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人活著的意義,在於生命的品質和厚度

一封遺囑打動人心,還記得北大漸凍人女博士婁滔嗎?漸凍人這種病在中國基本上無法治癒,它能夠讓人失去行動能力,最終走向死亡。

早在今年上半年,她就已經以口授護士執筆的方式寫下了一封遺囑:

她說,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在於生命的長短,而在於生命的品質和厚度。

並且,她走後,頭部留給醫生做研究,其他器官,凡是可以挽救人性命的,儘管捐給他人使用。

當然,她選擇離開的方式也是十分灑脫,不舉行治喪儀式,不收慰問金,不修墳頭,骨灰撒進長江。

這讓我想到季羨林先生在《一花一世界》中提到處理死亡的這件事,他養了十幾年的貓,他認為,我們應該向貓學習一些有用的東西,比如處理死亡的辦法。

貓是知道自己的大限的,之後貓會悄悄離開家,到一個山洞裡、樹叢中、河溝裡,靜靜等待死亡的來臨。

如果人也能向貓一樣那樣平靜,會減少多少麻煩啊!

不過我們人類社會是做不到像貓社會那樣平靜的,所以,小海君才欣賞婁滔看待生命的高度、面對死亡的灑脫,還有那一份無比的勇氣。

缺失的勇氣

在現代快節奏的社會中生活,

我們或許早就忘記了最初的夢想,比如小時候的科學夢、研究夢……長大後的職業夢。

我們逐漸缺少了一種動力,我想那是追求,也是一份勇氣。

小時候,不管理想或夢想能否實現,

我們都願意為之努力、奮鬥。

現在,我們更多的是衡量利弊與得失後,

再決定要不要去爭取。

大家都說,

這是成長,

你變成熟了。

成熟卻是另一種軟弱

成熟後的我們很難做出抉擇!比如,我們看上了一件昂貴的傢俱,自己總是下不定決心花錢去買,而有一天,另一半把這件傢俱買回家,想來你也不會生氣。

因為別人幫你做出了抉擇,也替你承擔了花費的責任,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也少了一份遺憾感。

成熟後的我們身不由己,隨波逐浪。

因為大家都這樣,身處的環境都是這樣,所以我們選擇了相同,至少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接近。你雖然不認同,卻不知不覺淹沒在從眾的浪潮中,並且還會跟隨別人的腳步,活成自己嗤之以鼻的模樣。

漸漸地,你不是你,我不是我,大家活得都一樣。“活著”失去了它該有的意義。

生活是靜,也是動

最近網上有很多中年夫婦,甚至是老年夫婦,暫時放下一切,去旅遊,去想去的地方,看花、看海、看世界,笑得像個小孩子。

還有年輕情侶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兩個人,經營一家店,就這樣享受慢時光。

有的身處繁華的街道,擠在一間不大的出租房裡,精緻的裝飾,每日柴米油鹽,同樣活出了生活的精彩。

幸福的味道總是那般甜美,當大家看到這些,會不自覺地心生羡慕,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敢於選擇自己生活的方式,敢於追求他們覺得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

生命的品質和厚度,由你自己去折疊,

生活的品質和模樣,就交給四海眾投。

漸漸地,你不是你,我不是我,大家活得都一樣。“活著”失去了它該有的意義。

生活是靜,也是動

最近網上有很多中年夫婦,甚至是老年夫婦,暫時放下一切,去旅遊,去想去的地方,看花、看海、看世界,笑得像個小孩子。

還有年輕情侶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兩個人,經營一家店,就這樣享受慢時光。

有的身處繁華的街道,擠在一間不大的出租房裡,精緻的裝飾,每日柴米油鹽,同樣活出了生活的精彩。

幸福的味道總是那般甜美,當大家看到這些,會不自覺地心生羡慕,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敢於選擇自己生活的方式,敢於追求他們覺得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

生命的品質和厚度,由你自己去折疊,

生活的品質和模樣,就交給四海眾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