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藤羹、糖漾、打面,如何用100元吃遍浙江諸暨美食?

一直認為,品美食不在食物本身,而是食物承載起的人與人之間的牽連。

諸暨有山有湖,西施故里,亦是越王勾踐圖謀複國之所。《諸暨民報五周紀念冊》記:“諸暨山湖並宜於農,壚土黃壤,

山可藝也;鹵瀉廣衍,湖可田也”。且“地處浦陽江上游,大東北鄉出杭紹,小東走嵊、東陽,西鄉達富陽,南鄉通浦江義烏。當杭州之右臂,金華之吭喉。”

而在吃貨眼中,因諸暨的地理位置四通八達,南北交接,體現在美食上的特徵便是“融合貫通”,雖然沒有蘇杭的美食嬌弱,

也沒有北方美食的粗獷,但諸暨能很好地融合二者,粗中有細,細中帶粗。

於是夏天,我去了諸暨下面的小鎮,璜山一戶村民家——朱華球家。

去往朱華球家中的那天,大雨澆淋,踩過街上小水窪時褲腳被濺起一串水花。窗外的雨聲連同屋內的灶火嗶哱聲、劃過灶台的米篩窸窣聲混織為一體,充滿與世隔絕的味道。疏離一切,又和人間的細微日常連接,是一種能永恆存在的暖意包裹感。

此刻,她與其親朋好友五人在灶房裡將盛夏的滾燙展現在我們面前。正在灶臺上起舞的這道菜肴,是諸暨璜山的特色美食——滕羹。

藤羹

煮沸的鍋內,藤編承載起滕羹的重量,在藤編的表皮上慢慢從流動的漿液凝結成兩釐米厚的剔透薄皮。對於滕羹的製作來講,絕對不是燒火蒸熟的簡單粗糙呈現,視覺往往會簡化程式,模糊不易被察覺的事物,

這在滕羹的製作過程上,尤為明顯。

製作藤羹需要五道工序:舀漿、搖勻、合蓋、出籠、拌醬。

一人負責燒火,山上枯木為薪,放入通紅灶爐中,瞬間被火苗攝取走乾枯表皮,在一片通紅中,炸裂開。朱華球站在灶台邊,飛快而沉著,將已經打磨好的米漿舀起,倒進當地特有的“藤編”中。

藤編,以當地盛產毛竹編織而成,筋藤互織,表皮浸染竹子老化後的淡黃,青色斑點深深淺淺鑲嵌其上。藤編與藤羹是為一體,彼此相互依存,進而獲得生存。

在煮沸的鍋內,藤編承載起滕羹重量。又在藤編裡,滕羹皮逐漸從流動的漿液,

凝結成兩釐米厚的剔透薄皮。

製作藤羹的米漿是璜山特有早稻,柔軟、綿綢細膩,但粘性太強,不便製作,因此摻雜少量雜交稻加以中和,使其硬度適中,便於製作。

米漿流淌進藤編,四處竄動,等蓋住藤編全身後放入沸水鍋中,合蓋,大火急蒸。暫態,屋內霧水四溢,香氣偷偷鑽出大鍋。不到一分鐘,藤羹皮熟透,撈起。

接著便要趁熱剝離藤羹皮,這需忍受剛從高溫中出爐的藤編,毫無憐惜撲向手掌。藤羹晶瑩剔透的柔軟感,瞬間轉化為螞蟻對熱鍋的痛苦煎熬。

這讓人想起令人心醉的藝術品製作過程:空氣中富有激情,而表面又如此平淡。和藝術品一樣,這些食物的製作過程,同樣充滿生機勃勃的創作力。這是人類文明在各自領域內,所催生的絢爛花朵。

在某一刻,你會恍惚察覺,在你所處的這片霧氣蒸騰的狹小空間內,眼前的隱隱約約的幾個人的彎腰、燒火、轉身,都帶有本雅明所說的藝術品的“靈韻”,你能夠觸摸到,並且通過這真真實實的空氣中的水汽,將作為外來者的陌生感消除。

城鎮不說話,它們讓食物開口。

那些在炎夏下裡的藤羹,寒冬裡的油麻團,日常中的豆角、青菜,它們會說話的。山珍海味從來不是鮑魚燕窩,珍貴的是,與家人做的那一道道日常菜肴,那些屬於本地的食物,和不被我們留意的時間。它們普通,但承載的是和這個城鎮發生聯繫的,所有個體獨一無二的時光。

推薦店鋪:化泉手工藤羹飯店

店鋪地址:諸暨市人民南路76號-9

這家店開店十五年,卻只賣藤羹一道菜,招牌是紅燒藤羹與時件藤羹。

據稱,他們家的藤羹裡面都有一樣共同的料,就是筍,這是店家每年在4月份的時候,專門到諸暨鄉下收來自己醃制而成的。食料豐富,藤羹口感爽滑。

糖漾

和藤羹有些相像的另一道美食——糖漾,同樣也跳躍著野氣。糖漾和滕羹做法在前期是一樣的,不同之處在於糖漾有夾層,有餡兒。

甜餡兒一般由紅豆、豇豆、綠豆組成,咸餡兒多由肉末、雪菜合成。

褐青色的雪菜與金黃的豬肉粒、緋紅的辣椒碎末交織一起,使人想到廣闊沼澤地的春天:剛剛褪去冬寒的土地,深淺不一的嫩草在幾朵金黃的花瓣前微微搖曳,後方,一輪紅日即將生起,大地正在默默移動,整片的,即將噴薄之光。

清尿蛋

清尿蛋,即童子尿蛋。

農曆二月初至立夏前,這道食物,便是諸暨人日常享用的美食。

將蛋用清水煮熟。撈起,輕輕敲破,放入裝有童尿鍋中,先大火後文火,煮上一天,待蛋殼呈金黃色,方可撈起。

對於外地人來說,這道美食並不太容易被接受,似乎所有的地方都保留著屬於自己特有的食物,它們和這片土地的地形、氣候、文化深深關聯,是一個族群歷史譜系文化內在延伸。好比,北極圈人民利用發酵犧牲物所生成的營養素獲取維他命,這既是地理的絕對性造就的,也同樣是當地人民多年的生存史的集中體現。

榨粉

榨粉在諸暨據說已經有400餘年的歷史。《齊民要術》裡已記載了榨粉的原始做法,古時將榨粉稱為“粲”。

夏天天熱,早晨食欲寡淡。

璜山人不怕的,他們似乎在炎熱裡也能胃氣旺盛,不管在早晨還是傍晚,一碗榨粉就能解決胃口不好的問題。

榨粉令人感到美好的食物。其外觀類似米線,但比米線粗,韌性低於米線。外表粗糲,有著大米自然的顏色。

這是讓人充滿了安全感的外觀。

鍋與碗,蟬聲,拍蒜,入鍋的沸騰聲此起彼伏,他們喜歡在早晨來碗榨粉,就著滿臉汗水,在熱氣中,嗦粉精光,淋漓暢快。或在涼意開始浮出的傍晚,在門口擺上小木桌,小酒,一碟醋,一家子,就著月光,嗦嗦嗦,幹完一碗榨粉,奏出南方的夏日變奏曲。

油麻團

在更寒冷的時節,在月朗星舒,露氣漫天的夜晚,在大人農閒了,小孩放學了的夜晚,璜山人會架好油鍋,將豬油和糯米粉揉成團狀,加入白糖、豆沙做餡兒,最外頭裹上一層芝麻後,丟入沸騰的油鍋。

頓時團子四周冒氣白泡,逐漸膨脹,而後金黃,一副成熟傲然之態。

油麻團子鬆軟酥脆,老人小孩都喜食。在冰冷天兒中,手捧著溫熱的團子,走在掛著冰碴兒的馬路上,就著冷氣吃下熱乎,這是屬於小城鎮會有的那種幸福:在日常細微處,歡喜交集。

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是一種羹湯,諸暨人又稱煎豆腐。

煎豆腐要用雞湯做底料,豆腐最好用鹽鹵豆腐,加上筍絲、肉絲、火腿、開洋、時件等,最後用澱粉掛糊,成粥狀。煎豆腐味鮮,一上桌總被眾人爭搶,諸暨民間有“亂搶煎豆腐”一說。

“西施豆腐始自西施深明大義的壯舉,融入了重義的諸暨性格。”

據稱:當年,西施決定以身許國後,向越王勾踐提出:替她去苧蘿村老家操辦幾桌告別酒宴,既答謝父母鄉親養育之恩,又表示原先的西施不存在了,相當於一席喪事飯。席面上必須上一道改良後的“煎豆腐”。

以豆腐為主,加入蝦仁、肉末、木耳、筍丁、高湯、水澱粉等配料,並封上一層蛋黃汁。鄉親們在吃的過程中發現了蛋黃汁下面都是豆腐,深感西施姑娘的用心良苦,於是將酒宴中擺“煎豆腐”的風俗保留下來,並改名為“西施豆腐”。

如今,在諸暨的餐桌上,凡是大屋小事,西施豆腐都是席上頭道菜肴,也是諸暨人民愛吃的家常菜。

推薦店家:小奎酒家

店鋪地址:諸暨市街亭鎮加油站旁

這家店開了30多年,也火了三十多年,店名是以老闆名字起的。

這家店沒有啥招牌菜,因為幾乎每道菜都是招牌,西施豆腐、什錦蒸魚、燒泥鰍等等,讓人立馬犯了選擇恐懼症。

次塢打面

次塢打面是諸暨次塢鎮的傳統名小吃,打面,意思就是這面是“打”出來的。

諸暨本地人總結出了次塢打面的製作方法:傳統麵條製作方法全靠人手工和麵和出來,次塢打面卻是用一根棍子打出來。做打面很簡單,但是個力氣活。先是把麵粉加水和一下,適當放上堿,就開始打,勁打勁打。

在實踐中,次塢人發現打不如壓,就在和麵的案板一頭釘上一個鐵環,把打面的棍子一頭套入鐵環,利用杠杆原理往下按壓麵團,這樣要省力許多。

麵團經過打或壓,變得有些發硬了就可以把它攤薄,然後用刀切出麵條,經過這樣做出來的麵條,很有韌勁。燒煮打面往往是兩隻鍋子同時開工,一隻鍋裡燒開水,一隻鍋子炒菜。麵條要放到開水鍋裡焯一下,去堿,焯的時間不能長,長了要糊;也不能太短,否則鹼性沒有去盡,麵條會比較硬。

一般是等麵條在開水鍋裡浮起即可撈出,倒入炒菜的鍋子裡一同煮,這樣燒煮 出來的麵條很入味,因為澆頭的湯水進入了麵條,澆頭和麵條是合二為一的。而別的地方做的麵條,往往是麵條煮好盛到碗裡後,再加澆頭,這樣的麵條,澆頭和麵條是分離的,就好像是就著澆頭吃光面,不好吃。

打面好吃,關鍵在於麵條裡面加的堿要恰到好處,這關係到麵條的韌性;麵條要同澆頭一起小鍋燒煮,才好吃。

關於次塢打面好吃的店家,沒有比當地人更瞭解的了。這裡給大家準備了一份當地人給出的吃次塢打面的推薦。

1)店鋪名稱:阿彩打面

店鋪地址:次塢農貿市場東路

推薦菜品:青菜皮卷面

我去時候剛好是飯點,裡面坐了有四五個人,都在吃面,我點的是青菜皮卷,感覺比較好,面可以湯也可以,由於之前在小平家吃過一點,所以說餓其實也不太餓,但我還是把一碗面幹掉了,他家面燒的算可以了。

2)店鋪名稱:涵文打面

店鋪地址:次塢鎮上峰路

推薦菜品:大碗三鮮面

這家我是今天早上7點多去的,不知道是我去的太早了還是什麼原因,一個吃面的人都沒有,我當時點了一份三鮮面,裡面有筍子,瘦肉,蛋捲。

他們家的面是我吃過打的最好的面,軟硬適中,特別是咬下去的時候最能感覺出來,從咬下去到咬斷你不會感覺有太大阻力,完全一樣有韌性湯,說明打的很均勻。湯也跟別家不同,比較另類比較有特色,醬油味裡還帶點甜,不知道用了什麼調料。

七月,大雨澆淋,天地渾白處透著遠處群山一點青。

諸暨就隱匿渾白的那一點青上。

諸暨被山包裹,山峰高大,峰尖鈍感,野竹在此成片生長,搖搖曳曳,不疾不徐迎接上頭的雨水。整個諸暨,開始歡騰,開始顯露出它的野性。

倘若我們觀察得再深入仔細一些,便知野性早已出現在人們朝著更好生活的奮力一搏上,在連接平淡生活與奇異願景間的食物上。

- 一個最有人味兒的美食指南 -

商務合作:marketing@5wjs.com

文章皆為原創,如需轉載請留言

香氣偷偷鑽出大鍋。不到一分鐘,藤羹皮熟透,撈起。

接著便要趁熱剝離藤羹皮,這需忍受剛從高溫中出爐的藤編,毫無憐惜撲向手掌。藤羹晶瑩剔透的柔軟感,瞬間轉化為螞蟻對熱鍋的痛苦煎熬。

這讓人想起令人心醉的藝術品製作過程:空氣中富有激情,而表面又如此平淡。和藝術品一樣,這些食物的製作過程,同樣充滿生機勃勃的創作力。這是人類文明在各自領域內,所催生的絢爛花朵。

在某一刻,你會恍惚察覺,在你所處的這片霧氣蒸騰的狹小空間內,眼前的隱隱約約的幾個人的彎腰、燒火、轉身,都帶有本雅明所說的藝術品的“靈韻”,你能夠觸摸到,並且通過這真真實實的空氣中的水汽,將作為外來者的陌生感消除。

城鎮不說話,它們讓食物開口。

那些在炎夏下裡的藤羹,寒冬裡的油麻團,日常中的豆角、青菜,它們會說話的。山珍海味從來不是鮑魚燕窩,珍貴的是,與家人做的那一道道日常菜肴,那些屬於本地的食物,和不被我們留意的時間。它們普通,但承載的是和這個城鎮發生聯繫的,所有個體獨一無二的時光。

推薦店鋪:化泉手工藤羹飯店

店鋪地址:諸暨市人民南路76號-9

這家店開店十五年,卻只賣藤羹一道菜,招牌是紅燒藤羹與時件藤羹。

據稱,他們家的藤羹裡面都有一樣共同的料,就是筍,這是店家每年在4月份的時候,專門到諸暨鄉下收來自己醃制而成的。食料豐富,藤羹口感爽滑。

糖漾

和藤羹有些相像的另一道美食——糖漾,同樣也跳躍著野氣。糖漾和滕羹做法在前期是一樣的,不同之處在於糖漾有夾層,有餡兒。

甜餡兒一般由紅豆、豇豆、綠豆組成,咸餡兒多由肉末、雪菜合成。

褐青色的雪菜與金黃的豬肉粒、緋紅的辣椒碎末交織一起,使人想到廣闊沼澤地的春天:剛剛褪去冬寒的土地,深淺不一的嫩草在幾朵金黃的花瓣前微微搖曳,後方,一輪紅日即將生起,大地正在默默移動,整片的,即將噴薄之光。

清尿蛋

清尿蛋,即童子尿蛋。

農曆二月初至立夏前,這道食物,便是諸暨人日常享用的美食。

將蛋用清水煮熟。撈起,輕輕敲破,放入裝有童尿鍋中,先大火後文火,煮上一天,待蛋殼呈金黃色,方可撈起。

對於外地人來說,這道美食並不太容易被接受,似乎所有的地方都保留著屬於自己特有的食物,它們和這片土地的地形、氣候、文化深深關聯,是一個族群歷史譜系文化內在延伸。好比,北極圈人民利用發酵犧牲物所生成的營養素獲取維他命,這既是地理的絕對性造就的,也同樣是當地人民多年的生存史的集中體現。

榨粉

榨粉在諸暨據說已經有400餘年的歷史。《齊民要術》裡已記載了榨粉的原始做法,古時將榨粉稱為“粲”。

夏天天熱,早晨食欲寡淡。

璜山人不怕的,他們似乎在炎熱裡也能胃氣旺盛,不管在早晨還是傍晚,一碗榨粉就能解決胃口不好的問題。

榨粉令人感到美好的食物。其外觀類似米線,但比米線粗,韌性低於米線。外表粗糲,有著大米自然的顏色。

這是讓人充滿了安全感的外觀。

鍋與碗,蟬聲,拍蒜,入鍋的沸騰聲此起彼伏,他們喜歡在早晨來碗榨粉,就著滿臉汗水,在熱氣中,嗦粉精光,淋漓暢快。或在涼意開始浮出的傍晚,在門口擺上小木桌,小酒,一碟醋,一家子,就著月光,嗦嗦嗦,幹完一碗榨粉,奏出南方的夏日變奏曲。

油麻團

在更寒冷的時節,在月朗星舒,露氣漫天的夜晚,在大人農閒了,小孩放學了的夜晚,璜山人會架好油鍋,將豬油和糯米粉揉成團狀,加入白糖、豆沙做餡兒,最外頭裹上一層芝麻後,丟入沸騰的油鍋。

頓時團子四周冒氣白泡,逐漸膨脹,而後金黃,一副成熟傲然之態。

油麻團子鬆軟酥脆,老人小孩都喜食。在冰冷天兒中,手捧著溫熱的團子,走在掛著冰碴兒的馬路上,就著冷氣吃下熱乎,這是屬於小城鎮會有的那種幸福:在日常細微處,歡喜交集。

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是一種羹湯,諸暨人又稱煎豆腐。

煎豆腐要用雞湯做底料,豆腐最好用鹽鹵豆腐,加上筍絲、肉絲、火腿、開洋、時件等,最後用澱粉掛糊,成粥狀。煎豆腐味鮮,一上桌總被眾人爭搶,諸暨民間有“亂搶煎豆腐”一說。

“西施豆腐始自西施深明大義的壯舉,融入了重義的諸暨性格。”

據稱:當年,西施決定以身許國後,向越王勾踐提出:替她去苧蘿村老家操辦幾桌告別酒宴,既答謝父母鄉親養育之恩,又表示原先的西施不存在了,相當於一席喪事飯。席面上必須上一道改良後的“煎豆腐”。

以豆腐為主,加入蝦仁、肉末、木耳、筍丁、高湯、水澱粉等配料,並封上一層蛋黃汁。鄉親們在吃的過程中發現了蛋黃汁下面都是豆腐,深感西施姑娘的用心良苦,於是將酒宴中擺“煎豆腐”的風俗保留下來,並改名為“西施豆腐”。

如今,在諸暨的餐桌上,凡是大屋小事,西施豆腐都是席上頭道菜肴,也是諸暨人民愛吃的家常菜。

推薦店家:小奎酒家

店鋪地址:諸暨市街亭鎮加油站旁

這家店開了30多年,也火了三十多年,店名是以老闆名字起的。

這家店沒有啥招牌菜,因為幾乎每道菜都是招牌,西施豆腐、什錦蒸魚、燒泥鰍等等,讓人立馬犯了選擇恐懼症。

次塢打面

次塢打面是諸暨次塢鎮的傳統名小吃,打面,意思就是這面是“打”出來的。

諸暨本地人總結出了次塢打面的製作方法:傳統麵條製作方法全靠人手工和麵和出來,次塢打面卻是用一根棍子打出來。做打面很簡單,但是個力氣活。先是把麵粉加水和一下,適當放上堿,就開始打,勁打勁打。

在實踐中,次塢人發現打不如壓,就在和麵的案板一頭釘上一個鐵環,把打面的棍子一頭套入鐵環,利用杠杆原理往下按壓麵團,這樣要省力許多。

麵團經過打或壓,變得有些發硬了就可以把它攤薄,然後用刀切出麵條,經過這樣做出來的麵條,很有韌勁。燒煮打面往往是兩隻鍋子同時開工,一隻鍋裡燒開水,一隻鍋子炒菜。麵條要放到開水鍋裡焯一下,去堿,焯的時間不能長,長了要糊;也不能太短,否則鹼性沒有去盡,麵條會比較硬。

一般是等麵條在開水鍋裡浮起即可撈出,倒入炒菜的鍋子裡一同煮,這樣燒煮 出來的麵條很入味,因為澆頭的湯水進入了麵條,澆頭和麵條是合二為一的。而別的地方做的麵條,往往是麵條煮好盛到碗裡後,再加澆頭,這樣的麵條,澆頭和麵條是分離的,就好像是就著澆頭吃光面,不好吃。

打面好吃,關鍵在於麵條裡面加的堿要恰到好處,這關係到麵條的韌性;麵條要同澆頭一起小鍋燒煮,才好吃。

關於次塢打面好吃的店家,沒有比當地人更瞭解的了。這裡給大家準備了一份當地人給出的吃次塢打面的推薦。

1)店鋪名稱:阿彩打面

店鋪地址:次塢農貿市場東路

推薦菜品:青菜皮卷面

我去時候剛好是飯點,裡面坐了有四五個人,都在吃面,我點的是青菜皮卷,感覺比較好,面可以湯也可以,由於之前在小平家吃過一點,所以說餓其實也不太餓,但我還是把一碗面幹掉了,他家面燒的算可以了。

2)店鋪名稱:涵文打面

店鋪地址:次塢鎮上峰路

推薦菜品:大碗三鮮面

這家我是今天早上7點多去的,不知道是我去的太早了還是什麼原因,一個吃面的人都沒有,我當時點了一份三鮮面,裡面有筍子,瘦肉,蛋捲。

他們家的面是我吃過打的最好的面,軟硬適中,特別是咬下去的時候最能感覺出來,從咬下去到咬斷你不會感覺有太大阻力,完全一樣有韌性湯,說明打的很均勻。湯也跟別家不同,比較另類比較有特色,醬油味裡還帶點甜,不知道用了什麼調料。

七月,大雨澆淋,天地渾白處透著遠處群山一點青。

諸暨就隱匿渾白的那一點青上。

諸暨被山包裹,山峰高大,峰尖鈍感,野竹在此成片生長,搖搖曳曳,不疾不徐迎接上頭的雨水。整個諸暨,開始歡騰,開始顯露出它的野性。

倘若我們觀察得再深入仔細一些,便知野性早已出現在人們朝著更好生活的奮力一搏上,在連接平淡生活與奇異願景間的食物上。

- 一個最有人味兒的美食指南 -

商務合作:marketing@5wjs.com

文章皆為原創,如需轉載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