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圳35歲以上高血壓患者突破70萬,50%不知自身病情

導語:高血壓已經是一種司空見慣的高危慢性病,特別是在發展較好的北上廣深,高血壓人群更為密集。而控制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病防治的切入點!據瞭解,深圳市35歲以上的居民中有70多萬高血壓患者,

患者呈年輕化且患病人數逐年上升,但是這些人中,有接近30萬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

據2015年深圳市慢性病行為危險因素調查顯示:深圳18歲及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0.9%,與2009年相比,患病率分別上升6.7個百分點。這一數字說明每5個成年深圳人當中,

就有1個患上高血壓,而且這個趨勢還在逐年上升,這對深圳人的健康形成了較大威脅,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因此,對於高血壓的綜合防控迫在眉睫,我們需要利用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資源,從基層出發採取各種防範措施,以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服務平臺,利用慢病管理雲平臺等現代資訊技術手段結合基層的智慧血壓計,到各社區居民點,針對35歲以上人群進行血壓測量,

提高對基層社區居民的首診測壓率和健康檔案建檔率,希望首診測血壓率達到90%以上。再者通過平臺有效的維護高血壓患者的健康狀況。

今年5月至8月,中國高血壓聯盟在全國20個省市的300個血壓測量點,為50萬人測量了血壓,進行血壓管理觀念調研。

專家指出,降壓管理的關鍵之一是血壓達標,其中達標時間非常重要,一個月內血壓達標者卒中、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風險顯著低於未達標者。因此,最新國內外指南都明確推薦:一個月不達標應及時調整用藥。阜外醫院王文教授介紹,此次調研發現我國高血壓患者僅有23.8%血壓得到控制,與西方國家仍有較大差距。

目前國家也推薦利用智慧電子血壓計做測量,

並且資料不僅停留在血壓計上,還能通過手機上傳到平臺,這將是未來智慧血壓計發展的大趨勢,不僅要知曉血壓,而且還要讓我們的家庭醫生、社區醫生也能知曉居民測量的血壓值,這樣才更利於血壓健康的管理工作開展。

心血管專家建議,

正常血壓的成人,每兩年至少測量血壓一次。高血壓易患人群和高血壓人群,每六個月至少測量一次血壓。血壓沒有達標的高血壓患者,每天早晚各測一次血壓,連續測量七天,後六天的血壓平均值作為專科醫生治療參考。另外,選擇測量工具方面,推薦使用經國際標準認證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進行家庭血壓測。目前很多市面上的血壓計僅僅只能測量血壓和保存99組測量結果在血壓計中,不具備互聯網醫療的思維,而未來的趨勢將會從基層開始,更多的使用智慧血壓計,在測量的同時通過手機直接上傳測量資料到雲平臺,同步到醫生端,並建立居民個人檔案。這種新型的建檔模式和測量方式將大大的減少衛生站人員工作量,並且可以對資料進行高效的雲分析和整理,及時居民在家測量也可以讓家庭醫生遠端監測到他們的血壓情況。

打破傳統的“默默無聞”的自我監測,用互聯網醫療的思維改變生活,共用資訊,共用健康生活新模式,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這是一項深遠而長久的工作,但是我們一直在進步。

不具備互聯網醫療的思維,而未來的趨勢將會從基層開始,更多的使用智慧血壓計,在測量的同時通過手機直接上傳測量資料到雲平臺,同步到醫生端,並建立居民個人檔案。這種新型的建檔模式和測量方式將大大的減少衛生站人員工作量,並且可以對資料進行高效的雲分析和整理,及時居民在家測量也可以讓家庭醫生遠端監測到他們的血壓情況。

打破傳統的“默默無聞”的自我監測,用互聯網醫療的思維改變生活,共用資訊,共用健康生活新模式,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這是一項深遠而長久的工作,但是我們一直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