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腹脹針灸治療——補脾益胃方:理氣寬胸、益氣和胃

歡迎關注,閱讀,收藏並轉發!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

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補脾益胃方《針灸大全》

【處方】內關、太白、足三裡、氣海、水分

內關

經穴名。出《靈樞•經脈》。屬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在前臂掌側,當曲池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布有前臂內、外側皮神經,正中神經掌皮支,前臂掌側骨間神經,以及前臂正中動、靜脈和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

主治心痛,驚悸,胃痛,嘔吐,呃逆,健忘,失眠,胸脅痛,癲狂,癇症,瘧疾,肘臂疼痛,以及休克,心絞痛,心律不齊,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無脈症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太白穴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輸(土)、原穴。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布有隱神經及腓神經分支,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的分支。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呃逆,腸鳴,泄瀉,痢疾,便秘,腳氣,痔漏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足三裡穴

經穴名。屬足陽明胃經。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為人體常用的防病保健要穴,具有補脾益氣、和胃調中的功效。最早見於《素問•針解篇第五十四》:“所謂三裡者,下膝三寸也”。

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灸刺激足三裡穴,對治療消化系統疾病、足膝腰部疾病、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療效,還可促進血液迴圈,提高機體防禦疾病能力,對改善和緩解抑鬱症、神經衰弱也有一定的作用。直刺1-2寸。

氣海穴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脖胦、下盲、下氣海。屬任脈。盲之原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主治虛脫,厥逆,腹痛,泄瀉,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遺精,陽痿,遺尿,疝氣及尿瀦留,

尿路感染,腸梗阻等,具有強壯作用。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5-30分鐘。

水分穴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分水、中守。屬任脈,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布有第八、九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下動、靜脈。主治腹痛,腸鳴泄瀉,水腫,蠱脹,以及腎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功用】理氣寬胸、益氣和胃

【主治】脾胃氣虛所致的心腹脹滿

【操作】針刺用補法,針1寸左右,留針20分鐘,每日1次。

【方義】內關通陰維脈和胃、心胸,故取內關穴調理上中焦之氣血,後取太白、足三裡、氣海、水分,取穴規律是逆經而上,此為搬還配穴法,為從遠至近、從外至內取穴,導引氣血向患處會聚的方法,從而達到氣至顯效的目的。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公眾號~:

請關注後點擊樓下傳送門,那裡有你想要的所有的內容:

傳送門:

中醫骨科筆記總目錄<=====這個是可以點擊的福利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功用】理氣寬胸、益氣和胃

【主治】脾胃氣虛所致的心腹脹滿

【操作】針刺用補法,針1寸左右,留針20分鐘,每日1次。

【方義】內關通陰維脈和胃、心胸,故取內關穴調理上中焦之氣血,後取太白、足三裡、氣海、水分,取穴規律是逆經而上,此為搬還配穴法,為從遠至近、從外至內取穴,導引氣血向患處會聚的方法,從而達到氣至顯效的目的。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公眾號~:

請關注後點擊樓下傳送門,那裡有你想要的所有的內容:

傳送門:

中醫骨科筆記總目錄<=====這個是可以點擊的福利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