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通州地理」清明,全通州最隆重的祭祖大典!以國為姓,一卷家譜傳承六百多年!

有時,人就像種子:飄到某地,落地生根,開枝散葉。

很多很多年過去了,當這位先祖的音容笑貌早已消逝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基因卻仍在這世界堅強傳遞著,而且子孫繁衍眾多,

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

有一天,他們終會問:“我從哪裡來?”

這時候,他們需要一架時光機,與列祖列宗們來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

這架時光機叫——家譜。

話說600多年前,一戶曹姓人家由安定門搬到了漷縣。這不,老曹家的故事,就從一卷世代傳承的家譜和今天的一場祭祖典禮開始……

1

曹莊&祭祖大典

通州最隆重祭祖大典

找尋數百年家族記憶

今天(4月2日),清明小長假第一天——在這個既有歡樂賞春的喜慶,

又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日子裡,一場通州最隆重的家族祭祀活動,在漷縣鎮曹莊村曹氏祠堂舉行。

居住本村及生活在外的兩千曹氏族人,紛紛尋根祭祖,找尋遺落百年的家族記憶。

通州小布一大早就趕到現場,為您帶回了祭祖典禮的照片:

上午9時許,祭祖典禮開始!

曹氏子孫們在族長帶領下,莊重表達了對先人的尊敬與懷念。

“敬守身體,勉勵學問,嚴擇師友,

素治閨門,慎重葬祭,謹擇婚姻,善恤族人,勤治本業。”

——儀式上,宣讀了曹氏家法,激勵曹氏後人能傳承良好的家風家訓。

祭祖儀式結束後,還擺上了“曹氏家族”祭祖百桌流水宴,大家共用了富有特色的飯菜。本次祭祖的資金全部由村民自發捐贈。

2

曹莊&家廟

曾被洪水淹埋

曹氏家廟重建獲新生

通州小布瞭解到:此次舉行祭祖大典的曹氏祠堂(家廟),是通州範圍內現存的唯一一座祠堂。

原家廟建於元代,遭遇運河洪水氾濫,被大量泥沙淹埋,家廟內所有物品都被埋在地下。

到了清乾隆年間,曹家人就在原家廟的牆壁上繼續壘牆,重建了一座新家廟,才有了地上地下兩座家廟,不過,後來這座家廟也破敗不堪。

(以上為資料圖片)

曹家老人介紹,曹家家廟原有兩塊牌匾,其中一塊因曹家十六世的一位女子成為清朝某位肅親王的王妃,遂得到這位王爺親自授匾,可想曹家當年地位如何顯赫。

曹氏家譜中有一張“曹氏家廟圖”,可以清楚看到家廟的原貌:大門、照壁、儀門、東西角門、拜台、祖先堂、東西配房、廚房、齋宿所、省牲所等組成,氣勢十分恢宏。

令人欣慰的是,前些年,經市區鎮三級政府的共同努力,根據原有結構框架,並參照保存下的家譜中的“曹氏家廟圖”,對家廟進行了整體修復,並于去年清明期間,舉行了首次祭祖大典。

(以上照片為去年祭祖大典)

對此,通州著名文物專家周良說:

祭祀祖先是在盡孝道,感謝賜予生命之恩,是為了發揚孝道,同時也是教化文化的表現——通過對祖先高貴品德的讚頌,讓後人潛移默化地恪守倫理道德,見賢思齊。

3

曹莊&家譜

曹氏子孫以國為姓

其中一支來通定居

說完了盛大的祭祖典禮和家廟,咱們再說說曹氏家譜。

漷縣鎮曹莊村現有人口2100多人,其中曹姓占九成以上。

曹氏有一套家譜,全書由曹氏源流志、漷邑支譜序、家法八條、重修曹氏族譜序、曹氏統宗圖等部分組成,整套家譜記敘了曹姓自受姓以來歷經漢、晉、唐、宋的姓氏源流,以及曹莊村這一支從搬來漷縣以後六百餘年的歷史。

據家譜記載,周文王第十三子振鐸封于曹,他的子孫遂以國為姓,始姓曹。

曹家祖上有許多位被封為王、公、侯、節度使等高官顯貴!在此,有必要解釋一下:“家廟”也是祠堂,只是此祠堂必定出過大官,才敢稱“家廟”。

漷縣這一支的一世祖曹達漢,就是北宋武惠王、征遼大將軍曹彬的第十二世孫。

元至正十年,原住在北京城內安定門的曹達漢,因避時忌搬遷到通州漷縣居住,建立曹家莊。自曹達漢至今,曹家已在漷縣延續二十七代。

據曹家後人曹恒文、曹致有、曹安介紹,曹達漢生子從義,去世後葬在村東北的老塋。從義有四個兒子,其中兩個是絕戶,另兩個分成東西兩門,後來人口逐漸增多。

4

曹莊&名人

曹曉伍

隨燕王起兵南下

曹家自搬到漷縣居住後,有三個人比較有名。其一就是曹從義的小兒子,即曹家第三世曹曉伍。

話說明太祖朱元璋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他死後,孫子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嚴重威脅了藩王利益,使得坐鎮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曹曉伍人稱 “曉伍爺”,就在“靖難之役”中被授為副千戶,隨燕王朱棣起兵南下,不幸陣亡于山東,追賜武城封侯衛指揮僉事。因曉伍無後,由其兄長的次子曹瑗世襲。

曹王建

迎明英宗還駕有功

其二,是曹瑗的弟弟,即曹家第四世曹王建。

明英宗朱祁鎮平日裡對宦官王振言聽計從,明正統十四年(西元1449年),英宗聽從王振建議御駕親征蒙古族瓦剌部落,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瓦剌軍隊團團圍住,兩軍會戰,明軍全軍覆沒,王振被部下樊忠殺死,明英宗被瓦剌軍俘虜,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後,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裹脅英宗攻至北京城下,欲用英宗為人質,勒索明廷。豈料兵部侍郎于謙率領城內軍民一致抗戰,瓦剌敗戰而歸,無奈之下與明廷講和,釋放英宗。曹瑗的弟弟曹王建因迎英宗還駕之功,授苑馬寺少卿。

曹天縱

封鎮綏將軍組織續家譜

其三,是第十二世曹天縱,官居陝西巡撫,封鎮綏將軍。也是他在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組織續寫家譜,並親自立下家法八條,以“垂戒後世”。

其後,這本家譜在乾隆、嘉慶、光緒至中華民國經過多次重修,而後保留至今。

2004年,曹氏子孫將家譜重新影印並加入現狀。

5

曹莊&記憶

曹氏後人

英勇抗擊侵略者

曹家一直有習武的傳統。

曾經有位曹壹元在清末成立過少林會,組織60餘人操練九節鞭、長矛、大刀,用來抗擊洋人。名義上叫少林會,實際上就是義和團,燒教堂、殺洋人,號稱“刀槍不入”。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法等八國聯軍發起侵華戰爭。時年8月2日,八國聯軍集兵兩萬自天津沿運河兩岸攻向北京,曹家莊的少林會和通州許多義和團群眾,沿著京津公路英勇抗擊侵略者。

漕口子

決堤旋坑水深不見底

運河岸邊的村莊自然有一段運河往事,曹莊也不例外。

年過七旬的曹恒文回憶,以前運河老堤就在村子中間,後來向北挪了半個村子。村子東北角有個“漕口子”,相傳是明萬曆二年運河大堤決口產生的。

那一年運河漲水漲得很凶,從漷縣到河北省的運河邊的村民都到曹莊來護堤,可是大家把堤築多高,水就漲多高,結果越護越高。

後來實在是護不住了,一下子就決了堤,水漩渦頃刻間旋出一個大坑,這就是“漕口子”的由來。

“那坑的面積原來有100多畝,我們上學時,冬天坑邊上會結冰,怪得是中間兩個泉眼凍不上,嘩嘩地總冒水,之前也從沒幹過,即使像1960年那樣的旱年也沒幹坑兒。”——從小住在“漕口子”旁邊小屯村的李福和說。

他小時候跟小夥伴比賽在這個坑裡扎猛子,看誰能在坑中間紮到底,評判標準就是看誰能從泉眼那裡摸到一把坑泥上來。結果這個比賽誰也沒有贏,因為泉眼太深了,根本摸不到底,且越往下紮水越冷,大家堅持不了,所以放棄了。

很多年過去了,由於種種原因,當初那個深不見底的“漕口子”只留下一個乾涸的大坑和點點記憶。

6

曹莊&變遷

遷民屯田新村屢更名

曹家莊名始終未改

曹(家)莊是漷縣唯一沒改過名的村!

運河研究專家周良介紹,漷縣鎮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在不同階段因不同事物形成了不少村落。

明初期,北平地區連年征戰,農業遭到嚴重破壞,人口數量大減,經濟實力削弱,且元朝殘餘勢力強盛。明朝為加強北陲防禦,一方面派駐大批部隊,一方面從山西省、北平布政使司(今河北省大部)等地遷移了五批貧苦農民到北平地區屯墾土地,又從今江蘇、浙江、山東等省遷調許多富戶到北平地區來管理那些窮困農民屯種。

在這次遷民屯田運動中,建立了許多新的村莊。新建村莊分為兩種,一種為民屯,村中農民全年用七分力量耕種,三分力量用於防禦;另一種為軍屯,有七分守衛責任,三分耕種責任。民屯村稱“某家新莊”,軍屯村稱“某家營”。

乾隆年間,因新字避諱皇室宗姓“愛新覺羅”中的新字,又因古代新與辛在新舊意義上通用,就把新改成辛字,如李辛莊。

另外,漷縣還有一些元代就已有的老村,如 紀家莊、翟家莊、許家莊和曹家莊。

當時從山南海北遷來的農民,為站住腳,都與本地已有的村莊大戶搞好關係,以求得到幫助和保護,就尊稱姓氏莊名中的大戶為“某家哥”,稱他們的村落為“某家哥莊”,後來逐漸省稱為“某哥莊”。村莊中的大戶有所變化,而遷民所建新莊的人戶也在不斷變化,就在明末清初之時,又因漢字聲調關係而漸改稱作“某各莊”,“各”字讀輕聲。

於是“紀家莊”、“翟家莊”、“許家莊”,就逐漸變成“紀各莊”,“翟各莊”、“許各莊”。

但是,這裡面有個特例:唯有元代以曹家定居而名的曹家莊一直未改初名,只是在後來被簡稱作“曹莊”。

北京通州發佈(ID:bjtzfb)

對於侵權行為,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北京通州發佈

通州權威資訊發佈

長按二維碼關注

祭祖儀式結束後,還擺上了“曹氏家族”祭祖百桌流水宴,大家共用了富有特色的飯菜。本次祭祖的資金全部由村民自發捐贈。

2

曹莊&家廟

曾被洪水淹埋

曹氏家廟重建獲新生

通州小布瞭解到:此次舉行祭祖大典的曹氏祠堂(家廟),是通州範圍內現存的唯一一座祠堂。

原家廟建於元代,遭遇運河洪水氾濫,被大量泥沙淹埋,家廟內所有物品都被埋在地下。

到了清乾隆年間,曹家人就在原家廟的牆壁上繼續壘牆,重建了一座新家廟,才有了地上地下兩座家廟,不過,後來這座家廟也破敗不堪。

(以上為資料圖片)

曹家老人介紹,曹家家廟原有兩塊牌匾,其中一塊因曹家十六世的一位女子成為清朝某位肅親王的王妃,遂得到這位王爺親自授匾,可想曹家當年地位如何顯赫。

曹氏家譜中有一張“曹氏家廟圖”,可以清楚看到家廟的原貌:大門、照壁、儀門、東西角門、拜台、祖先堂、東西配房、廚房、齋宿所、省牲所等組成,氣勢十分恢宏。

令人欣慰的是,前些年,經市區鎮三級政府的共同努力,根據原有結構框架,並參照保存下的家譜中的“曹氏家廟圖”,對家廟進行了整體修復,並于去年清明期間,舉行了首次祭祖大典。

(以上照片為去年祭祖大典)

對此,通州著名文物專家周良說:

祭祀祖先是在盡孝道,感謝賜予生命之恩,是為了發揚孝道,同時也是教化文化的表現——通過對祖先高貴品德的讚頌,讓後人潛移默化地恪守倫理道德,見賢思齊。

3

曹莊&家譜

曹氏子孫以國為姓

其中一支來通定居

說完了盛大的祭祖典禮和家廟,咱們再說說曹氏家譜。

漷縣鎮曹莊村現有人口2100多人,其中曹姓占九成以上。

曹氏有一套家譜,全書由曹氏源流志、漷邑支譜序、家法八條、重修曹氏族譜序、曹氏統宗圖等部分組成,整套家譜記敘了曹姓自受姓以來歷經漢、晉、唐、宋的姓氏源流,以及曹莊村這一支從搬來漷縣以後六百餘年的歷史。

據家譜記載,周文王第十三子振鐸封于曹,他的子孫遂以國為姓,始姓曹。

曹家祖上有許多位被封為王、公、侯、節度使等高官顯貴!在此,有必要解釋一下:“家廟”也是祠堂,只是此祠堂必定出過大官,才敢稱“家廟”。

漷縣這一支的一世祖曹達漢,就是北宋武惠王、征遼大將軍曹彬的第十二世孫。

元至正十年,原住在北京城內安定門的曹達漢,因避時忌搬遷到通州漷縣居住,建立曹家莊。自曹達漢至今,曹家已在漷縣延續二十七代。

據曹家後人曹恒文、曹致有、曹安介紹,曹達漢生子從義,去世後葬在村東北的老塋。從義有四個兒子,其中兩個是絕戶,另兩個分成東西兩門,後來人口逐漸增多。

4

曹莊&名人

曹曉伍

隨燕王起兵南下

曹家自搬到漷縣居住後,有三個人比較有名。其一就是曹從義的小兒子,即曹家第三世曹曉伍。

話說明太祖朱元璋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他死後,孫子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嚴重威脅了藩王利益,使得坐鎮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曹曉伍人稱 “曉伍爺”,就在“靖難之役”中被授為副千戶,隨燕王朱棣起兵南下,不幸陣亡于山東,追賜武城封侯衛指揮僉事。因曉伍無後,由其兄長的次子曹瑗世襲。

曹王建

迎明英宗還駕有功

其二,是曹瑗的弟弟,即曹家第四世曹王建。

明英宗朱祁鎮平日裡對宦官王振言聽計從,明正統十四年(西元1449年),英宗聽從王振建議御駕親征蒙古族瓦剌部落,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瓦剌軍隊團團圍住,兩軍會戰,明軍全軍覆沒,王振被部下樊忠殺死,明英宗被瓦剌軍俘虜,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後,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裹脅英宗攻至北京城下,欲用英宗為人質,勒索明廷。豈料兵部侍郎于謙率領城內軍民一致抗戰,瓦剌敗戰而歸,無奈之下與明廷講和,釋放英宗。曹瑗的弟弟曹王建因迎英宗還駕之功,授苑馬寺少卿。

曹天縱

封鎮綏將軍組織續家譜

其三,是第十二世曹天縱,官居陝西巡撫,封鎮綏將軍。也是他在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組織續寫家譜,並親自立下家法八條,以“垂戒後世”。

其後,這本家譜在乾隆、嘉慶、光緒至中華民國經過多次重修,而後保留至今。

2004年,曹氏子孫將家譜重新影印並加入現狀。

5

曹莊&記憶

曹氏後人

英勇抗擊侵略者

曹家一直有習武的傳統。

曾經有位曹壹元在清末成立過少林會,組織60餘人操練九節鞭、長矛、大刀,用來抗擊洋人。名義上叫少林會,實際上就是義和團,燒教堂、殺洋人,號稱“刀槍不入”。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法等八國聯軍發起侵華戰爭。時年8月2日,八國聯軍集兵兩萬自天津沿運河兩岸攻向北京,曹家莊的少林會和通州許多義和團群眾,沿著京津公路英勇抗擊侵略者。

漕口子

決堤旋坑水深不見底

運河岸邊的村莊自然有一段運河往事,曹莊也不例外。

年過七旬的曹恒文回憶,以前運河老堤就在村子中間,後來向北挪了半個村子。村子東北角有個“漕口子”,相傳是明萬曆二年運河大堤決口產生的。

那一年運河漲水漲得很凶,從漷縣到河北省的運河邊的村民都到曹莊來護堤,可是大家把堤築多高,水就漲多高,結果越護越高。

後來實在是護不住了,一下子就決了堤,水漩渦頃刻間旋出一個大坑,這就是“漕口子”的由來。

“那坑的面積原來有100多畝,我們上學時,冬天坑邊上會結冰,怪得是中間兩個泉眼凍不上,嘩嘩地總冒水,之前也從沒幹過,即使像1960年那樣的旱年也沒幹坑兒。”——從小住在“漕口子”旁邊小屯村的李福和說。

他小時候跟小夥伴比賽在這個坑裡扎猛子,看誰能在坑中間紮到底,評判標準就是看誰能從泉眼那裡摸到一把坑泥上來。結果這個比賽誰也沒有贏,因為泉眼太深了,根本摸不到底,且越往下紮水越冷,大家堅持不了,所以放棄了。

很多年過去了,由於種種原因,當初那個深不見底的“漕口子”只留下一個乾涸的大坑和點點記憶。

6

曹莊&變遷

遷民屯田新村屢更名

曹家莊名始終未改

曹(家)莊是漷縣唯一沒改過名的村!

運河研究專家周良介紹,漷縣鎮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在不同階段因不同事物形成了不少村落。

明初期,北平地區連年征戰,農業遭到嚴重破壞,人口數量大減,經濟實力削弱,且元朝殘餘勢力強盛。明朝為加強北陲防禦,一方面派駐大批部隊,一方面從山西省、北平布政使司(今河北省大部)等地遷移了五批貧苦農民到北平地區屯墾土地,又從今江蘇、浙江、山東等省遷調許多富戶到北平地區來管理那些窮困農民屯種。

在這次遷民屯田運動中,建立了許多新的村莊。新建村莊分為兩種,一種為民屯,村中農民全年用七分力量耕種,三分力量用於防禦;另一種為軍屯,有七分守衛責任,三分耕種責任。民屯村稱“某家新莊”,軍屯村稱“某家營”。

乾隆年間,因新字避諱皇室宗姓“愛新覺羅”中的新字,又因古代新與辛在新舊意義上通用,就把新改成辛字,如李辛莊。

另外,漷縣還有一些元代就已有的老村,如 紀家莊、翟家莊、許家莊和曹家莊。

當時從山南海北遷來的農民,為站住腳,都與本地已有的村莊大戶搞好關係,以求得到幫助和保護,就尊稱姓氏莊名中的大戶為“某家哥”,稱他們的村落為“某家哥莊”,後來逐漸省稱為“某哥莊”。村莊中的大戶有所變化,而遷民所建新莊的人戶也在不斷變化,就在明末清初之時,又因漢字聲調關係而漸改稱作“某各莊”,“各”字讀輕聲。

於是“紀家莊”、“翟家莊”、“許家莊”,就逐漸變成“紀各莊”,“翟各莊”、“許各莊”。

但是,這裡面有個特例:唯有元代以曹家定居而名的曹家莊一直未改初名,只是在後來被簡稱作“曹莊”。

北京通州發佈(ID:bjtzfb)

對於侵權行為,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北京通州發佈

通州權威資訊發佈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