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致敬!他們把無償捐獻遺體作為留給學生的“最後一課”

新華社北京4月2日新媒體專電她一生教書育人,在治療椅和三尺講臺前,為摯愛的醫學和教育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離世後,她的遺體無償捐獻給生前學習工作六十載的母校,

用無言的血肉之軀作為留給學生的“最後一課”。

清明節前夕,在長青園公墓的北京市遺體捐獻者“生命”紀念碑前,來自北京多所醫學院校的學生手持黃菊花靜靜佇立,表達敬意與哀思。這裡刻著的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有著一段感人的故事,醫學教授王嘉德就是其中一位。

2016年7月16日,在與病魔鬥爭兩年後,口腔醫學專家王嘉德與世長辭。而就在一年前,她送走了相濡以沫半世紀的老伴。老伴與她生前都是教師,離世後又相伴將遺體捐獻給醫學教育事業,為學生留下“最後一課”。

幾位王嘉德生前在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的同事和學生說,他們是直到王教授的愛人樊老師去世時,才知道兩人早已做出捐獻遺體的決定。但以王教授平時的品格和為人,

就都覺得這在意料之中。

“王嘉德教授用她的一生詮釋了一個好醫生的真諦。”與王嘉德共事多年的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教授高學軍說。“好人嘉德”究竟是怎樣的人?從多位同事、學生的講述中,這位崇高醫學大家的形象漸漸清晰。

她一生與醫學相伴,從青春到白頭。一張1957年的黑白照片記錄著王嘉德與醫學結緣的青蔥歲月,裡面梳著麻花辮的圓臉姑娘眉清目秀,透著聰慧。1939年出生於江西南昌一個醫學世家的她,18歲時考入北京醫學院口腔系,並於畢業後留校工作,對醫學和教育事業的熱愛幾十年如一日。

她“公私不分”,心裡裝的是大事、大局、大家。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教授王曉燕說,在以前科研經費少的時期,

王嘉德曾把兼任行政管理崗位的職務補貼交給科室作公積金,把博士生導師的津貼用作研究生課題經費,自己生活得簡單樸素。無論是推薦後輩代表單位擔任社會職務,還是推動教學改革,她總是從怎樣對集體最好的角度考慮問題,甘為別人鋪路搭橋。

她對榮譽從不主動伸手,做事時總是沖在前面。“在別人眼中的榮譽面前,她從來都是謙和退讓。她在擔任科主任和教辦主任時,

每年都將有限的優秀教師名額讓給別人,從未允許推薦自己。在國家醫學考試的口腔類別資格考試規劃與實施上,她不辭辛苦,總是主動承擔最累最煩的工作,還笑稱那是她的長項。”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教授岳林與王嘉德相識33年,每每談起恩師時總是淚盈眼眶。

生前,以品格與學識言傳身教;身後,用身軀賦予“身教”更深刻的意義。據瞭解,北京大學還有不少像王嘉德一樣的老師,一生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並用無言的方式把“最後一課”留給學生。

一位先生的遺骨,是很多北京大學醫學部學生入校後瞻仰的“第一課”。1986年3月17日,醫學教育家和皮膚性病學家、北京醫學院的老院長胡傳揆溘然長逝。從他辦公桌裡發現的遺囑中寫著“遺體不火化,不留骨灰;病理解剖後儘量利用其他組織及骨架,以利教學”,還要將個人名下的存款全部交給學校作為科研經費。至今,他的遺骨屹立在北大醫學部人體解剖學博物館內,如同他生前站在講臺上一樣面向著學生。

原北京醫學院院長馬旭以97歲高齡去世後,將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醫學事業。北醫幼稚園的老園長關蘊華,不僅和老伴雙雙捐獻遺體,在他們的感召下還有多名親屬表達了捐獻意願,總共9人實現捐獻。解剖學教研室的一位老師,曾在上世紀不留名地將親屬的遺體捐給學校,而這樣感人的故事直到他本人去世並同樣捐獻遺體後,同事們才從他兒子的口中得知。

“要記住‘無言良師’的姓名和面容,他們是長輩,是不會說話的老師,是帶領你們踏上醫學之路的開端。希望你們懷著感恩之心,在以後的行醫過程中把這種大愛傳遞下去。”北醫2014級口腔專業學生劉建清晰記得在第一堂解剖理論課上,解剖學教研室的張衛光教授這樣對同學們說。

張衛光說,很多人希望身後能在世上佔有方寸之地,名字能不朽于磚石之上。以這樣的標準來看,“無言良師”似乎擁有的很少。但他們生前高尚的情懷和無私的大愛,卻將永世流芳。

據統計,自北京市1999年啟動志願捐獻遺體工作以來,目前已有2367人實現了捐獻,其中2016年有270人。他們生前來自各行各業,身後都以“無言良師”的身份,對醫學人才培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世間留下了更多生的希望。

生前,以品格與學識言傳身教;身後,用身軀賦予“身教”更深刻的意義。據瞭解,北京大學還有不少像王嘉德一樣的老師,一生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並用無言的方式把“最後一課”留給學生。

一位先生的遺骨,是很多北京大學醫學部學生入校後瞻仰的“第一課”。1986年3月17日,醫學教育家和皮膚性病學家、北京醫學院的老院長胡傳揆溘然長逝。從他辦公桌裡發現的遺囑中寫著“遺體不火化,不留骨灰;病理解剖後儘量利用其他組織及骨架,以利教學”,還要將個人名下的存款全部交給學校作為科研經費。至今,他的遺骨屹立在北大醫學部人體解剖學博物館內,如同他生前站在講臺上一樣面向著學生。

原北京醫學院院長馬旭以97歲高齡去世後,將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醫學事業。北醫幼稚園的老園長關蘊華,不僅和老伴雙雙捐獻遺體,在他們的感召下還有多名親屬表達了捐獻意願,總共9人實現捐獻。解剖學教研室的一位老師,曾在上世紀不留名地將親屬的遺體捐給學校,而這樣感人的故事直到他本人去世並同樣捐獻遺體後,同事們才從他兒子的口中得知。

“要記住‘無言良師’的姓名和面容,他們是長輩,是不會說話的老師,是帶領你們踏上醫學之路的開端。希望你們懷著感恩之心,在以後的行醫過程中把這種大愛傳遞下去。”北醫2014級口腔專業學生劉建清晰記得在第一堂解剖理論課上,解剖學教研室的張衛光教授這樣對同學們說。

張衛光說,很多人希望身後能在世上佔有方寸之地,名字能不朽于磚石之上。以這樣的標準來看,“無言良師”似乎擁有的很少。但他們生前高尚的情懷和無私的大愛,卻將永世流芳。

據統計,自北京市1999年啟動志願捐獻遺體工作以來,目前已有2367人實現了捐獻,其中2016年有270人。他們生前來自各行各業,身後都以“無言良師”的身份,對醫學人才培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世間留下了更多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