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綠孔雀種群數量估計不足500只,請保護好它們的棲息地

又一中國原生物種瀕臨滅絕。

“懇請大家發聲,救救綠孔雀。”面對台下的聽眾,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不斷地重複這句話,“綠孔雀是比大熊貓還要瀕危的中國原生物種,數量不足500只,

平時你們在動物園看到的都是外來物種印度藍孔雀。也許過了今年,因為一座水電站,中國綠孔雀將永遠消失。”

奚志農今年54歲,是中國最知名的野生動物攝影師,三十多年致力於用手中的相機搶救性地記錄中國的瀕危物種和自然環境的變遷。3月29日,奚志農在雲南西雙版納出席了義大利汽車品牌瑪莎拉蒂與公益組織“稀捍行動”聯合舉辦的環境保護和文化傳承活動,

向觀眾講述了自己30年的生態攝影生涯以及拯救綠孔雀行動。

奚志農 本文圖片均來自公益組織“野性中國”

奚志農曾將鮮為人知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展現在大眾面前,並由此保住了它們所棲息的一片原始森林;也曾用鏡頭記錄了藏羚羊被大肆獵殺的危機狀況,

極大地促進了國內外公眾對長江源頭生態及藏羚羊保護的關注。現在,奚志農的大部分精力都被綠孔雀牽扯著。

綠孔雀目前是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被IUCN列為全球性瀕危(EN)物種等級,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被列入附錄Ⅱ中。在文化價值上,綠孔雀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象徵,祥瑞、高貴的吉祥物,也是雲南的著名旅遊名片。

根據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調查,綠孔雀的種群數量估計不足500只,已經是中國最瀕危的野生動物物種之一,而雲南楚雄州雙柏縣恐龍河自然保護區是綠孔雀種群密度和數量最大的棲息地。

“綠孔雀的棲息地橫跨雙柏縣和新平縣兩地,去年中科院的鳥類專家就在新平縣哀牢山周邊發現綠孔雀棲息地,”奚志農介紹,“綠孔雀這樣的大型鳥類雖然生活在密林裡,

但對河灘的依賴很大,它們必須在開闊的河灘上求偶繁衍。而到了生活艱難的旱季,綠孔雀賴以生存的食物是水濱結果的大樹或禾本科植物種子,這些都只有在河灘上才能獲取。水電站建成,它們將無法繁衍、無法覓食。”

奚志農提到的水電站目前還在建,水庫蓄水後,正常蓄水位為675米。而綠孔雀的棲息地就位於電站上游的支流,最低海拔為613米。水電站建成,紅河支流將被淹沒,

這就意味著綠孔雀所有生存繁衍的河灘都將被毀滅。

修建中電站。伯虎 攝

17年前,奚志農曾在雲南瀾滄江流域拍下了一張綠孔雀的珍貴照片,此後綠孔雀幾乎再也沒有在世人面前出現過,人們僅僅能夠依靠紅外相機等設備才能尋找到它的驚鴻一面。

今年3月,有人在保護區附近發現了綠孔雀的蹤跡,奚志農及同事立刻前往調研。調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找到綠孔雀在此棲息地的真實證據以及保護區外的綠孔雀棲息地是否真實存在。

在保護區拍攝到的綠孔雀。奚志農 攝

幸運的是,在熟悉當地情況的夥伴帶領下,奚志農再次捕捉到了綠孔雀的身影。第一只是雌性成鳥,高大,羽色鮮豔,它十分警覺地在小小細沙灘上覓食;第二隻進入鏡頭的也是一隻雌性成鳥,長頸,直立的枕冠,兩翅稍圓,尾羽顏色暗淡,平扁,稍呈凸尾狀,尾上覆羽呈現非常華麗的藍綠色。第三只則是雄性綠孔雀,在石灘上喝水之後,轉身露出它帶有金屬反光的眼狀斑。

奚志農強調,這不僅對於綠孔雀來說是滅頂之災,最重要的是上游60公里江段紅河流域最後一片完整的幹熱河谷生態系統,雲南區域僅存的未經打擾的季雨林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僅僅是為了建造裝機量才十幾萬千瓦的小電站。這不由得我們不深思:我們需要合理利用和開發自然的資源,但是否確實需要在這樣一片敏感的區域修建一座電站。當各方選址和環評時,是否已經考慮了該電站的產出,是否值得自然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

“影像可以改變世界”

雲南大理,是奚志農的故鄉。從小對自然的熱愛,讓他和野生動物結下了不解之緣。1983年,奚志農參加了雲南大學的鳥類考察隊伍,並參與了紀錄片《鳥兒的樂園》的拍攝,這是奚志農第一次接觸野生動物攝影。

“與攝影結緣也是巧合,那個年代有照相機是很稀罕的事情。進入劇組後,我是攝影師助理的助理,也就是搬搬腳架、搬搬攝影機。但正是通過這個機會,讓我有更多的機會觀察鳥類。”

奚志農說,當時拍攝動物紀錄片大家都沒什麼經驗,劇組還請來了動物園的技師。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就找當地人問有什麼鳥,技師帶著鳥籠和尼龍繩,先養兩天,然後就用尼龍繩綁好,將鳥的毛弄弄順“擺拍”。

“碰到有野鳥飛過,但是因為設備靈活度差也抓不好鏡頭。我們拍了一隻黑頸鶴,那還是從學校借的標本放在草地中間拍的,”奚志農說自己受不了這樣的拍法,決定學攝影,一定要在不干擾動物生活的前提下拍好野生動物。

滇金絲猴 。奚志農 攝

1990年,奚志農臨時加入中央電視臺《動物世界》,作為攝影師兩次進入滇南大圍山自然保護區和滇西北的獨龍江拍攝野生動物。“三個月時間,除了在老百姓家裡看到過的動物標本,在野外看到最大的動物是松鼠,”中國野生動物生存現狀的艱難讓奚志農堅定了要用鏡頭喚醒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信念。

兩年後,當時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參與了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專家啟動的為期3年的滇金絲猴生物學研究專案,開始了追尋滇金絲猴的歷程。滇金絲猴的拍攝讓奚志農成名,奚志農也改變了這一動物群體的命運。滇金絲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僅生活在滇藏交界的雪山中,主要集中在雲南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 在此之前,人們甚至沒有拍攝過一張清晰的滇金絲猴照片。

滇金絲猴活動範圍廣,生活區域海拔高,要找尋到它們的難度極大。“三年時間,我也只有2次機會見到滇金絲猴,”回憶當時,奚志農說自己第二次進入白馬雪山時看到新鮮猴糞激動得不能自已,“就像看藝術品一樣看著猴糞,說明周圍有滇金絲猴出現啊。果然在附近的冷杉樹上看到一隻大公猴正端坐著啃松蘿,兩隻母猴依偎在身旁,旁邊還有另外兩隻幼猴在玩耍。”

被毀壞的棲息地上,一隻無助的滇金絲猴。奚志農 攝

1995年,雲南德欽縣為解決財政困難,決定砍伐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南側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為了留住滇金絲猴的家園,奚志農四處奔走,聯名致信中央,終於保住了這片原始森林。

“麗江老君山上也有滇金絲猴群生存,但隨著旅遊開發,棲息地減少猴群慢慢消失。”奚志農提起一個讓他感到憤怒和無奈的細節,“老君山上的樹木大面積砍伐後,有一隻滇金絲猴與猴群失散,出現在了一個旅遊客棧裡,它就在那裡乞食,導遊還介紹說這證明了人與自然的融洽相處。簡直是笑話。”

拍攝完滇金絲猴,奚志農又深入可哥西裡,跟隨野犛牛隊在零下幾十度的惡劣環境下追捕盜獵者,他在格爾木看到了野犛牛隊繳獲的一批小山一樣的藏羚羊皮與頭顱,透過取景器,人們看到了被剝了皮的母羊、帶血的頭顱……這些藏羚羊的慘狀最終引發了全國性保護藏羚羊的活動。

“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端豐富,沒有誰不穿那身皮草就會凍死、不吃那塊野味就會餓死,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消費野生動物製品。”

藏羚羊。奚志農 攝

等待母親歸來的小藏羚羊。奚志農 攝

穿過一個又一個自然保護區,爬過一座又一座山峰,艱辛與無奈不必多言。奚志農相信影像的力量,但一個人的力量太有限,他希望用影像帶動更多的人來保護自然。

這一次,是綠孔雀。

“水電站建成後,今年11月份將會截流,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奚志農說。

今年3月,有人在保護區附近發現了綠孔雀的蹤跡,奚志農及同事立刻前往調研。調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找到綠孔雀在此棲息地的真實證據以及保護區外的綠孔雀棲息地是否真實存在。

在保護區拍攝到的綠孔雀。奚志農 攝

幸運的是,在熟悉當地情況的夥伴帶領下,奚志農再次捕捉到了綠孔雀的身影。第一只是雌性成鳥,高大,羽色鮮豔,它十分警覺地在小小細沙灘上覓食;第二隻進入鏡頭的也是一隻雌性成鳥,長頸,直立的枕冠,兩翅稍圓,尾羽顏色暗淡,平扁,稍呈凸尾狀,尾上覆羽呈現非常華麗的藍綠色。第三只則是雄性綠孔雀,在石灘上喝水之後,轉身露出它帶有金屬反光的眼狀斑。

奚志農強調,這不僅對於綠孔雀來說是滅頂之災,最重要的是上游60公里江段紅河流域最後一片完整的幹熱河谷生態系統,雲南區域僅存的未經打擾的季雨林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僅僅是為了建造裝機量才十幾萬千瓦的小電站。這不由得我們不深思:我們需要合理利用和開發自然的資源,但是否確實需要在這樣一片敏感的區域修建一座電站。當各方選址和環評時,是否已經考慮了該電站的產出,是否值得自然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

“影像可以改變世界”

雲南大理,是奚志農的故鄉。從小對自然的熱愛,讓他和野生動物結下了不解之緣。1983年,奚志農參加了雲南大學的鳥類考察隊伍,並參與了紀錄片《鳥兒的樂園》的拍攝,這是奚志農第一次接觸野生動物攝影。

“與攝影結緣也是巧合,那個年代有照相機是很稀罕的事情。進入劇組後,我是攝影師助理的助理,也就是搬搬腳架、搬搬攝影機。但正是通過這個機會,讓我有更多的機會觀察鳥類。”

奚志農說,當時拍攝動物紀錄片大家都沒什麼經驗,劇組還請來了動物園的技師。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就找當地人問有什麼鳥,技師帶著鳥籠和尼龍繩,先養兩天,然後就用尼龍繩綁好,將鳥的毛弄弄順“擺拍”。

“碰到有野鳥飛過,但是因為設備靈活度差也抓不好鏡頭。我們拍了一隻黑頸鶴,那還是從學校借的標本放在草地中間拍的,”奚志農說自己受不了這樣的拍法,決定學攝影,一定要在不干擾動物生活的前提下拍好野生動物。

滇金絲猴 。奚志農 攝

1990年,奚志農臨時加入中央電視臺《動物世界》,作為攝影師兩次進入滇南大圍山自然保護區和滇西北的獨龍江拍攝野生動物。“三個月時間,除了在老百姓家裡看到過的動物標本,在野外看到最大的動物是松鼠,”中國野生動物生存現狀的艱難讓奚志農堅定了要用鏡頭喚醒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信念。

兩年後,當時在雲南省林業廳就職的奚志農,參與了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專家啟動的為期3年的滇金絲猴生物學研究專案,開始了追尋滇金絲猴的歷程。滇金絲猴的拍攝讓奚志農成名,奚志農也改變了這一動物群體的命運。滇金絲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僅生活在滇藏交界的雪山中,主要集中在雲南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 在此之前,人們甚至沒有拍攝過一張清晰的滇金絲猴照片。

滇金絲猴活動範圍廣,生活區域海拔高,要找尋到它們的難度極大。“三年時間,我也只有2次機會見到滇金絲猴,”回憶當時,奚志農說自己第二次進入白馬雪山時看到新鮮猴糞激動得不能自已,“就像看藝術品一樣看著猴糞,說明周圍有滇金絲猴出現啊。果然在附近的冷杉樹上看到一隻大公猴正端坐著啃松蘿,兩隻母猴依偎在身旁,旁邊還有另外兩隻幼猴在玩耍。”

被毀壞的棲息地上,一隻無助的滇金絲猴。奚志農 攝

1995年,雲南德欽縣為解決財政困難,決定砍伐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南側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為了留住滇金絲猴的家園,奚志農四處奔走,聯名致信中央,終於保住了這片原始森林。

“麗江老君山上也有滇金絲猴群生存,但隨著旅遊開發,棲息地減少猴群慢慢消失。”奚志農提起一個讓他感到憤怒和無奈的細節,“老君山上的樹木大面積砍伐後,有一隻滇金絲猴與猴群失散,出現在了一個旅遊客棧裡,它就在那裡乞食,導遊還介紹說這證明了人與自然的融洽相處。簡直是笑話。”

拍攝完滇金絲猴,奚志農又深入可哥西裡,跟隨野犛牛隊在零下幾十度的惡劣環境下追捕盜獵者,他在格爾木看到了野犛牛隊繳獲的一批小山一樣的藏羚羊皮與頭顱,透過取景器,人們看到了被剝了皮的母羊、帶血的頭顱……這些藏羚羊的慘狀最終引發了全國性保護藏羚羊的活動。

“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端豐富,沒有誰不穿那身皮草就會凍死、不吃那塊野味就會餓死,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消費野生動物製品。”

藏羚羊。奚志農 攝

等待母親歸來的小藏羚羊。奚志農 攝

穿過一個又一個自然保護區,爬過一座又一座山峰,艱辛與無奈不必多言。奚志農相信影像的力量,但一個人的力量太有限,他希望用影像帶動更多的人來保護自然。

這一次,是綠孔雀。

“水電站建成後,今年11月份將會截流,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奚志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