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劉征宇:綻放的音樂劇之花

音樂劇《峽江歌魂》獲優秀劇碼、優秀製作人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在武漢藝校交流學習音樂劇與傳統戲曲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1992年青歌賽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3月13日17時22分訊(蒲思靜)三峽庫區的一家三代“好聲音”,爺爺曾兩次演唱《川江號子》在國際比賽中獲大獎,兒子為“川江號子”傳承隊長,孫子自創了流行歌唱“怪味組合”……在傳統與現代的衝突融合中,一家三代各自做著努力,將“川江號子”重新演繹,並大獲成功。

《峽江歌魂》——這部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師生自導自演的原創民俗音樂劇,和劇中的三代歌者一樣大獲成功。

2016年11月14日,《峽江歌魂》在第二屆重慶青年戲劇演出季上攬獲兩項分量十足的榮譽——優秀劇碼和優秀製作人。

該劇製作人、重藝藝術表演系主任劉征宇,正是重藝音樂劇專業的開拓者。從一開始的音樂劇劇本創作,到後來的小型劇碼演出,直到《峽江歌魂》登上國泰藝術中心的大舞臺,劉征宇最大的希望,就是把音樂劇做成重藝的一大品牌。

音樂劇專業重慶獨此一家

“音樂劇是古典格局從聖壇上走下來,是一種走向廣大人民,通俗化、大眾化、現代工業化、普及化的藝術”,“中國音樂劇之父”劉鍵的這番話,給了劉征宇很大的啟發。

音樂劇是20世紀出現的一門新興的綜合舞臺藝術,融歌、舞、劇為一體,廣泛採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術,可以說集所有藝術表演形式之大成。劉征宇認為,音樂劇之所以能從宮廷和貴族圈子走向大眾,

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音樂劇的表現題材很寬,可以是歷史故事,可以是世界名著,也可以是完全創新的另外一個世界。

然而,由於音樂劇要求一專多能,聲台形表都要會,音樂劇人才培養的難度可想而知,國內音樂劇專業基本被老牌藝術名校壟斷,開設該專業的藝術類中高職院校更是屈指可數。作為藝術教育改革創新的試點項目,重藝協同重慶創新教育研究院大膽創新,

在重慶率先開設了音樂劇專業——這也是迄今為止重慶唯一的一家。

數年之間,音樂劇專業人才培養初見成效,游爽、孫嘉靈、李曦元、黃愛琳、譚姿琳、徐陽規子等一批學生,相繼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國內一流藝術院校,朝著他們的明星之路——重藝曾培養出蔣勤勤、殷桃、呂一等明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也因此,重藝音樂劇專業成為重慶市教育委員會批准的第一批重點特色專業。

曾與劉斌呂繼巨集同台競技

音樂劇于劉征宇而言卻是半路出家。

劉征宇的老本行是聲樂。早在1992年第五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劉征宇就獲得了民族唱法(專業組)螢屏獎。

雖然不是大獎,但當年的青歌賽可是人才濟濟,第一名是唱《咱當兵的人》的劉斌,第二名是唱《軍港之夜》的呂繼宏,還有魏金棟、韓延文等著名歌唱家。劉征宇作為重慶市的唯一代表,能與這些全國最好的歌唱人才同台競技,本身就證明了他的專業實力。

參加青歌賽回來,劉征宇在老師的啟發下意識到,一個真正熱愛音樂的藝術工作者不僅是在舞臺綻放光芒,更應該將自己多年來師從黃友葵、周小燕等名師的學習累積,傳授給更多對音樂有著同等渴望的後輩,於是他開始逐漸把重心放在了教學上。

1998年,學生舒薇獲第八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重慶賽區民族唱法(專業組)第一名,實現了中等藝校在重大聲樂比賽中獲獎零的突破。四年之後,學生陳雨獲第九屆全國青歌賽重慶賽區通俗唱法(專業組)第一名。2006年,學生林麗獲第十二屆全國青歌賽個人優秀獎。

學生劉澤慧被評為2016年重慶市優秀大學畢業生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勃拉姆斯比賽現場,藍衫者為學院特聘川江號子傳承人曹光裕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為音樂劇著迷而轉型發展

“音樂劇打破了很多的不公平,給更多人做明星的機會。比如舞蹈跳得好就成為舞蹈第一人;唱歌唱得好,有了自己獨特的唱法,也可以給你定義一個稱號,但是音樂劇沒有。”劉征宇說,音樂劇可以在一個更寬廣的平臺上,展現不同藝術形式的魅力以及更多人的才華,這是音樂劇很偉大的一種精神。

人們都喜歡聽音樂,而音樂劇是將故事融匯在節奏和樂曲當中,借助音樂之“藤”傳遞思想,更容易讓人接受。這是音樂劇的魅力,也是最吸引劉征宇的地方。

在特色創新教育路上劉征宇就這樣埋頭做起了音樂劇。經過十多年的探索,音樂劇《生死概率》、《靈崖尋夢》、《親愛的小孩》分別獲得2012年、2014年、2016年全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成果優秀劇碼及音樂創作一等獎。

外來的音樂劇如何更好地本土化?劉征宇也一直在探索。早在1969年,他在重慶市京劇調演《沙家浜》全劇中擔任首席京胡伴奏受到各界人士好評。從曲牌、聲腔、鑼鼓到板眼,劉征宇早年的傳統戲曲經歷,也為他今天所從事的音樂劇創作風格本土化轉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石。

讓“川江號子”活態傳承

2013年7月20日,第八屆勃拉姆斯國際合唱比賽,重慶“川江號子”傳承人合唱團一舉榮獲“金獎”及“最佳民族特色單項獎”,隨後川江號子《船到碼頭把酒喝》在德國威爾甯格羅德音樂大廳唱響。最原汁原味的重慶聲音得到了國際認可,這讓劉征宇開始思考如何將“川江號子”活態地傳承下來,這便是靈崖天音之《峽江歌魂》的故事起因。

川江號子給了劉征宇很多驚喜。川江號子雄渾古樸的特質,能夠真正體現中國人的脊樑、魂魄,“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可謂是一種民族精神符號,它可以拉的是一條小船,一條大木船,它可以拉的是整個歷史的長河,可以拉的是9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拉的是我們華夏民族、拉的是陽光燦爛的今天。”

川江號子有著“神奇的節奏”。劉征宇在《創作感想》裡寫道:川江號子裡面的無伴奏合唱,就像是一首民族的詠歎,“是誰創造了永生的奇跡,有誰敢不去地獄天堂。川江上撕裂人心的呐喊,是靈崖中活著的千年號子王。號子聲聲唱走了遠古,唱興了漢唐,唱出了中國的夢想”。

就這樣,《峽江歌魂》把“川江號子”的音樂元素嫁接到當下流行的音樂劇表演形式中,為傳統優秀文化傳播搭建了一個能與新生代有效溝通的 “時空隧道”。在全國第七屆音樂劇教學研討會上,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一位專家對這種活態的傳承保護方式給予了很高評價。

五十年前,還是小學生的劉征宇,就曾出演歌舞劇《八角樓的燈光》,形式上融音詩舞於一體。五十年後,當年小學校裡的一株幼苗,長成了音樂劇舞臺上的大樹。作為重藝音樂劇品牌建設的第一人,劉征宇坦言,從聲樂到音樂劇,音樂戲劇已經完全融入了他的生活。

目前,劉征宇已經編好了《簡明校園音樂劇編創教程》,他希望能把音樂劇更好地推廣開來,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音樂戲劇的快樂。劉征宇說:“教育猶如幫助雛鳥羽毛生長,我的工作就是給學生一根一根地插上能夠飛翔的羽毛。”一旦學生羽翼豐滿,也正是他們放飛夢想的時節。

曾與劉斌呂繼巨集同台競技

音樂劇于劉征宇而言卻是半路出家。

劉征宇的老本行是聲樂。早在1992年第五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劉征宇就獲得了民族唱法(專業組)螢屏獎。

雖然不是大獎,但當年的青歌賽可是人才濟濟,第一名是唱《咱當兵的人》的劉斌,第二名是唱《軍港之夜》的呂繼宏,還有魏金棟、韓延文等著名歌唱家。劉征宇作為重慶市的唯一代表,能與這些全國最好的歌唱人才同台競技,本身就證明了他的專業實力。

參加青歌賽回來,劉征宇在老師的啟發下意識到,一個真正熱愛音樂的藝術工作者不僅是在舞臺綻放光芒,更應該將自己多年來師從黃友葵、周小燕等名師的學習累積,傳授給更多對音樂有著同等渴望的後輩,於是他開始逐漸把重心放在了教學上。

1998年,學生舒薇獲第八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重慶賽區民族唱法(專業組)第一名,實現了中等藝校在重大聲樂比賽中獲獎零的突破。四年之後,學生陳雨獲第九屆全國青歌賽重慶賽區通俗唱法(專業組)第一名。2006年,學生林麗獲第十二屆全國青歌賽個人優秀獎。

學生劉澤慧被評為2016年重慶市優秀大學畢業生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勃拉姆斯比賽現場,藍衫者為學院特聘川江號子傳承人曹光裕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供圖 華龍網發

為音樂劇著迷而轉型發展

“音樂劇打破了很多的不公平,給更多人做明星的機會。比如舞蹈跳得好就成為舞蹈第一人;唱歌唱得好,有了自己獨特的唱法,也可以給你定義一個稱號,但是音樂劇沒有。”劉征宇說,音樂劇可以在一個更寬廣的平臺上,展現不同藝術形式的魅力以及更多人的才華,這是音樂劇很偉大的一種精神。

人們都喜歡聽音樂,而音樂劇是將故事融匯在節奏和樂曲當中,借助音樂之“藤”傳遞思想,更容易讓人接受。這是音樂劇的魅力,也是最吸引劉征宇的地方。

在特色創新教育路上劉征宇就這樣埋頭做起了音樂劇。經過十多年的探索,音樂劇《生死概率》、《靈崖尋夢》、《親愛的小孩》分別獲得2012年、2014年、2016年全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成果優秀劇碼及音樂創作一等獎。

外來的音樂劇如何更好地本土化?劉征宇也一直在探索。早在1969年,他在重慶市京劇調演《沙家浜》全劇中擔任首席京胡伴奏受到各界人士好評。從曲牌、聲腔、鑼鼓到板眼,劉征宇早年的傳統戲曲經歷,也為他今天所從事的音樂劇創作風格本土化轉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石。

讓“川江號子”活態傳承

2013年7月20日,第八屆勃拉姆斯國際合唱比賽,重慶“川江號子”傳承人合唱團一舉榮獲“金獎”及“最佳民族特色單項獎”,隨後川江號子《船到碼頭把酒喝》在德國威爾甯格羅德音樂大廳唱響。最原汁原味的重慶聲音得到了國際認可,這讓劉征宇開始思考如何將“川江號子”活態地傳承下來,這便是靈崖天音之《峽江歌魂》的故事起因。

川江號子給了劉征宇很多驚喜。川江號子雄渾古樸的特質,能夠真正體現中國人的脊樑、魂魄,“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可謂是一種民族精神符號,它可以拉的是一條小船,一條大木船,它可以拉的是整個歷史的長河,可以拉的是9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拉的是我們華夏民族、拉的是陽光燦爛的今天。”

川江號子有著“神奇的節奏”。劉征宇在《創作感想》裡寫道:川江號子裡面的無伴奏合唱,就像是一首民族的詠歎,“是誰創造了永生的奇跡,有誰敢不去地獄天堂。川江上撕裂人心的呐喊,是靈崖中活著的千年號子王。號子聲聲唱走了遠古,唱興了漢唐,唱出了中國的夢想”。

就這樣,《峽江歌魂》把“川江號子”的音樂元素嫁接到當下流行的音樂劇表演形式中,為傳統優秀文化傳播搭建了一個能與新生代有效溝通的 “時空隧道”。在全國第七屆音樂劇教學研討會上,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一位專家對這種活態的傳承保護方式給予了很高評價。

五十年前,還是小學生的劉征宇,就曾出演歌舞劇《八角樓的燈光》,形式上融音詩舞於一體。五十年後,當年小學校裡的一株幼苗,長成了音樂劇舞臺上的大樹。作為重藝音樂劇品牌建設的第一人,劉征宇坦言,從聲樂到音樂劇,音樂戲劇已經完全融入了他的生活。

目前,劉征宇已經編好了《簡明校園音樂劇編創教程》,他希望能把音樂劇更好地推廣開來,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音樂戲劇的快樂。劉征宇說:“教育猶如幫助雛鳥羽毛生長,我的工作就是給學生一根一根地插上能夠飛翔的羽毛。”一旦學生羽翼豐滿,也正是他們放飛夢想的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