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辛亥革命前,設立首都最佳地在哪?孫中山說了一個地方,不是南京

首都,是一個國家最高行政機關所在的地方。在古代,

首都又有都城、京師、帝都等稱號。雖然“首都”這一詞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較晚,但對國家都城的重視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無論都城在哪,有一點非常重要,都城應該位於“天下之中”。

至於原因,《周禮·地官·司徒》做出回答,“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

毋庸置疑,一個新朝代的領導者,對首都所在的地方都非常慎重,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孫中山在中華民國成立前對首都問題的考慮。據考證,早在1887年,孫中山對中國首都的選擇就有過慎重的選擇,他主張“一都四京”,一都即武漢,

四京即西京重慶、東京江甯、南京廣州、北京順天。

1902年,孫中山在和章太炎的一次談話中,指出“金陵猶不可宅。”孫中山的意思很簡單,南京是不適合作為都城的,而武漢的武昌就可以,“武昌揚靈于大江,東趨寶山,四日而極,足以轉輸矣……北望襄樊以鎮撫河雄,鐵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長城,其斥侯至窮朔者,金陵之絀,武昌之贏也。”

除此之外,孫中山還認為“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而且還認為南京是太平天國滅亡的最大原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由於武昌地處腹地,是辛亥革命中第一個在省會城市取得勝利的地方,因此多數身份都主張將中華民國首都設立在武昌。

辛亥革命勝利後,當年11月7日,

各省派出代表趕赴武昌設立臨時政府。不過,此時清軍屯兵江北,武昌開始吃緊,這時有人建議將首都設立在上海。恰逢此時,江浙聯軍攻克了南京,結果各省代表決定在南京建都。

建都南京勢在必行,從國外歸來的孫中山鑒於當時的形勢,最終放棄將首都設立在武昌的考慮,

反而支持將首都定在南京。1917年,孫中山發表《建國方略》,稱讚南京為 “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此佳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