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叱吒風雲的唐太宗李世明為何對一個女人言聽計從?

長孫皇后,是歷史上十大賢後中最有名的一位。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結髮妻子,也是從小就立了婚約的娃娃親,李世民登基以後封其為皇后。長孫皇后出身名門,母親是大家閨秀,

祖父是隋朝的揚州刺史。長孫氏的父親文韜武略,不僅驍勇善戰,還精通文史,常廣泛涉獵各種史書。在這種家庭氛圍下,長孫氏從小就很懂規矩,知道如何在封建大家庭裡行事,並且非常有修養,喜好讀書,能寫詩著文。她是太宗的賢內助,為李世明建立大唐盛世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是三千佳麗中唯一讓李世明言聽計從的女人,去世很多年以後太宗還對她念念不忘。

長孫家和李淵家都是隋朝的官員,長孫氏的父親長孫晟是隋朝的大將,官至右堯衛將軍,李淵家世也很不錯。當時人都知道李淵娶得一名賢妻,也就是竇氏。竇氏從小不凡,美名遠揚,尤其是她五六歲的時候在宮中就能勸說其舅舅周武帝要好好善待她的突厥皇后,

以便和突厥搞好關係,增強國勢,從此她非同凡人的賢德和才能就流傳開來後來她父母以玉屏畫孔雀的方式招女婿,從而選中李淵,給李淵生下了李建成、李世民等幾個兒子。

長孫皇后不僅生得貌美,既有她母親大家閨秀的風範,又從父親身上學到勤學好學的品質,既懂得規矩和禮教,又十分善於做人和做事,因此她父親也希望給她找一個好人家。

隋朝末年,國家也是混亂紛紛。長孫晟看上了李淵家的二兒子李世民,這李世民不僅一表人才,還有勇有 i是打天下的一把好手。最讓長孫晟放心的是,李世民是竇夫人的兒子,他一直都知道竇夫人是作常賢能的一個人,所以他相信竇夫人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定不會差到哪裡去。就這樣,既然看中了,他就拿出將軍的果斷、直接找到李淵來呋這門兒女婚事。李淵見長孫家都親自上門,

而且也早就知道長孫家的女兒是才貌雙全,果斷地同長孫晟一拍即合,當即定下這門親事,兩個人高高興興喝酒去了。

長孫民喝得微醺,回到家裡跟他的兒了長孫無忌說,我給你找了個妹夫,就是李世民,他將來一定前途不可限量。從此這長孫無忌就多了一名夥什,

就是李世民。他們兩個年紀相仿,很合得來,所以常一塊玩耍。

但是不多久、長孫氏的父親長孫晟就病逝了,那年長孫皇后才八歲。在封建的大家庭裡,都是三妻四、所以父親是一家之主,也是一家的臺柱子。父親倒下了,難免會有些比較柔弱一點的母親帶著孩子就會被欺負,而如果母親更早去世的話,那孩子的生活就更悲慘,異母兄弟姐妹們很難相處得好。長孫無忌兄妹也一樣,在家裡處得不太融洽、好在他們有個好舅舅高士廉,高士廉將兩個夫去父親的可憐孩子接到府上管吃管住,還帶著他們學習,所以長孫無忌學了一身的本領,文才非常好。在這一個時期裡,他們同李世民的關係仍舊非常好。

長孫氏十三歲,是差不多該嫁人的年紀了,這一年她同李世民成親。隋煬帝后來日益享樂,四處大興土木.弄得民怨載道,天下起兵者無數。李世民也慫恿父親李淵要趁機起兵,打出一片天下。加上當時李淵身邊有一個武士蒹可以給他提供物質上的支援,還假借李淵騰達的夢來慫恿李淵,於是李淵父子在晉陽起兵,從此聲勢逐漸浩大。長孫無忌在李淵父子起兵以後一直跟隨李世民,並且對李世民忠心耿耿。

西元618年李淵稱帝,李世民為次子,雖然戰功赫赫但被封為秦王,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長孫氏為秦王妃,長孫兄妹同李世民的感情都很好,可謂是一樁天賜良緣。

嫁到李家,並不是說直接去享受榮華富貴就行,李家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家庭。李世民兄弟的母親竇氏雖然是一個非常賢德的母親,對子女教養都很嚴格,但是當時的家庭條件並不能說是非常好,李家父子常年在外征戰,竇氏在家裡要照顧老人,操持家務,家裡還有李淵的其他妻妾和孩子,在家裡非常勞累,還十分牽掛在外征戰的父子,積勞成疾,沒等到李淵稱帝就病逝了,兒子們後來也都不是一條心。

到李淵稱帝以後,後宮無主,妃嬪爭寵,兒子之間的鬥爭更為嚴重。李世民一直跟隨李淵南征北戰,為打下李家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戰功。相對來說大哥李建成則要遜色得多。無論從人品還是從能力來說,顯然都是李世民更適合做繼承人,更能夠將江山統治得更好。但是李建成是嫡長子,他也不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力,弟弟李元吉和他走得很近,二人以李世民為敵。不僅兄弟之間聯合,李建成、李元吉兄弟還同李淵的妃子張婕好、尹德妃等人結成聯盟,各自以鞏固自己的利益為目的李淵一直對李世民很讚歎,他心裡也深知李世民是最適合的繼承人。但是李建成等人一心想要拔去李世民這顆眼中釘,時時想辦法陷害他,內宮中張婕好、尹德妃等人常常在高祖李淵耳邊說李世民的壞話,結果李淵聽信他們,逐漸同李建成、李元吉兄弟走得近,而漸漸疏遠了李世民。

長孫妃深知丈夫要成就大業,妻子必須要助其一臂之力。但是她不是盲目地去正面幫李世民謀取,而是小心翼翼地伺候公公,將家庭裡的關係搞好一並且對眾妃嬪和妯悝之間的關係也都處理得十分得體,儘量多做事而少謀求自己的利益,保曷低調之風,不給丈夫添麻煩。她這麼做深得李淵滿意,對這個兒媳婦十分讚歎。

西元626年,李氏兄弟之間的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李世民決定要除掉李建成等人在長孫無忌等人的一同謀劃下,秦王決定發動政變,這場政變歷史上稱為“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天,李世民密奏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在後宮淫亂,第二天,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親自到玄武門率兵等候李建成等人的到來,然後將李建成、李元吉兄弟殺死。這場戰鬥是驚心動魄的,親兄弟之間手足相殘,不成功就只能成仁,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跟著李世民的人都是拿性命出來的,甚至連李世民自己都決定拋開性命一搏了。這時候不僅哥哥長孫無忌親自到最前線,連長孫王妃也拋棄女兒柔弱的形象,親自給秦王的將士們打氣,激勵他們。在這種氣氛下,士兵們士氣大漲,一鼓作氣,一舉取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李淵聽聞這場政變之後雖然極度吃驚,但是也毫無辦法,三天之後就將秦王翡封為太子,當年便退位讓賢,讓兒子接替了他的皇帝之位。

李世民登基以後`長孫氏就被冊封為皇后。從此以後,應該說長孫皇后就是人中之風了,但是她仍然兢兢業業地管理後宮,她知道丈夫每天要處理國事已經非常勞累了,所以她必須替他分擔更多憂愁和煩心事,要把後宮打理好,給丈夫一個溫馨的家,不為後宮事情操心。

後宮爭鬥,似乎是永遠都淡不完的話題。但是長孫皇后首先所想的,卻不是怎樣用一些奇招怪招來鞏固她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問題,而是想到要儘量讓後宮和諧,不讓皇上白天操心政事,晚上還操心宮中之事。所以儘管她和皇帝關係非常好,她也不要求專寵,反而讓李世民有更多機會去親近其他妃子,廣泛地開枝散葉。對待後宮妃嬪以及宮女等,她態度都十分溫和,宮中上上下下關係都處得非常好。如果說哪個妃子或者宮女遇到一些難事或者身體不舒服什麼的,長孫皇后都會親自去慰問,甚至還將自己的物品送給她們。所以作為回報,宮中上上下下對她也都十分愛戴。

長孫皇后不僅不在宮中做惡毒皇后,還十分注意控制外戚的勢力。她的哥哥長孫無忌和李世民是在打天下之前認識的,後來李家父子打天下的時候,長孫無忌一直跟隨李世民,忠心耿耿,兩人感情十分要好。長孫無忌本身就十分有才華,他父親是武將出身,但也十分精通文才,後來在舅舅家更加潛移默化地受影響,才華大長。在玄武門之變中,他尤其顯示他的才能和膽識,衝鋒陷陣從不懼怕,李世民為他所做的事非常感動,常常在別的大臣面前毫不避諱地說他之所以有今日,多虧長孫無忌的功勞。

所以在李世民即位以後,他多次想將長孫無忌提拔為宰相。宰相是朝中最重要的職位了,掌握大權。太宗和長孫皇后提起的時候,長孫皇后就非常憂慮,她覺得她已經是皇后,統領後宮,已經是三宮之首,她的家人已經有皇家的財糧供應,不愁吃穿,享受榮華富貴。如果再讓哥哥任此大職,她恐怕外戚勢力變大會招來不好的結果。為了向太宗明確說明此事,她還大量引經據典,用古代的例子來說明她是正確的。外戚勢力龐大以後,大多是日漸恃寵傲物,或者權力欲望更強,最終換來家族滅門的結果,像漢朝呂氏家族、上官家族以及霍氏家族等,都沒有好下場太宗每次都很聽從長孫皇后的話,但是這一次真的哭笑不得。他給長孫皇后解釋說,他是真的很想重用長孫無忌,這不是因為長孫無忌是皇后的哥哥,而是因為他真的很有才能,多次為自己立下大功,並且忠心耿耿。他知道誰都有可能背叛於他,只有長孫無忌不會。所以這宰相的位子不給他給誰呢?一個英明的皇上,當然得選賢任能,這也是百姓的福氣啊!

不過長孫皇后還是覺得不妥,就親自與哥哥商議。哥哥長孫無忌深知妹妹的用意,就同意了妹妹的看法,向太宗辭去有實權的職務,太宗沒法,只得同意。不過大臣們仍然知道,如果有什麼棘手的事情,還是得去找長孫大人才行,只有他能辦妥。

歷史上後宮裡很多女人都對權勢有著極大的欲望,臨朝聽政的事情也層出不窮,但長孫皇后從來沒有這種欲望,她一直堅持不干預朝政。但是不干預朝政不表示她不關心國家大事,不關心百姓疾苦,不給太宗分憂解難。她尤其懂得在太宗做事不妥的時候要及時勸諫,讓他儘量少做錯事,而做更多有利於國家和百姓的事情,最有突出代表的事情就是針對大臣魏徵和房玄齡

魏徵是有名的諫臣,他總是直言不諱,每當太宗李世民有事情做得不妥,他總是當面就斥責,毫不留情面。唐太宗對魏徵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有這樣的臣子是做皇帝的福氣,他深知“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他把魏徵當作他的一面鏡子。所以魏徵敢於在他面前諫言,一方面是魏徵的品格,另一方面當然是太宗的品格,不然早就把他拉出去外放或者削職了。

唐太宗在准各嫁長樂公主的時,想多給她嫁妝。因為這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后的女兒,太宗對她格外爰,所以希望嫁妝也要多給。其實一個父親疼愛女兒的心情,是絕對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們不是一般的家庭,必須凡事還要注重禮節。按當時的規矩,公主們的嫁妝規格一定不能超過長公主的規格,公主是皇上的女兒,長公主是皇上的姐妹、所以長公主是公主的姑姑,是長輩,嫁妝得多。但是按太宗的想法,長樂公主的嫁妝就多於長公主嫁妝的一倍了,這是不合禮法的,因此魏徵就建議太宗不能這麼做,必須要減少長樂公主的嫁妝才行。太宗知道魏徵的講法是有道理的,只是從感情上還是有點不服。回到宮裡、他就將這事原原本本對長孫皇后說了一遍,他原本還擔心長孫皇后會不高興,因為這公是長孫皇后的女兒。沒想到長孫皇后聽完之後,對魏徵大為讚賞,還恍然大悟似的對太宗說.常聽說皇上很喜歡這個魏徵,以前還不知道槐徵有什麼特殊才能,今天聽皇上這麼一說,他果然是個賢能的大臣啊!這是皇上的福氣!她不僅不生氣,反而還派人送許多布匹和銀兩到的府上、表示對他的嘉獎。太宗見皇后這樣,也就完全寬心了。

從道理上說有這樣的大臣很好,但是從感情上說,這種人確實常讓人恨得牙癢癢。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可以說明太宗對徵都是懼怕的,有一次太宗在賞鳥,恰好魏徵來了,太宗怕魏徵說他、就趕忙把鳥藏在袖子裡。魏徵多聰明呀,他知道太宗將鳥藏在衲子裡,就故意在大宗身邊不走,太宗也一直不敢把鳥拿出來,結果就把鳥憋死在油子裡了。所乙太宗有時候也實在忍受不了魏徵這人。有一次下早朝,太宗怒氣衝衝地回到後宮,說他一定要找機會狠狠整治魏徵這個傢伙。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這麼生氣,趕忙問是何緣故。太宗就將魏徵的話說給長孫皇后聽,告訴她這個魏徵總是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地不給他面子,讓他難堪,讓他無法下臺,他實在忍受不了這個直來直去的傢伙了。長孫皇后聽太宗發完脾氣之後,什麼話都不講,而是逕自去內房換了一身莊嚴的禮服出來,在太宗面前行了一個大禮,說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太宗被皇后這莫名其妙的舉動搞得半天回不過神,不明所以。皇后解釋說,有這樣的大臣,是皇上的福氣呀。只有在明君的統治下,大臣才敢這麼直接地明諫。試想如果是一個昏君,這種勸諫不是早被拖出去處斬了嗎,哪一個大臣不怕死呢?所以魏徵是充分知道皇上是一位可以信任的明君,才敢冒著生命危險直言相諫的。有這樣的明臣,難道不值得恭喜皇上嗎?太宗聽完,不僅不再恨著魂微了,也對皇后更加敬重了。

不僅僅是對於魏微一個人,長孫皇后經常保護一些老臣。就在長孫皇后生病快不治的時候,她還想著老臣房玄齡。她對太宗說,要繼續任用房玄齡,他是一位能做好事情的大臣。太宗也聽從她的建議,再次啟用房玄齡。

長孫皇后深明大義,好在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代好皇帝,不僅很開明,也很公正廉潔,並且對長孫皇后很是情深。否則的話,賢德的人就很容易被奸佞之人欺負或打擊,而長孫皇后即使病重,還沒有人敢對她怎麼樣。她即使不主動讓太宗對她專寵,太宗心裡也始終有她。所以,她是幸福的,她也為這福而感到驕傲,甚至有些自負。她從不缺吃穿,而且吃穿皆為上等。她即使只是一雙鞋子,都綴滿珍珠,但是相對歷代奢侈的皇宮生活,她又是節儉的,她只用她所需要的,超過需要的便不要了。整個宮裡宮外,從朝臣到白姓,都讚揚她和李世民的愛情,都讚揚她賢德助夫,整個世界都對她不薄。

所以當大好的春日裡,百花競相開放,花園裡鶯歌燕舞的時候,這位美麗而賢慧的皇后也會到花叢中翩翩起舞,是的,她也很懂得生活。當穿梭於花叢間,伴著蝴蝶在肩膀兩旁的時候,她也忍不住詩興大發: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閔豔妾動春情。

並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這游詩就是長孫皇后的傳世作品《春遊曲》,展示出的是她活潑開放的一面,甚至能表現出她驕傲自負的一面。你看那桃花紅豔豔惹人側目,那是因為偷了她的面色呀!簷邊的嫩柳細腰扭扭的,也是跟她學的呢!從這首詩中還能生動地看出皇后在花叢中穿梭舞蝶的景象,好似還帶著銀鈴般的笑聲,多麼美麗愜意的畫面呀!畫中的女子又是多麼幸福!而這幅畫的場景,就是長孫皇后的生活場景,可見她是多麼幸福的一個人!所以說,能邊遊玩還能邊作出詩來,這表示她很有才氣,而這詩的內容,就是她生活的寫照,明擺著就是在曬幸福呢!

長孫皇后縱使萬般美好,也逃不過命運的安排,她還是病倒了。但是即使是被病魔纏繞,她也仍然不忘乙太宗為重,以國事為重。太宗和太子都十分掛念她的病,請了最好的太醫用了最好的藥仍然沒用。後來沒有辦法,太子對她說,也許行善積德可以讓母親長壽,既然用藥已經不見好,應該嘗試一下大赦天下、大修佛寺的方法。長孫皇后聽完費力地說,不可以的,大赦天下是國家的事,哪能因為她一個人生病就採取這樣的做法呢?大修佛寺就更沒有依據,每個人的生死都是上天註定的,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若是只靠行善積德,我長孫皇后一輩子做了很多好事,如果要靈驗,也該靈驗了。所以她阻止了太子的做法。

再後來,長孫皇后的病一天比一天重,病魔可不管她是一個平民還是一個皇后,是不是受人尊敬受人愛戴,只要被它看上它就不鬆手的。眼見著病是好不了了,死神一步步在逼近她,她很從容地對太宗說,她死後葬禮要一切從簡,不可奢侈浪費,太宗不得不聽她的,只好含淚答應。

西元636年,長孫皇后不治而亡,葬於昭陵。

皇后去世以後,太宗失魂落魄。他最愛的伴侶不在身邊,他總覺得生活像是缺了一大塊角的圓,總覺得心裡是空落落的。他甚至在大臣面前失聲痛哭,因為他失去了一位賢內助。

長孫皇后去世以後,為轉移對她的思念,太宗就親自撫養長孫皇后留下的幼子幼☆禁☆女,李治就是太宗親自留在身邊養大的。在他看來,帶著長孫皇后的孩子,就像見到他們的母親一樣。

太宗還在宮中建起了層觀,以便於他想念長孫皇后的時候就登上遠望昭陵。層觀建好以後他還帶著魏徵等親信大臣一同觀看,但是魏徵又跑出來大煞風景了,說這是不合禮法的,婉言勸諫太宗放棄層觀。太宗無奈,又將層觀拆除。

長孫皇后去世以後,太宗還是重用了她的哥哥長孫無忌。太宗不可以不重用他,他是太宗的心腹,是太宗的左膀右臂呀!長孫無忌也沒有讓太宗失望,兢兢業業為唐朝出力太宗去世前將太子李治交給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重臣,讓他們輔佐太子李治,這些忠厚的老臣又拿過接力棒,繼續為新的皇帝效力去了。

長孫無忌兄妹也一樣,在家裡處得不太融洽、好在他們有個好舅舅高士廉,高士廉將兩個夫去父親的可憐孩子接到府上管吃管住,還帶著他們學習,所以長孫無忌學了一身的本領,文才非常好。在這一個時期裡,他們同李世民的關係仍舊非常好。

長孫氏十三歲,是差不多該嫁人的年紀了,這一年她同李世民成親。隋煬帝后來日益享樂,四處大興土木.弄得民怨載道,天下起兵者無數。李世民也慫恿父親李淵要趁機起兵,打出一片天下。加上當時李淵身邊有一個武士蒹可以給他提供物質上的支援,還假借李淵騰達的夢來慫恿李淵,於是李淵父子在晉陽起兵,從此聲勢逐漸浩大。長孫無忌在李淵父子起兵以後一直跟隨李世民,並且對李世民忠心耿耿。

西元618年李淵稱帝,李世民為次子,雖然戰功赫赫但被封為秦王,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長孫氏為秦王妃,長孫兄妹同李世民的感情都很好,可謂是一樁天賜良緣。

嫁到李家,並不是說直接去享受榮華富貴就行,李家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家庭。李世民兄弟的母親竇氏雖然是一個非常賢德的母親,對子女教養都很嚴格,但是當時的家庭條件並不能說是非常好,李家父子常年在外征戰,竇氏在家裡要照顧老人,操持家務,家裡還有李淵的其他妻妾和孩子,在家裡非常勞累,還十分牽掛在外征戰的父子,積勞成疾,沒等到李淵稱帝就病逝了,兒子們後來也都不是一條心。

到李淵稱帝以後,後宮無主,妃嬪爭寵,兒子之間的鬥爭更為嚴重。李世民一直跟隨李淵南征北戰,為打下李家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戰功。相對來說大哥李建成則要遜色得多。無論從人品還是從能力來說,顯然都是李世民更適合做繼承人,更能夠將江山統治得更好。但是李建成是嫡長子,他也不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力,弟弟李元吉和他走得很近,二人以李世民為敵。不僅兄弟之間聯合,李建成、李元吉兄弟還同李淵的妃子張婕好、尹德妃等人結成聯盟,各自以鞏固自己的利益為目的李淵一直對李世民很讚歎,他心裡也深知李世民是最適合的繼承人。但是李建成等人一心想要拔去李世民這顆眼中釘,時時想辦法陷害他,內宮中張婕好、尹德妃等人常常在高祖李淵耳邊說李世民的壞話,結果李淵聽信他們,逐漸同李建成、李元吉兄弟走得近,而漸漸疏遠了李世民。

長孫妃深知丈夫要成就大業,妻子必須要助其一臂之力。但是她不是盲目地去正面幫李世民謀取,而是小心翼翼地伺候公公,將家庭裡的關係搞好一並且對眾妃嬪和妯悝之間的關係也都處理得十分得體,儘量多做事而少謀求自己的利益,保曷低調之風,不給丈夫添麻煩。她這麼做深得李淵滿意,對這個兒媳婦十分讚歎。

西元626年,李氏兄弟之間的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李世民決定要除掉李建成等人在長孫無忌等人的一同謀劃下,秦王決定發動政變,這場政變歷史上稱為“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天,李世民密奏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在後宮淫亂,第二天,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親自到玄武門率兵等候李建成等人的到來,然後將李建成、李元吉兄弟殺死。這場戰鬥是驚心動魄的,親兄弟之間手足相殘,不成功就只能成仁,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跟著李世民的人都是拿性命出來的,甚至連李世民自己都決定拋開性命一搏了。這時候不僅哥哥長孫無忌親自到最前線,連長孫王妃也拋棄女兒柔弱的形象,親自給秦王的將士們打氣,激勵他們。在這種氣氛下,士兵們士氣大漲,一鼓作氣,一舉取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李淵聽聞這場政變之後雖然極度吃驚,但是也毫無辦法,三天之後就將秦王翡封為太子,當年便退位讓賢,讓兒子接替了他的皇帝之位。

李世民登基以後`長孫氏就被冊封為皇后。從此以後,應該說長孫皇后就是人中之風了,但是她仍然兢兢業業地管理後宮,她知道丈夫每天要處理國事已經非常勞累了,所以她必須替他分擔更多憂愁和煩心事,要把後宮打理好,給丈夫一個溫馨的家,不為後宮事情操心。

後宮爭鬥,似乎是永遠都淡不完的話題。但是長孫皇后首先所想的,卻不是怎樣用一些奇招怪招來鞏固她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問題,而是想到要儘量讓後宮和諧,不讓皇上白天操心政事,晚上還操心宮中之事。所以儘管她和皇帝關係非常好,她也不要求專寵,反而讓李世民有更多機會去親近其他妃子,廣泛地開枝散葉。對待後宮妃嬪以及宮女等,她態度都十分溫和,宮中上上下下關係都處得非常好。如果說哪個妃子或者宮女遇到一些難事或者身體不舒服什麼的,長孫皇后都會親自去慰問,甚至還將自己的物品送給她們。所以作為回報,宮中上上下下對她也都十分愛戴。

長孫皇后不僅不在宮中做惡毒皇后,還十分注意控制外戚的勢力。她的哥哥長孫無忌和李世民是在打天下之前認識的,後來李家父子打天下的時候,長孫無忌一直跟隨李世民,忠心耿耿,兩人感情十分要好。長孫無忌本身就十分有才華,他父親是武將出身,但也十分精通文才,後來在舅舅家更加潛移默化地受影響,才華大長。在玄武門之變中,他尤其顯示他的才能和膽識,衝鋒陷陣從不懼怕,李世民為他所做的事非常感動,常常在別的大臣面前毫不避諱地說他之所以有今日,多虧長孫無忌的功勞。

所以在李世民即位以後,他多次想將長孫無忌提拔為宰相。宰相是朝中最重要的職位了,掌握大權。太宗和長孫皇后提起的時候,長孫皇后就非常憂慮,她覺得她已經是皇后,統領後宮,已經是三宮之首,她的家人已經有皇家的財糧供應,不愁吃穿,享受榮華富貴。如果再讓哥哥任此大職,她恐怕外戚勢力變大會招來不好的結果。為了向太宗明確說明此事,她還大量引經據典,用古代的例子來說明她是正確的。外戚勢力龐大以後,大多是日漸恃寵傲物,或者權力欲望更強,最終換來家族滅門的結果,像漢朝呂氏家族、上官家族以及霍氏家族等,都沒有好下場太宗每次都很聽從長孫皇后的話,但是這一次真的哭笑不得。他給長孫皇后解釋說,他是真的很想重用長孫無忌,這不是因為長孫無忌是皇后的哥哥,而是因為他真的很有才能,多次為自己立下大功,並且忠心耿耿。他知道誰都有可能背叛於他,只有長孫無忌不會。所以這宰相的位子不給他給誰呢?一個英明的皇上,當然得選賢任能,這也是百姓的福氣啊!

不過長孫皇后還是覺得不妥,就親自與哥哥商議。哥哥長孫無忌深知妹妹的用意,就同意了妹妹的看法,向太宗辭去有實權的職務,太宗沒法,只得同意。不過大臣們仍然知道,如果有什麼棘手的事情,還是得去找長孫大人才行,只有他能辦妥。

歷史上後宮裡很多女人都對權勢有著極大的欲望,臨朝聽政的事情也層出不窮,但長孫皇后從來沒有這種欲望,她一直堅持不干預朝政。但是不干預朝政不表示她不關心國家大事,不關心百姓疾苦,不給太宗分憂解難。她尤其懂得在太宗做事不妥的時候要及時勸諫,讓他儘量少做錯事,而做更多有利於國家和百姓的事情,最有突出代表的事情就是針對大臣魏徵和房玄齡

魏徵是有名的諫臣,他總是直言不諱,每當太宗李世民有事情做得不妥,他總是當面就斥責,毫不留情面。唐太宗對魏徵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有這樣的臣子是做皇帝的福氣,他深知“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他把魏徵當作他的一面鏡子。所以魏徵敢於在他面前諫言,一方面是魏徵的品格,另一方面當然是太宗的品格,不然早就把他拉出去外放或者削職了。

唐太宗在准各嫁長樂公主的時,想多給她嫁妝。因為這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后的女兒,太宗對她格外爰,所以希望嫁妝也要多給。其實一個父親疼愛女兒的心情,是絕對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們不是一般的家庭,必須凡事還要注重禮節。按當時的規矩,公主們的嫁妝規格一定不能超過長公主的規格,公主是皇上的女兒,長公主是皇上的姐妹、所以長公主是公主的姑姑,是長輩,嫁妝得多。但是按太宗的想法,長樂公主的嫁妝就多於長公主嫁妝的一倍了,這是不合禮法的,因此魏徵就建議太宗不能這麼做,必須要減少長樂公主的嫁妝才行。太宗知道魏徵的講法是有道理的,只是從感情上還是有點不服。回到宮裡、他就將這事原原本本對長孫皇后說了一遍,他原本還擔心長孫皇后會不高興,因為這公是長孫皇后的女兒。沒想到長孫皇后聽完之後,對魏徵大為讚賞,還恍然大悟似的對太宗說.常聽說皇上很喜歡這個魏徵,以前還不知道槐徵有什麼特殊才能,今天聽皇上這麼一說,他果然是個賢能的大臣啊!這是皇上的福氣!她不僅不生氣,反而還派人送許多布匹和銀兩到的府上、表示對他的嘉獎。太宗見皇后這樣,也就完全寬心了。

從道理上說有這樣的大臣很好,但是從感情上說,這種人確實常讓人恨得牙癢癢。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可以說明太宗對徵都是懼怕的,有一次太宗在賞鳥,恰好魏徵來了,太宗怕魏徵說他、就趕忙把鳥藏在袖子裡。魏徵多聰明呀,他知道太宗將鳥藏在衲子裡,就故意在大宗身邊不走,太宗也一直不敢把鳥拿出來,結果就把鳥憋死在油子裡了。所乙太宗有時候也實在忍受不了魏徵這人。有一次下早朝,太宗怒氣衝衝地回到後宮,說他一定要找機會狠狠整治魏徵這個傢伙。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這麼生氣,趕忙問是何緣故。太宗就將魏徵的話說給長孫皇后聽,告訴她這個魏徵總是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地不給他面子,讓他難堪,讓他無法下臺,他實在忍受不了這個直來直去的傢伙了。長孫皇后聽太宗發完脾氣之後,什麼話都不講,而是逕自去內房換了一身莊嚴的禮服出來,在太宗面前行了一個大禮,說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太宗被皇后這莫名其妙的舉動搞得半天回不過神,不明所以。皇后解釋說,有這樣的大臣,是皇上的福氣呀。只有在明君的統治下,大臣才敢這麼直接地明諫。試想如果是一個昏君,這種勸諫不是早被拖出去處斬了嗎,哪一個大臣不怕死呢?所以魏徵是充分知道皇上是一位可以信任的明君,才敢冒著生命危險直言相諫的。有這樣的明臣,難道不值得恭喜皇上嗎?太宗聽完,不僅不再恨著魂微了,也對皇后更加敬重了。

不僅僅是對於魏微一個人,長孫皇后經常保護一些老臣。就在長孫皇后生病快不治的時候,她還想著老臣房玄齡。她對太宗說,要繼續任用房玄齡,他是一位能做好事情的大臣。太宗也聽從她的建議,再次啟用房玄齡。

長孫皇后深明大義,好在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代好皇帝,不僅很開明,也很公正廉潔,並且對長孫皇后很是情深。否則的話,賢德的人就很容易被奸佞之人欺負或打擊,而長孫皇后即使病重,還沒有人敢對她怎麼樣。她即使不主動讓太宗對她專寵,太宗心裡也始終有她。所以,她是幸福的,她也為這福而感到驕傲,甚至有些自負。她從不缺吃穿,而且吃穿皆為上等。她即使只是一雙鞋子,都綴滿珍珠,但是相對歷代奢侈的皇宮生活,她又是節儉的,她只用她所需要的,超過需要的便不要了。整個宮裡宮外,從朝臣到白姓,都讚揚她和李世民的愛情,都讚揚她賢德助夫,整個世界都對她不薄。

所以當大好的春日裡,百花競相開放,花園裡鶯歌燕舞的時候,這位美麗而賢慧的皇后也會到花叢中翩翩起舞,是的,她也很懂得生活。當穿梭於花叢間,伴著蝴蝶在肩膀兩旁的時候,她也忍不住詩興大發: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閔豔妾動春情。

並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這游詩就是長孫皇后的傳世作品《春遊曲》,展示出的是她活潑開放的一面,甚至能表現出她驕傲自負的一面。你看那桃花紅豔豔惹人側目,那是因為偷了她的面色呀!簷邊的嫩柳細腰扭扭的,也是跟她學的呢!從這首詩中還能生動地看出皇后在花叢中穿梭舞蝶的景象,好似還帶著銀鈴般的笑聲,多麼美麗愜意的畫面呀!畫中的女子又是多麼幸福!而這幅畫的場景,就是長孫皇后的生活場景,可見她是多麼幸福的一個人!所以說,能邊遊玩還能邊作出詩來,這表示她很有才氣,而這詩的內容,就是她生活的寫照,明擺著就是在曬幸福呢!

長孫皇后縱使萬般美好,也逃不過命運的安排,她還是病倒了。但是即使是被病魔纏繞,她也仍然不忘乙太宗為重,以國事為重。太宗和太子都十分掛念她的病,請了最好的太醫用了最好的藥仍然沒用。後來沒有辦法,太子對她說,也許行善積德可以讓母親長壽,既然用藥已經不見好,應該嘗試一下大赦天下、大修佛寺的方法。長孫皇后聽完費力地說,不可以的,大赦天下是國家的事,哪能因為她一個人生病就採取這樣的做法呢?大修佛寺就更沒有依據,每個人的生死都是上天註定的,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若是只靠行善積德,我長孫皇后一輩子做了很多好事,如果要靈驗,也該靈驗了。所以她阻止了太子的做法。

再後來,長孫皇后的病一天比一天重,病魔可不管她是一個平民還是一個皇后,是不是受人尊敬受人愛戴,只要被它看上它就不鬆手的。眼見著病是好不了了,死神一步步在逼近她,她很從容地對太宗說,她死後葬禮要一切從簡,不可奢侈浪費,太宗不得不聽她的,只好含淚答應。

西元636年,長孫皇后不治而亡,葬於昭陵。

皇后去世以後,太宗失魂落魄。他最愛的伴侶不在身邊,他總覺得生活像是缺了一大塊角的圓,總覺得心裡是空落落的。他甚至在大臣面前失聲痛哭,因為他失去了一位賢內助。

長孫皇后去世以後,為轉移對她的思念,太宗就親自撫養長孫皇后留下的幼子幼☆禁☆女,李治就是太宗親自留在身邊養大的。在他看來,帶著長孫皇后的孩子,就像見到他們的母親一樣。

太宗還在宮中建起了層觀,以便於他想念長孫皇后的時候就登上遠望昭陵。層觀建好以後他還帶著魏徵等親信大臣一同觀看,但是魏徵又跑出來大煞風景了,說這是不合禮法的,婉言勸諫太宗放棄層觀。太宗無奈,又將層觀拆除。

長孫皇后去世以後,太宗還是重用了她的哥哥長孫無忌。太宗不可以不重用他,他是太宗的心腹,是太宗的左膀右臂呀!長孫無忌也沒有讓太宗失望,兢兢業業為唐朝出力太宗去世前將太子李治交給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重臣,讓他們輔佐太子李治,這些忠厚的老臣又拿過接力棒,繼續為新的皇帝效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