、雞肉、蒸魚和牛肉、蛋白粉

蔬菜:番茄、黃瓜、西蘭花

脂肪:每餐喝一勺橄欖油或葵花籽油,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脂肪代謝

早上8點:若干蛋清或一勺高純度蛋白粉

上午10點:上午訓練後雞胸肉

下午2點:蒸魚、雞肉、牛肉三選一

下午5點,下午訓練後雞胸肉或若干雞蛋白

晚上8點:雞胸肉或若干雞蛋白

睡前:蛋白粉

降重的最大禁忌——無陪伴無監控

短期脫水對身體有較大的傷害性,長時間蒸桑拿出現“突然眼前一黑”的大有人在,所以降重時必須保證有同伴全程監控。

喬丹的悲劇就在於獨自一人進行脫水降重。

在降重這件事上,千萬別自帶“我想我會一直孤單,這一輩子都這麼孤單”這樣的BGM。

由於脫水對於身體傷害很大,所以在稱重儀式時,有經驗的運動員會隨身帶著一些補劑,甚至有國外運動員會提前就準備好生理鹽水,一旦稱重結束就立刻補充營養和流失的電解質。

有位拳手的話對我觸動比較大:“都說打比賽緊張,等稱重過後你就會覺得比賽真沒什麼,因為最難的部分已經過去了。”

好吧,擂臺下這場戰役才是最慘烈的。

脫完再補——秀一場體重魔術

稱重後運動員需要迅速“進補”,通常:

每小時攝入1升的水(其中25%會被尿液排出)。

2-3小時進食一次,保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鹽分攝入。

一天后,拳手就能恢復到接近原始體重,走完一遭體重過山車,比賽時精力旺盛嗷嗷叫。

國內降重亂象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恐怕是很多人面對現實的感慨。

在國內,運動員即便瞭解科學降重的知識,有時也面臨著現實的無奈。

國外一場比賽準備時間不低於6周,系統降重時間不少於4周,飲食控制的時間不低於2周。

但由於中國每年賽事有200場左右,留給運動員的準備時間往往不足。

不同於UFC的合約制可以完全控制旗下拳手,很多國內賽事配對流程簡單,大多是臨時通過俱樂部和經紀人聯繫拳手,甚至還有賽前2天臨時替補出戰的。

相比中國拳手,並非“主角”的外國拳手準備時間上更缺乏保障。

用圈內人的話說“來得及做簽證就行,像日本拳手簽證都不用做就可以過來打,隨叫隨到。”

準備時間不足,科學飲食也只能是空談,剩下的就是挑戰身體極限——“玩的就是心跳”。

儘管國內賽事並未出現過降重死亡,但也有很多危險情況:

2015年南京比賽前,一對韓國兄弟在街頭跑步降重,弟弟突然暈厥,哥哥用韓語在街頭大聲呼救,聲淚俱下。幸虧當時離酒店不遠,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將弟弟背回酒店,才得以及時救治。

鄭召玉曾兩次降重失敗,第一次是在脫水期感冒高燒,無奈去掛水,減重功虧一簣。第二次是在與蘇波邦的比賽前,鄭召玉在減重中暈厥,醒來後心臟不舒服,手發麻,出於安全考慮停止降重。此後鄭召玉升級到75公斤級別作戰。

在脫水環節中,一些運動員缺乏經驗,脫水過度,常出現心率紊亂和代謝紊亂的不良反應,甚至有人坐著輪椅去稱重現場。

有些運動員為了降重剪掉頭發,甚至剃光體毛,更極端的例子是多年前錦標賽中有人以抽血來進行最後降重。

更有甚者,有運動員在降重過程中違規使用利尿劑等藥物。利尿劑會造成電解質紊亂等不良反應,嚴重者可能造成猝死。違規藥物的使用大大增加了安全風險,成為一大隱患。

由此可見,降重其實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就可以擊敗對手,用不好只能滅了自己。

降重之責誰來擔?

楊建兵死後,ONE FC在輿論上一度陷入“破鼓萬人捶”的囧境。但從合約的角度來說,楊建兵才是違約方。

12月10日,楊建兵暈倒被送往醫院,缺席稱重,組委會取消了楊建兵的比賽資格。

11日中午12時06分,院方才宣告楊建兵不治。

楊建兵事件發生後,一位賽事總監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賽事與運動員的合約裡規定了比賽的公斤級,達標才能參賽,但絕不會強迫運動員降重參賽。

降重屬於備戰的一部分,責任方應該是協助運動員備戰的團隊。

賽事方同樣是降重的受害者。

過度降重會讓運動員狀態下降,比賽品質無保障。

所以正規賽事在邀請運動員參賽時,至少允許帶一位同伴或者教練,協助備戰、降重和場邊指導。

說到底,團隊才是負責運動員競技狀態的主體。

楊建兵事件發生一個月後,英雄榜改革了稱重流程。

運動員需連續稱重三次,時間分別為賽前兩天、賽前一天、比賽當天。三場稱重結果都必須符合參賽級別。

不過這種獨創的“重要事情做三遍”的模式並未成為行業主流。

目前來看,賽事方為保證降重安全,可以做到以下六點:

1、邀請專業團隊的運動員參賽,在專業源頭上把關。

2、留出充分的準備時間,一般是4周以上。

3、邀請其團隊陪同參賽,隨時監控。

4、保證降重設施以及相關的醫療準備到位。

5、有豐富經驗的工作人員巡檢,出現特殊情況後第一時間救治。

6、集中進行降重活動,特別是外國運動員避免單獨外出減重。

運動員及團隊也要正確對待降重,幅度必須合理。大降特降並不一定是好事,每個人都有一個最佳的體重平衡點,過度降重不僅帶來危險,也會降低競技狀態。

UFC中我們也看到有“升重”後越打越好的明星,比如曾經在77公斤級成績平平,如今在93公斤級大紅大紫的KO狂魔安東尼·詹森。

科學安全的降重,必須由運動員、俱樂部團隊和賽事方三方配合。

運動員根據自己身體情況量力而行;

俱樂部團隊給予專業輔助和全程的監管;

賽事方保證充分的降重時間和設施條件;

這種情況下,降重才不會是一場“危險的遊戲”。

搏擊首先是一種運動,體育健康是第一位的,降重是一把雙刃劍,你得先學會用科學的方式駕馭它。在擊敗對手之前,先保證別傷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