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慶市酉陽蜂友分享中蜂“奇聞趣事”2則

重慶市酉陽位於武陵山中心,蜜粉源植物眾多,中蜂資源富集,

一直以來,這塊土地上的居民就有養蜂取蜜的習慣。抗日戰爭時期,北京李林園蜂場的專家在酉陽龍潭辦了2期培訓班,指導當地人用活框養中蜂。當時的教材是石印本,可惜在戰亂中丟失,活框饅頭中蜂沒有成功。1972年,楊冠煌老師在酉陽縣開設1天中蜂飼養技術培訓班,當時活框養蜂在酉陽已很普及。近年來,蜂學專家們在酉陽辦了多次培訓班,普及推廣活框飼養中蜂,
但時至今日鄉村中仍舊保持著傳統的舊式飼養模式和一次性毀巢取蜜方法。有關舊式蜂群和產量在鄉民中有很多傳說,但是從來沒見到這方面的文字報導。現特將其整理成文章,分享給讀者,從中可以窺豹一斑。

1 聞所未聞的單群產量

2012年,酉陽興隆鎮糧站一位退休工人對我說:1954年,他在興隆糧站周邊關了十幾個圓桶蜂,冬天取了400多千克蜜,其中有1桶取了80多千克。

1973年,我在酉陽縣原沙灘公社一個叫岩門的村子放蜂,一位大嬸說:她家之前有1桶中蜂,冬天取蜜40千克。

1974年,可大鄉大福村一柯姓人家1桶蜂冬天取蜜50多千克。原可大公社七分大隊一姓瞿的老人也曾對我說過,他家有十多桶蜂,冬季野桂花開後,平均每群取蜜25多千克。

除聽說之外,20世紀90年代我在酉陽縣獅象村放養意蜂,當地老鄉有1桶中蜂,量與強群雙箱體意蜂不相上下,曾取蜜超過20kg。

為了進一步觀察木桶中蜂群勢,產量如何,2012年10月下旬,我去興隆鎮雲盤村楊氏兄弟蜂場實地考察,並於當日下午和晚上幫他們割蜜。首先取楊家大哥的1桶,這桶蜂放在木房樓板上,蜂、脾與蜂桶口齊,大小巢脾14脾。用卷尺量蜂桶,內空高63cm,桶口直徑57cm,中間的幾張大巢脾取出1張要幾個意標箱巢框才能裝下。

估計這群蜂折合成意標箱有20脾之多,取得20kg蜜,留飼料約7kg。這些巢脾中下部都 是空脾,只有頂上有1圈蜜,原因是當年天干,山花不流蜜,我們的意蜂連飼料蜜都采不夠,而這群中蜂能產出20kg蜜則很了不起了。其他幾弟兄的蜂強群不少,其中1個木桶略小一些,他們用3塊火磚架起,蜂與巢露出口下直延伸到底板。還有1個大桶蜂,
蜂與巢皆滿,事桶巢脾張張平整,無贅脾相連,中心脾上有暢蛹,密實健康。我打算買下這群蜂,可是主人不賣,實為我一大憾事。

2 “駭人聽聞”的蜜蜂數量

我初學養蜂時聽老人說,之前在酉水河岸民考漢一洞內有1群蜂,中午試飛時,遮蓋了半邊河,遮住了天上的太陽。

2017年5月的一天,我們幾位養中蜂的人一塊吃飯,席間一位姓賈的說:1群中蜂分群,收回的蜂團經穩重有2850g。王師傅接著說:他收回一分蜂團,穩重有5500g。

舊法養蜂雖有一些優勢,但不可以轉地放蜂、追花取蜜和大規模辦蜂場作商品交易。我們仿照木桶,就地取材,把意標巢箱上再加1個淺繼箱,經幾年飼養觀察是可行的,2016年冬季這樣的蜂群下面達到8框蜂,上面8框蜂,折合標準箱巢框約12脾,蜂量3500g之上,一次取全封蓋蜜20kg。

全國各地氣候不一樣,蜜源植物開花季節不同,故中蜂蜂脾標準不可能一樣。土生土長的酉陽中蜂,之所以能有上文所說的如此強大蜂群和突出的產量,可能因為是生存在一個氣候比較穩定,環境變化不大,適宜當地環境生存與進化相適應的1個地理亞種。這一點,還有待蜂學專家的評審。


2017年5月的一天,我們幾位養中蜂的人一塊吃飯,席間一位姓賈的說:1群中蜂分群,收回的蜂團經穩重有2850g。王師傅接著說:他收回一分蜂團,穩重有5500g。

舊法養蜂雖有一些優勢,但不可以轉地放蜂、追花取蜜和大規模辦蜂場作商品交易。我們仿照木桶,就地取材,把意標巢箱上再加1個淺繼箱,經幾年飼養觀察是可行的,2016年冬季這樣的蜂群下面達到8框蜂,上面8框蜂,折合標準箱巢框約12脾,蜂量3500g之上,一次取全封蓋蜜20kg。

全國各地氣候不一樣,蜜源植物開花季節不同,故中蜂蜂脾標準不可能一樣。土生土長的酉陽中蜂,之所以能有上文所說的如此強大蜂群和突出的產量,可能因為是生存在一個氣候比較穩定,環境變化不大,適宜當地環境生存與進化相適應的1個地理亞種。這一點,還有待蜂學專家的評審。