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外媒聚焦十九大:中國細繪藍圖 追求“美好生活”

中新網10月23日電 中共十九大持續引發外媒關注。外媒分析稱,十九大報告細化了“中國夢”具體發展藍圖,未來中國經濟政策或將更加深刻地影響全球市場。此外,中國明確提出追求“美好生活”、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

也引發外媒解讀熱議。

10月18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中新社記者 劉震 攝

【細化“中國夢”藍圖 追求“美好生活”】

十九大會期進入第6天,外媒持續關注十九大相關議題,尤其是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夢”具體發展藍圖和未來經濟施政綱領。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撰文指出,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勾勒了未來30多年建設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藍圖,展現出中國如何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與世界產生聯繫,實現“中國夢”。

韓國《中央日報》進一步分析稱,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十九大報告中為實現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定了階段性目標,

這是對“中國夢”目標進行了具體細化。

英國《金融時報》則認為,十九大報告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需求方面從“物質需求”到“美好生活”,供給方面從“落後生產”到“不平衡發展”,體現了未來經濟方面的施政綱領或將更加注重促進公平,更加注重增長的品質而非僅僅是速度的提升。

該報還援引專家評論稱,未來中國經濟政策可能會更加注重收入分配問題、環境問題以及房地產問題的解決,這些是從量到質的巨變,也是中國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中外記者關注大會。 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關注生態環境 建設“美麗中國”】

外媒還對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英國《衛報》分析稱,花大量時間調研環境治理問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是把中國建設得偉大強盛的努力之一。

泰國《世界日報》撰文指出,生態環境也是十九大關注的重點。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以及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等。

《金融時報》中文網在23日的報導中,特地整理了十二大至十九大35年的黨代會報告檔,從使用詞頻的變化來分析理解中國“新時代”。文章提到,針對近年來中國公眾對環境的要求,報告中特別強調了生態與環境。該報專家分析,這次報告比較明確地強調了公眾的預期。

美國彭博社則細數了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環境”及相關詞語的次數。該媒體認為,這顯示出中國將經濟發展重心從重工業向低污染行業轉移的決心。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也指出,經濟結構調整將使中國更加注重品質型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進一步加快推進先進製造業、大資料以及創新性發展,逐步邁入綠色與低碳經濟社會。

10月18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三孝口書店裡,民眾觀看中共十九大開幕會直播。當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中新社記者 張婭子 攝

【中國外交將助力實現民族復興】

除了經濟和環境問題,中國未來的外交政策也引起外媒廣泛關注。

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了題為《中國始終需要良好外部環境》的社論文章。文章稱,為確保中國經濟在未來三十年平穩運行,中國需要一個相對安穩的內部環境。而要如期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確保經濟巨輪能夠繼續穩速前行,保持一定的增長率,則需要營造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

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稱,從十九大報告來看,就外交而言,在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很可能將在國際事務中更加積極主動地有所作為。

《金融時報》中文網具體指出,這次的十九大報告大幅提到“大國外交”、“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外交用詞。該報專家認為,大國外交是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合在一起的。中國加強經濟力量後,國際話語權增強,“偉大復興會與偉大外交相呼應。”

美聯社進一步指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建造公路、鐵路、港口等交通網絡以及一系列經濟合作專案,將中國和東南亞、中亞、非洲、歐洲聯繫起來,促使中國成為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為中國企業帶來新商機。(完)

報告中特別強調了生態與環境。該報專家分析,這次報告比較明確地強調了公眾的預期。

美國彭博社則細數了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環境”及相關詞語的次數。該媒體認為,這顯示出中國將經濟發展重心從重工業向低污染行業轉移的決心。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也指出,經濟結構調整將使中國更加注重品質型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進一步加快推進先進製造業、大資料以及創新性發展,逐步邁入綠色與低碳經濟社會。

10月18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三孝口書店裡,民眾觀看中共十九大開幕會直播。當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中新社記者 張婭子 攝

【中國外交將助力實現民族復興】

除了經濟和環境問題,中國未來的外交政策也引起外媒廣泛關注。

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了題為《中國始終需要良好外部環境》的社論文章。文章稱,為確保中國經濟在未來三十年平穩運行,中國需要一個相對安穩的內部環境。而要如期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確保經濟巨輪能夠繼續穩速前行,保持一定的增長率,則需要營造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

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稱,從十九大報告來看,就外交而言,在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很可能將在國際事務中更加積極主動地有所作為。

《金融時報》中文網具體指出,這次的十九大報告大幅提到“大國外交”、“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外交用詞。該報專家認為,大國外交是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合在一起的。中國加強經濟力量後,國際話語權增強,“偉大復興會與偉大外交相呼應。”

美聯社進一步指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建造公路、鐵路、港口等交通網絡以及一系列經濟合作專案,將中國和東南亞、中亞、非洲、歐洲聯繫起來,促使中國成為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為中國企業帶來新商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