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家林業局局長:中國實現“人進沙退”歷史性轉變

【聚焦十九大】(十九大訪談)國家林業局局長:中國實現“人進沙退”歷史性轉變 探索治沙治窮雙贏路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 題:國家林業局局長:中國實現“人進沙退”歷史性轉變 探索治沙治窮雙贏路

中新社記者 周銳

針對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中共十九大代表、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向中新社記者表示,在持續的治理下,中國已經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張建龍也坦言,中國荒漠化沙化面積大,生態系統穩定性差、功能不強,防沙治沙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艱巨。尤其是沙區多為貧困地區,未來林業局將從精准治沙、扶貧治沙、示範治沙、共用治沙出發,探索治沙與治窮雙贏之路。

中國治沙實現歷史性轉變 為全球提供方案

張建龍介紹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相繼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等一系列重大生態修復工程。

張建龍透露,在持續治理下,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三個監測期出現了“雙縮減”,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由20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結束了沙化土地持續擴展的歷史,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他表示,上述成就為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也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

防沙治沙任務依然艱巨 面臨系列挑戰

雖然防沙治沙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張建龍坦言,還必須看到,中國荒漠化沙化面積大,荒漠生態資源仍很稀缺,生態系統穩定性差、功能不強,防沙治沙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艱巨。

第一,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2.12萬平方公里,

分別占國土面積的27.2%和17.93%。全國近1/3的縣有沙化土地分佈。

張建龍表示,最近15年以來,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僅縮減了2.34%和1.43%。與此同時,局部地區沙化土地仍在擴展,“荒漠化和沙化狀況沒有出現根本性的改變,仍然是我國最嚴重的生態問題”。

第二,保護和鞏固任務繁重。沙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系統極其脆弱。已經初步治理的區域,生態系統尚不穩定,極易出現反復,鞏固成果的任務很重、壓力很大,

“全國還有3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具有明顯沙化趨勢,如果保護利用不當,很有可能成為新的沙化土地”。

第三,沙化土地治理任務艱巨。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中國需要完成10萬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務,“好治理的沙化土地都已經治理了,剩下的沙化土地治理條件越來越差,治理難度越來越大。如期完成規劃任務,需要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

沙區多貧窮 探索治沙與治窮雙贏路

張建龍介紹說,中國現有830個貧困縣中,其中290個位於沙區,約占35%,“土地荒漠化,既是生態問題,也是民生問題”。

他表示,探索治沙與治窮雙贏之路需要下四方面苦功:精准治沙、扶貧治沙、示範治沙、共用治沙。要打破傳統的“大水灌溉”式防沙治沙模式,樹立精准治沙理念。對現有的沙化土地進行全面調查,摸清底數,分類指導、分區施策,杜絕不講科學、盲目盲幹。

同時,要堅持治沙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治沙成果由人民共用,推動減免治沙企業稅收,扶持綠色金融,保障治沙者的合法權益,形成國家收效益、社會共參與、人民獲利益的良好局面,實現全國共用的良好迴圈。

張建龍指出,在有效治理和嚴格保護的基礎上,還要因地制宜地發展沙區特色種養業、精深加工業和沙漠旅遊業,合理開發利用沙區資源,增加群眾收入。

“要積極創造條件,為沙區貧困人口提供相對穩定的就業崗位”,張建龍表示,官方將考慮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直接參與防沙治沙工程建設,或者就地轉成沙區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通過參與生態建設和管護,增加收入,實現穩定脫貧,“要探索一條生態精准脫貧的新路子,更好地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完)

張建龍介紹說,中國現有830個貧困縣中,其中290個位於沙區,約占35%,“土地荒漠化,既是生態問題,也是民生問題”。

他表示,探索治沙與治窮雙贏之路需要下四方面苦功:精准治沙、扶貧治沙、示範治沙、共用治沙。要打破傳統的“大水灌溉”式防沙治沙模式,樹立精准治沙理念。對現有的沙化土地進行全面調查,摸清底數,分類指導、分區施策,杜絕不講科學、盲目盲幹。

同時,要堅持治沙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治沙成果由人民共用,推動減免治沙企業稅收,扶持綠色金融,保障治沙者的合法權益,形成國家收效益、社會共參與、人民獲利益的良好局面,實現全國共用的良好迴圈。

張建龍指出,在有效治理和嚴格保護的基礎上,還要因地制宜地發展沙區特色種養業、精深加工業和沙漠旅遊業,合理開發利用沙區資源,增加群眾收入。

“要積極創造條件,為沙區貧困人口提供相對穩定的就業崗位”,張建龍表示,官方將考慮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直接參與防沙治沙工程建設,或者就地轉成沙區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通過參與生態建設和管護,增加收入,實現穩定脫貧,“要探索一條生態精准脫貧的新路子,更好地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